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团购: 【限量团购特价,低至58折】清宫医案研究(上下卷) ¥234.00 9.00折 210.6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
| 今日团购: 【低至65折 先到先得】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 ¥248.00 9.00折 223.2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
基本信息(337)
书名:医方考
原价:24.00元
作者:(明)吴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17088718
字数:
页码:370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医方考》明·吴昆著。全书6卷,按病症分为72门,选方780余首方。每门前先叙其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于后,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证、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完整而又系统的方论专著。吴氏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广摭博采,旁征博引,去芜存菁,由博返约,集历代医家之精华,以及自己过人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选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情志等病证常用方剂780余首,编辑成《医方考》一书。书中既收选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又收选了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著名医家的效方,以及民间验之有效的验方。
吴氏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开创了方论之先河,促进了方剂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后世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医方考》对于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方剂,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从事中医教学、科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中医临床诊治的工作者临证必读的中医古籍著作之一。
《医方考》是以明万历十四年友益斋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书前撰有导读,书后编有方剂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目录
卷之一
中风门第一
伤寒门第二
感冒门第三
暑门第四
湿门第五
瘟疫门第六
大头瘟第七
卷之二
火门第八
癍疹门第九
疟门第十
痢门第十一
泄泻门第十二
秘结门第十三
霍乱门第十四
痰门第十五
哮喘门第十六
咳嗽门第十七
卷之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气门第二十
血证门第二十一
脱肛门第二十二
呕吐门第二十三
呃逆门第二十四
翻胃门第二十五
噎膈门第二十六
情志门第二十七
卷之四
脾胃门第二十八
伤食门第二十九
吞酸门第三十
痞门第三十一
(饣曹)杂门第三十二
郁门第三十三
五疸门第三十四
消渴门第三十五
水肿门第三十六
鼓胀门第三十七
小便不通门第三十八
小便不禁门第三十九
淋涩门第四十
……
卷之五
附 脉语
方剂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扎实了!我一直对经典医方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仅仅了解方剂的名称和组成,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道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方剂,更像是带着读者穿越回古代,亲历医者们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辨证施治,如何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方药。每当读到某个方剂,作者都会详细地考证其出处、演变过程,以及历代名医的加减变化和临床应用心得。这种严谨的考证,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维度。比如,在讲解某个大家熟知的方剂时,作者竟然能追溯到更早的文献,并分析出最初的方剂和后世流传的版本在哪些细微之处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又如何影响了其疗效。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话,他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医方知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辨治思路的解析,那些案例都非常经典,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临床思维模式被大大拓宽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死板条文,而是能够更灵活地运用经典方剂去应对复杂的病情。这本书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说,绝对是建立坚实理论基础的宝库,而对于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更是能够起到温故知新、启发思路的作用。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医、希望提升临床水平的朋友们!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中医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启发”我的书并不容易。很多书要么太基础,要么太理论化,很难直接指导临床。而《医方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极其务实的态度,深入剖析每一个经典方剂的“来处”和“去向”。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方剂的原始出处、演变过程以及历代名医的临床经验。这种“考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我通过阅读这本书,不再只是知道一个方剂的名称和功效,而是能够理解它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功效,它最适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以及在遇到复杂病情时,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减变化。书中对一些疑难病症的辨治思路,以及如何运用经典方剂进行灵活变通的分析,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我过去难以解决的临床难题,在这本书的指导下,都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让我认识到,经典方剂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方”,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活”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师益友”。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医方剂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然而,《医方考》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方剂的功效主治,而是深入到方剂的“前世今生”。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每一个方剂的来源,包括其最早的记载、不同医家对其的解释和变通,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学派中的流传和发展。这种“溯本求源”式的解读,对于我理解方剂的精髓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一个方子能治什么病,却不知道为什么能治,也不知道它的应用范围到底有多广。这本书就填补了这一空白。它通过详细的历史文献梳理和临床案例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方剂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揭开中医方剂的奥秘。书中对一些著名方剂的演变过程分析得尤为精彩,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历史的尊重,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中医方剂的“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选择。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医书籍在方剂的介绍上,都显得有些“空洞”。仅仅告知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然后配上几个简单的案例,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很有限。但《医方考》这本书,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将“考”字发挥到了极致。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方剂,更是深入地“考证”每一个方剂的来龙去脉。从方剂的起源,到其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再到历代医家对它的解读和临床应用心得,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一场中医方剂的“考古”发掘中。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和启示。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考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对某个广为人知的方剂,作者竟然能追溯到其更古老的形态,并分析出后世医家在保留其核心功效的基础上,是如何根据临床实际进行精妙的调整和升华的。这种“追本溯源”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中医方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精髓。这本书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都让我为之折服。它不仅是一本方剂的汇编,更是一部中医方剂发展史的缩影,一本临床思维的启迪之书。
评分读完《医方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魅力,真的体现在这些经典方剂之中。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市面上的方剂罗列出来,而是对每一个方剂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这种考证,不仅仅是考证它的出处,更重要的是考证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历代名医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它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带领我看到了每一个方剂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临床智慧。例如,在介绍某个大家熟知的方剂时,作者竟然能够追溯到更早的文献,分析出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对临床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中医方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精髓。书中对一些疑难病症的辨治思路,以及如何运用经典方剂进行灵活变通的案例分析,都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中医方剂的运用,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精髓,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灵活变通。这本书对于我提升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更加坚信,只有深入了解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