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与政策监管研究 |
| | 曾用价 | 99.9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3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柳鸣毅 |
| 装帧 | 平脊精装 |
| 页数 | 0 |
| 字数 | 340000 |
| ISBN编码 | 9787030535405 |
内容介绍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医疗、养老、伤残、救助、儿童青少年教育、文化、体育等公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本书以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为中心,梳理了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理论体系,回溯了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现状;对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治理基础、目的与任务、社会地位、思想定位、培育模式、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发展进行了评析,以为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后,本书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章 绪论 001
第*节 研究背景与综述 002
一、研究背景 002
二、文献综述 004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008
一、研究目的 008
二、研究意义 008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难点 009
一、研究思路 009
二、研究难点 010
第四节 研究假设与创新 010
一、研究假设 010
二、研究创新 011
第五节 研究方法体系 012
一、研究对象 012
二、研究方法 012
三、研究路径 014
第二章 青少年体育组织理论体系 017
第*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理论基础 017
一、结社与公民社会 017
二、组织、社会组织和体育组织 019
三、体制与机制 020
四、国家、社会与市场 021
第二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属性释义 022
第三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地位 024
第四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格局 026
第五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类型概述 027
一、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类型 027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类型 030
第六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功能作用 032
一、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为动机,提高吸引能力 032
二、以“增强体质、磨炼心智”为目的,回归体育本质 033
三、以“校外拓展、场所开放”为衍生,整合社会资源 034
四、以“传授技术、提高技能”为手段,发现后备人才 035
五、以“倡导公益、服务社会”为特色,推进社会治理 036
第七节 青少年体育组织运行特征 037
一、社会民间性 037
二、公共服务性 038
三、政府主导性 039
四、公益产权性 039
五、多元功能性 041
六、业余导向性 042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现状 045
第*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历程 045
一、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历程 045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047
三、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阶段特征 054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政策保障 058
一、社会性组织管理法规 058
二、青少年体育组织政策法规 060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类型体系 061
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061
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065
三、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068
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070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效率评价 074
一、效率评价方法 074
二、效率评价分析 075
第五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运行机制 078
一、动力机制 078
二、保障机制 079
三、激励机制 080
四、控制机制 081
五、整合机制 082
第六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典型案例 082
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厦门市健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082
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北省新合村小学 084
三、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福建省漳州市龙佳生态温泉山庄 085
四、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举重基地 086
第七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焦点问题 088
一、政社职能不分,青少年体育组织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088
二、社会资源缺乏,青少年体育组织资助来源渠道单一 089
三、基础功能弱化,青少年体育组织独立运行能力较差 090
四、双重管理受限,青少年体育组织政策执行监督不力 091
第四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基础 093
第*节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理论基础 094
一、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095
二、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 096
第二节 国外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点 099
一、基于体育运动的自然属性发展青少年体育 099
二、基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发展青少年体育 100
三、基于体育社会组织的支撑发展青少年体育 102
四、基于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青少年体育 105
第三节 国外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 109
一、社会组织类政策法规 110
二、体育社会组织类政策法规 111
三、青少年体育组织类政策法规 114
第四节 国外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 115
一、顶层设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 115
二、中介职能:各类枢纽体育组织 116
三、执行操作:各类基层体育组织 117
第五节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概述 119
第五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目的任务 121
第*节 政策设计、注重引* 122
一、青年奥运会 123
二、《奥林匹克在行动—青少年战略》 128
第二节 关注民生、服务社会 130
一、组织体育活动 134
二、倡导公益精神 134
三、扎根社区体育 135
第三节 普及大众、精英培养 136
一、普及体育运动 137
二、精英人才培养 140
第六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社会地位 143
第*节 阶级地位:承担青少年体育治理的社会责任 144
一、青少年体育公共治理的“元治理”地位 144
二、青少年体育公共治理的互动伙伴关系 145
三、青少年体育公共治理的多元行动主体 146
第二节 权利地位:执行青少年体育治理的法规政策 147
一、登记管理制度 148
二、财税管理制度 149
三、志愿服务制度 150
第三节 职能地位:促进青少年体育治理的社会融合 152
一、权责关系:全面履行青少年体育治理职能 153
二、公民参与:多种途径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 154
三、交流互动:拓宽和搭建青少年体育活动平台 156
第七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思想定位 159
