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解實用按摩大全
:53.80元
作者:謝景文 著
齣版社:西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802106567
頁碼:3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常見病、疑難癥、手到病除。弱身體、常按摩、力來皆康。
上有各種手法,下有諸科。
係統闡述300種按摩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領、功能主治。以手法辨證為核心,分彆列述以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及預防等。以內、外、婦、兒、五官、急救科等綜閤列舉瞭200多個常見病癥及癥狀。
目錄
第一篇 按摩推拿手法
一、基礎手法
(一)單式手法
1.分法
2.切法
3.打法
4.閤法
5.掃法
6.壓法
7.抖法
8.運法
9.扯法
10.伸法
11.扼法
12.抓法
13.撫法
14.拍法
15.屈法
16.撥法
17.颳法
18.貫法
18.迭法
19.背法
20.點法
21.挪法
22.擠法
23.振法
24.捏法
25.晃法
26.捋法
27.拿法
28.一指推法
29.撚法
30.掐法
31.勒法
32.彈法
33.掖法
34.搗法
35.啄法
36.梳法
37.掏法
38.揉法
39.敲法
40.提法
41.搔法
42.揪法
43.搓法
44.摸法
45.纏法
46.滾法
47.劈法
48.擅法
49.擦法
50.顛法
(二)復式手法
51.叩擊法
52.叩抖法
53.拍打法
54.拳擊法
55.扳肩法
56.屈伸法
57.平推法
58.扳頸法
59.鏇肘法
60.揉抖法
61.彈撥法
62.點潤法
63.掌抹法
64.扳腰法
65.捏脊法
66.頓挫法
67.指揉法
68.肩搖法
69.揉按法
70.密拿法
71.鏇推法
72.搓捋法
73.揉捏法
74.提拿法
75.撫摩法
76.滑推法
77.推提法
78.指摩法
79.提彈法
80.指擦法
81.搖腰法
82.掌摩法
83.蹬拉法
84.點顫法
85.顫推法
86.掌擦法
87.臂滾法
(三)復閤式手法
88.屈肘按法
89.拇指搓法
90.拇指按法
91.拇指抹法
92.三指拿法
93.指尖擊法
94.屈指按法
95.搖頸項法
96.五指拿法
97.掌根按法
98.髖關節搖法
99.踝關節搖法
二、治療手法
第二篇 按摩推拿手法辨證治療
一、內科
二、外科
三、婦科
四、兒科
五、五官科
內容提要
《圖解實用按摩大全》是一本極其實用的中醫按摩圖解大全,其中詳細介紹瞭單式按摩手法50種,包括我們常見的切法、分法、打法、閤法等;復式手法53種,包括我們常見的扣擊法、拍打法等;頭頸部法20種,包括一指托天法、乾洗頭法等;上肢法25種,包括開籠放鳥法、順指搖臂法等;腰背法22種,包括雙手臂扣法、點肩胛法等;下肢法43種,包括降龍伏虎法、金蛙遊水法等;並且介紹瞭關於內科的54種常見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脹、中風、胃潰瘍等的方法;外科的21種常見疾病,如:風疹、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腦震蕩、肩關節脫位等等;婦科的11種常見疾病,如:月經先期、月經後期、痛經、閉經、不孕癥、乳腺增生等等;兒科的20種常見疾病,如:小兒感冒、小兒咳嗽、小兒支氣管哮喘、小兒嘔吐等等;五官科常見疾病8種,如:目赤腫脹、視神經炎、休剋、牙痛等。真可謂一冊在手,如醫在侍。如果每天認真練習,即可以常見奇效;常年置於案頭,即可保全傢健康、平安。
文摘
篇 按摩推拿手法
一、基礎手法
(一)單式手法
4.閤法
閤法為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及補益類手法之一,用於內科經絡髒腑按摩中的補益與調閤、傷科按摩的捺正復平一擠閤,常與推法、運法、捏法相互使用,為臨床常用的按摩手法。鄭懷賢先生、曹锡珍先生分彆對閤法從不同角度作瞭細緻的分析和闡述,對臨床操作有一定的推導作用。
雙手指掌螺紋麵從兩個不同的位置及方嚮,相對應地嚮同一中心點匯攏閤之,稱為閤法。根據施治部位的不同,閤法可分為指腹閤法、掌麵閤法、掌指閤法。
【操作要領】
患者呈坐位或臥位,醫者將力著於雙手指腹或以單手的拇、食指指腹於施治部位的兩個不同點,持續而均勻地嚮同一點推運,閤歸而匯攏。主要用於頭、胸、腹部等(圖4)。此法與分法的操作手法作用相反。
【攻效】
扶助正氣,通經活絡,補心益脾,諷和脾胃,理氣和血,平衡陰陽。
【主治】
氣鬱不舒,語低氣短,中氣不足,飲食不化,泄瀉下痢,肌肉萎縮,氣血不足,肢體麻木,關節冷痛,消化不良,胸脅挫傷,扭挫閃岔。
【作用】
解熱散寒,調和陰陽。
5.掃法
掃為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疏散類手法之一,在內功推拿流派及經絡髒腑流派中經常用到。內功推拿流派強調瞭施用掃法的力源,經絡髒腑流派介紹瞭施用掃法的範圍。
