本书对35岁以上大龄孕妇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讲解,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危及准妈妈自身和宝宝安全的情况,让初次怀孕或准备再孕的女性从规划、备孕,到妊娠、分娩,充分享受安心而愉悦的妊娠期,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帮助女性做好准备。书中还给出专业的产后恢复计划,让产后的你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家庭生活、回归职场。
作者简介劳拉·格茨尔医学博士,美国著名高危妊娠专家,现任教于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拥有妇产科和产妇胎儿医学资格认证,是美国妇产科医学院及母胎医学学会和美国医学超声协会的成员。曾出版多部著作,在美国各地定期举办巡回讲座。
雷吉·哈福德医学作家协会成员,在妇女健康问题上有独特的研究及见解。曾多次协助组织举办制药行业的学术会议,并帮助医生出版相关书籍,给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目 录
序言 / 7
备孕计划
做决定 / 10
你的人际关系 / 12
你的事业 / 14
孕前医疗护理 / 16
已知健康状况 / 18
环境风险 / 20
营养和锻炼 / 22
了解你的生育能力 / 24
受孕问题 / 26
辅助生育 / 29
流产 / 32
你的妊娠期
妊娠早期 / 37
你的身体 / 38
你的情绪 / 40
你的人际关系 / 42
你的事业 / 44
锻炼项目 / 46
饮食计划 / 48
产前保健 / 50
第*次产检 / 52
胎儿异常的筛查 / 54
妊娠早期常规筛查 / 56
绒毛膜活检 / 58
妊娠中期 / 61
你的身体 / 62
前言
每次读到一本关于妊娠的新书,在书中发现有不同观点,成功满足那些其他同类书没有提及的需求时,我总是非常欣慰。格茨尔医生写的这本书,满足了超过35岁大龄女性这一群体备孕、妊娠及分娩过程中的特殊需求。现在在英国,超过35岁的大龄孕妇较10年前增长了2倍,在美国和欧洲,6个孕妇中就会有1个是大龄孕妇,是时候把这本书放到你的书架上了。
作为一名不孕不育专科医生,在我阅读本书的第*部分时,就被书中贴切、细致的建议深深打动,这些建议包括备孕计划、有可能出现的麻烦、辅助生育和流产。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对于35~40岁这一群体,他们有可能比年轻群体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并成功妊娠,但并不是每对夫妻都会面临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需要让大家重新审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媒体倾向于关注大龄女性生育困难的环境下。
作为一名产科医生,经常会面对那些在前次生育时出现各种问题的女性(这些女性年龄相对较大),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关于妊娠期检查的丰富信息。关于妊娠期对胎儿监护及妊娠、分娩的实践性建议也能在本书中找到。*后,作为大龄孕妇的一员,我留意到妊娠期倦怠、大龄孕妇在产后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期这些细节都没有被忽视。这本书会给35岁及以上的孕妇提供*新、实用的知识,帮助她们增加信心,并享受成功的妊娠历程。
莱斯莉·里根教授
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会员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圣玛丽医院妇产科主任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说实话,是我最近看过的所有相关书籍里最舒服的。很多医学类的书籍,文字密集,公式和专业名词堆砌,读起来很费劲。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开阔,留白恰到好处。它大量使用了信息图表和流程图来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比如排卵周期的监测方法,用一张图就能清晰地展示出来,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阶段设置的“自测清单”和“常见误区澄清”环节。这些小模块设计得非常实用,可以随时检验自己的准备进度。比如,在“孕早期营养补充”那一块,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食物,而是根据孕周变化给出了一个动态的营养调整建议。这种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机制,让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有指导的自我管理实践。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高度条理化管理自己生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且务实的生育观。它没有回避生育过程中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同时又强调了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分娩准备时所展现出的冷静和科学态度。面对分娩这个大众普遍感到恐惧的环节,书中没有用煽情的语言渲染痛苦,而是详细解析了产程的各个阶段、疼痛管理的选择(包括无痛分娩的科学性解释),以及家属在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对即将到来的过程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具掌控感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如何“怀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科学地、有准备地迎接生命”这一整套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全面的知识库,而非仅仅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说明书。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已经从一个忐忑的旁观者,转变成了一个有知识武装的参与者。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迈入“高龄”备孕阶段的女性,我之前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信息零散不说,很多内容真假难辨,让人焦虑感倍增。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找到了一个靠谱的“定心丸”。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大龄”这个标签的处理方式。书中并没有过度渲染恐慌,而是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谈到卵子质量和数量下降的问题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和辅助生殖技术(如果需要的话)来提高成功率。书中对于情绪管理的篇幅也写得特别到位,让我意识到备孕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我记得有一段提到“接纳不完美”,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从过度追求“完美备孕”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一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指南”范畴,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细道来。
评分我更关注的是那些非主流但又很关键的信息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备孕书籍,大多集中在“吃什么”、“做什么运动”这些大众化的内容上。然而,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讨论环境因素和职业影响。我从事的是一个需要经常加班的行业,阅读到书中关于“慢性压力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那一章时,真是醍醐灌顶。作者非常直接地指出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对生育能力构成的隐性威胁,并提出了如何在不完全放弃事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身体机能的方法。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生育健康技术也有所介绍,虽然我暂时不需要,但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让我对未来的选择保持了开放和知情的心态。这种前瞻性和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团队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育儿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简洁大方,配色柔和,一看就知道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实用手册。我拿到手时,首先被它清晰的目录结构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备孕,但我已经翻阅了一些章节,感觉内容覆盖面很广,从基础的生理知识到心理调适,都有涉及。特别是关于孕前检查和生活习惯调整的部分,写得非常细致,不像有些书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给出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关于叶酸的补充时机和剂量,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表格,让人一目了然。还有一些关于夫妻双方如何共同准备的内容,我觉得非常贴心,毕竟备孕不是一个人的事。虽然我还没有到妊娠和分娩的阶段,但光是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已经让我感觉心里踏实了不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专业又不失亲切,读起来没有太多晦涩的医学术语,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小白”,也能很快理解其中的要点。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期待后续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