第*节 崇尚服务: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60
第二节 回报社会:倡导公民治理组织理念 161
第三节 能力建设: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 163
一、管理分工 163
二、组织治理 164
三、社会认同 165
第八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模式 167
第*节 招募会员:构建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参与体系 168
一、团体会员 168
二、个人会员 172
第二节 开展活动:打造人性化的青少年体育培育平台 179
一、青少年体育赛事 180
二、青少年体育培训 192
三、青少年体育文化交流 198
四、其他社会活动 202
第三节 制定标准:形成标准化的青少年体育运行模式 203
一、管理标准 203
二、制度标准 205
三、行业标准 208
第九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组织形式 213
第*节 人力资源:构建崇尚服务的青少年体育专业团队 213
一、管理服务团队 214
二、业务指导团队 216
第二节 财政体系:构成政府—社会—市场的三维支撑体系 219
一、国家资助 220
二、社会治理 222
三、市场合作 224
第三节 品牌认可:形成政府授权和社会信任的公众形象 226
一、政府授权组织开展活动,青少年体育组织创建活动品牌 227
二、服务社会提升公民信任感,使得青少年获得组织的归属感 228
第十章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评析 231
第*节 国家角色:政策制定与监督管理 232
一、青少年体育组织是参与体育公共治理的主体 232
二、国家以政策制定与监督管理为手段扶持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 232
三、国家社会组织发展背景和制度建设成为孕育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基础 233
第二节 社会角色:治理创新与融合发展 234
一、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 234
二、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以“青少年”为主体融合发展 235
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内部治理体系 236
第三节 市场角色:资源配置与社会责任 237
一、青少年体育组织处理好非营利性和经营性之间的关系 237
二、职业体育组织对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示范、引*和扶持 238
三、青少年体育组织赢得市场资源以促进组织建设 239
第四节 模式创新:合作治理—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创新之路 240
第十一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243
第*节 结论 243
第二节 建议 249
一、从体育学科建设的角度,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对青少年体育组织研究的支撑作用 249
二、从青少年本质发展角度,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理论进行独特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研究 249
三、从青少年体育发展角度,挖掘对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理论体系和实践举措的整体研究 250
四、从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实际出发,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成功之处值得借鉴 250
五、从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背景,青少年体育组织法制化、社会化治理将是其发展趋势 251
第三节 展望 251
一、未来之思路:五大发展理念开创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251
二、未来之策略:供给侧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育供给多元化新渠道 252
三、未来之路径:健康中国理念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和模式 253
四、未来之形式: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使青少年体育组织独立运行 254
五、未来之理论:公共治理引*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现代化 254
后记 257
在线试读
第*章 绪论
从理性角度研究,组织(organization)被视为追求特定目标的高度正式化集体;从自然角度研究,组织被视为受冲突或共识推进的自寻生存的社会系统;从开放系统研究,组织被视为根植于更大环境下的不同利益参与者之间的结盟活动①。
如今,中国正处于空前深刻、全面伟大的改革进程中,从经济增长逐步走向经济发展,从经济转型积极推进社会转型,从经济自由全面深化发展自由。在此背景下,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空间逐步增大,改变了体育事业先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体育资源难以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体力活动不足、体育参与率下降等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出以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作为促进青少年体育爱好、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规划将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服务于青少年体育工作,尤其是引*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以建设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来开展深入基层、广泛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率更高、层次鲜明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终使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Robinson指出,体育组织由参与人员、规章制度、目标计划和组织资源所构成,并将会员人数和人才培养视为衡量体育组织(sport organization)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②。从全球体育治理的角度审视,体育社会组织已成为全球体育、国家体育、区域体育及基层体育治理的主体。显然,在公共服务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是一种向全社会提供带有服务性质和公益性质的体育公共物品的机构,并需在多元社会中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终呈现服务对象、过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均等化发展的趋势。在利民、惠民和健民的民生体育背景下,体育事业发展需要青少年体育组织不断凸显其公共化、公用化、公众化特征,更需要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育组织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即锦标性、形象性、政治性的精英体育和惠民性、利民性、健民性的全民体育双向驱动,并行发展。
因此,本书基于以专项课题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实证调研、案例剖析和政策分析,以青少年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剖析国外”和“启示国内”为主线,以公共服务、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组织的相关理论为工具,较全面和客观地把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历程、培育过程及其政策监管,系统研究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属性释义、社会地位、治理格局、类型概述、功能作用和运行特征等。在剖析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研究中,本书重点分析了它们的发展目标、生存模式和制度框架,从组织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视角揭示了其内在规律和机制,从体制和制度层面启发我们思考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相关政策和监管手段等存在的问题,揭示了青少年体育组织的运行特征,以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创建、运行、监管等创新治理及改革发展。
第*节 研究背景与综述