以拇指循經引路,餘四指隨之在施治部位自由擺動,掃散的手法,稱為掃法。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對“健康養生”這個概念比較好奇,想瞭解一下中醫推拿按摩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這本書《中醫推拿按摩書籍教程》給我的感覺是,它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又做到瞭很好的普及性。它不僅僅是列齣穴位和手法,還對一些基礎的中醫理論進行瞭簡單的解釋,比如“氣血”、“經絡”的概念,讓我對按摩的原理有瞭初步的瞭解。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手法時,會強調“力度”和“頻率”的把握,這避免瞭很多新手在實踐中容易犯的錯誤。比如,我之前嘗試按摩頭部,總覺得要麼太輕沒感覺,要麼太重不舒服,看完書裏關於頭部穴位按摩的詳細指導,特彆是關於百會穴、太陽穴等部位的按摩方法,我纔慢慢找到瞭適閤自己的力度。這本書讓我覺得,中醫按摩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掌握的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技能。它激起瞭我對中醫的濃厚興趣,讓我願意進一步去探索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學科。
評分最近因為工作壓力大,睡眠質量一直不太好,經常失眠多夢。聽朋友推薦說中醫按摩對改善睡眠有幫助,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這本《經絡穴位按摩大全》。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太專業看不懂,但翻開之後,我的顧慮就打消瞭。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清晰的穴位圖,把中醫復雜的理論變得簡單化瞭。我最開始關注的是針對失眠的穴位,比如神門、內關、三陰交等,書裏詳細講解瞭這些穴位的準確位置以及按摩的手法和力度。我每天睡前都會按照書裏的指導給自己按摩一段時間,而且我還發現書裏還提到瞭很多與消化、情緒相關的穴位,比如足三裏、閤榖,原來它們也能間接影響睡眠。一段時間下來,我驚喜地發現自己入睡變得更快瞭,而且睡眠質量也有瞭明顯的提升,晚上醒來的次數也少瞭。這本書真的讓我體會到瞭中醫按摩的奇妙之處,它不僅僅是緩解身體的疼痛,更能調節身體的內在平衡,達到身心健康的效果。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睡眠睏擾,或者對中醫養生感興趣,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
評分我是一位喜歡宅在傢裏的“文藝青年”,平時不太喜歡劇烈運動,但又擔心久坐不動對身體不好。前段時間一直想學點居傢養生的小技巧,偶然間看到瞭這本書,感覺內容涵蓋麵很廣,就入手瞭。這本書的亮點在於它非常注重“實用性”,提供瞭各種各樣的推拿按摩手法,而且都配有直觀的圖解,即使是零基礎的人也能很快上手。我特彆喜歡它關於手足部按摩的章節,因為我經常感覺手腳冰涼,而且長時間用電腦,手部關節也容易僵硬。書中介紹的手部穴位按摩,比如按摩勞宮穴、閤榖穴,真的非常舒緩,按完之後感覺手部都暖和起來瞭。還有足底反射區按摩,我之前隻知道腳很重要,但沒想到通過按摩腳底的不同區域,還能刺激到身體的其他器官,達到養生的效果。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細緻的私人養生教練,隨時隨地都能翻閱學習。它讓我認識到,養生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或者SPA會館,在傢利用零碎的時間,通過簡單的按摩,也能讓身體受益匪淺。
評分作為一名傢庭主婦,每天操持傢務,照顧傢人,常常感到身體疲憊,尤其是腰部和腿部。之前隻是聽長輩說按摩好,但自己總是摸不著門道。這本書《手足腰部頭部推拿按摩手法技巧大全》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從頭到腳,從裏到外,幾乎涵蓋瞭身體的每一個重要部位。我最常看的是關於腰部按摩的部分,書裏詳細講解瞭如何緩解腰部酸痛,以及一些簡單的腰部保健操。我按照書裏的指導,每天晚上給我的腰部做一個簡單的推拿,感覺酸痛感減輕瞭很多,第二天起床也覺得輕鬆不少。而且,這本書還介紹瞭很多適閤傢庭使用的按摩技巧,比如給孩子按摩,緩解他們的成長不適,或者給年長的傢人按摩,幫助他們舒緩關節疼痛。這些內容都非常貼近生活,實用性極強。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照顧傢人和自己的健康,可以這麼簡單且有效。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傢庭的健康寶典,讓我能夠更好地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太實用太有用瞭!作為一個常年對著電腦的上班族,頸椎和腰部的問題一直睏擾著我。之前也嘗試過一些零散的按摩方法,但總感覺不得要領,效果也不明顯。拿到這本《圖解實用按摩大全》後,我簡直愛不釋手。它的排版非常清晰,每一頁都有精美的插圖,詳細地展示瞭穴位的定位和按摩的手法。我最喜歡的是關於肩頸和腰部的章節,圖文並茂地講解瞭緩解肌肉緊張、舒緩疼痛的具體方法。我跟著書中的指導,每天花十幾分鍾給自己做個簡單的肩頸按摩,真的感覺舒服多瞭,酸脹感減輕瞭不少。而且,書裏還介紹瞭不同部位的推拿技巧,比如手部穴位按摩,我之前的手腕經常因為長時間打字而感到不適,按照書裏的方法按摩後,疼痛感也有瞭很大的緩解。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幾個簡單的動作,更是讓你瞭解身體的經絡和穴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有效。對於想要改善身體小毛病,追求健康養生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物超所值。它讓我從一個按摩小白,變成瞭一個能夠基本為自己和傢人提供一些簡單健康按摩的“小專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