一、研究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古希腊城邦时代、中世纪城市文明、宗教革命和政治变革的洗礼后,到20世纪80年代,“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概念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学学术界研究的时髦概念。我国公共管理学专家王名教授认为,从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上来看,公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组织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的另一种诠释,并将其解读为结社生活、美好社会和公共领域三个不同要素的综合③。在此背景下,公民在个人生活以外的自由时间自由组织起来非政府组织、社会群体,并以这些群体、组织形式去表达和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国家政治权利的社会政治生活,是公民个人权利的体现,更是社会进步、民主、发达的象征。
西方发达国家受国际公约的影响,将公民的结社权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④。随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已成为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载体,其主要是以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得以展示,如国家体育组织组成机构,各级体育、教育及娱乐性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将其视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和培养精英体育的基础和重点,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获得政府支持,促使国家、政府和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真正达到以此组织向青少年普及体育运动的目的。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活动参与率下降问题已引起国家领导和社会民众的高度重视。随着体育由工具理性价值观向人本主义价值观转变,公共服务、民生体育、社会转型、职能转变都迫使我国体育改革朝着“惠及面更广、普适性更高、起平线更低”的方向发展。因此,青少年体育事业改革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成为组织活动、传授技能、培养兴趣、普及提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细胞。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提出积极倡导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组织作为动员社会资源和拓展校外活动的重要抓手。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专门设立一个新的职能部门—青少年体育司⑤,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营地、传统学校等的发展,并在管理部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组织活动等方面进行管理。
显然,随着社会公共领域不断拓展,西方体育思想逐步渗透,国内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迫在眉睫⑥。基于此,《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将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构建视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应从增加数量、创新形式、扩大覆盖面、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法规监督、提高资助力度等方面实施改革。《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更是将大力培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着力于推动塑造青少年体育组织品牌建设,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为推动青少年体育普及发挥作用。由此看来,研究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培育和政策监管,借鉴经验、把握规律,将优化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改革路径。
二、文献综述
青少年体育组织是组织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机构。在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影响下,国内外学者从组织学、公共管理学、体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思考和研究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政策、制度、管理和运行等热点问题。本书的研究团队利用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利用InformaWorld、Springer Link、H.W.Wilson等外文文献检索系统及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国内数据库,沿着“组织(制度、政策、管理、运营)—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思路,查阅了大量青少年体育组织文献,并进行了筛选与提炼。大多数文献主要从公民社会、组织学、结社理论、青少年体育、体育政策、体育制度等几个层面来研究,为笔者研究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提供了思路。
(一)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我国对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研究起步于国内众多学者将国外青少年体育政策纳入研究视野。徐通等⑦在对英国政府和社会进行分析的背景下,对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进行研究,发现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体育政策,《大众体育政策》(Sports for All)的目标除了进一步扩大体育参与人口外,更关注青少年大众体育和精英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其中,2002年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颁布的Game Plan是对《大众体育的未来》(A Sporting Future for All)⑧政策的延续,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状况、高水平竞技运动、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等的高度重视。王英峰⑨在《英国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研究》中,深刻透析了英国政府在1973年颁布的《体育和娱乐》(Sports and Recreation)政策与1975年颁布的《大众体育政策》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通过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在全社会推广终身体育;通过培养优秀体育运动人才推广竞技体育计划。从人才培养效益的角度分析,唐丽等基于青少年体育管理制度研究,发现英国政府既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同时也非常注重系统的教育助学机制和职业规划机制⑩。
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中国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张瑞林11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青少年体育政策规划进行了解读,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青少年体育视为国民健康、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和重点,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国家和社会对其的重视和投入,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体育事业服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①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通过实施《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与俱乐部联合发展战略》和《青少年体育与运动新战略》(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trategy for Young People,PESSYP),突出趣味性、实效性、可参与性,为每一位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创造条件;②澳大利亚实施的《国家青少年体育政策》(National Junior Sport Policy)由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ASC)、体育与娱乐常务委员会及教育局长会议共同制定,突出政府引导的特征;③美国青少年体育规划在美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的管理下,突出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赢得社会广泛支持,注重兴趣和精神引导作用等,尤其是美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颁布的《国家青少年体育标准》,作为一项公共体育政策,更是突出以评价为手段、以健康素质为核心,强调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④俄罗斯制定的《2020年前俄罗斯体育发展战略》突出了政府发展青少年体育的职能,从青少年体质、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对青少年生活、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确定指标。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外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深入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育组织既是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管理手段,但国内学者对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运行模式、政策制度等研究甚少。俱乐部制是英国、荷兰、芬兰等欧洲国家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的主要形式。肖林鹏12认为德国体育俱乐部不仅被当作体育运动的“提供者”,也被认为是各种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功能的供应者,赛事中也采用商业性元素,这种俱乐部运行模式使得德国职业体育蓬勃发展。在芬兰,1977~2007年,青少年以俱乐部形式参与休闲性体育活动的人数在增加,尤其是女性青少年。通过对其制度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俱乐部的赛事组织主要有三个层次:底层为大众体育,第二层为各类运动队,*高层由优秀运动员组成,其模式体现出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运作特点。彭道海、柳鸣毅13以公民社会为理论背景,透视英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运行模式:个体权利和公共领域的融合发展给青少年公共体育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英国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得到了英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公民社会角度来分析,该组织*鲜明的特点是促使社会团体蓬勃发展、学校体育逐渐融合、休闲空间不断拓展,使青少年实现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
(二)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亨利(Ian P.Henry)在对英国政府1975年出台的第*本关于体育的白皮书《大众体育政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体育运动是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基本构成14。国外学者对青少年体育的研究往往基于“个体与社会”这一社会关系而展开,将青少年体育与教育(education)、家庭(family)、节事(festival-event)、休闲生活方式(leisure lifestyle)、制度(policy)、习惯(habit)、个性(personality)和性别(gender)等相关领域进行融合性研究,青少年体育的研究已超*了体育范畴。
肯·格林(Ken Green)②在《青少年体育主题》(Key Themes in Youth Sport)中对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42个主题性问题进行研究,具体为能力和天赋(ability and talent)、滥用药物(abuse)、运动与训练(activity and exercise)、年龄和阶段(age and life-stage)、教育(education)、休闲(leisure)、社会阶层(social class)、俱乐部(club)、赛事(competition)和组织(organization)等。科特(Coalter)②将俱乐部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clubs and organized sport)看作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基石。在英国,70%的青少年在俱乐部进行注册登记,俱乐部所开展的足球、板球、舞蹈、橄榄球、游泳等运动是校外体育活动形式,也是提高体质、促进健康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另外,他也对全球青少年参与体育人数下降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商业化、非正式化、灵活性、休闲性、娱乐性等方面切入,研究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改革路径。美国学者罗纳德·B.伍兹15认为,随着青少年喜好玩耍且自主发展起来的游戏和体育运动被称为有组织的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育组织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公共社区和公园项目,社区组织机构、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全国、地区或当地青少年体育企业赞助商和商业体育俱乐部等。同时,该研究还认为,全国性质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具有宏观治理的作用。例如,全美青少年体育委员会执行运动员权利法案,并通过招募和组织会员,在青
《变革的力量:世界青年体育发展与治理的探索》 前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体育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层面,演变为塑造个体人格、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体育承载着身心健康的成长轨迹,蕴含着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未来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基石。然而,放眼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培育青少年体育人才、构建健全体育组织体系、以及有效实施政策监管方面,呈现出多元的实践模式与深刻的挑战。 本书《变革的力量:世界青年体育发展与治理的探索》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那些在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其组织培育的独特路径、政策制定的智慧以及监管实践的经验。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严谨的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的理论分析,为国内在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同仁们,提供一面映照现实、启迪思路的镜子。本书所探讨的,是中国体育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维度。 第一章:时代呼唤:青少年体育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困境 本章将首先聚焦全球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演变。从早期侧重于竞技人才的选拔,到如今更加强调全民参与、身心健康、品德塑造的全方位育人理念,青少年体育的战略内涵不断丰富。我们将梳理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体育强国,如何将青少年体育视为国家竞争力、国民健康水平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投资。 与此同时,本章也将直面当前国内青少年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这包括但不限于:体育教育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边缘化地位;专业体育组织与学校体育的脱节;青少年体育参与率的区域性差异与结构性问题;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发掘与培养机制的瓶颈;以及体育组织自身在管理、运营、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根源是什么?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制约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复杂局面?本章旨在通过深入的诊断,为后续的探索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组织脉络:世界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多元模式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组织支撑。本章将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组织体系时所采取的多元化路径。我们将重点考察以下几个层面: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 考察那些拥有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国家。例如,一些欧洲国家如何通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联合会等机构,将青少年体育纳入国家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的协同框架。 基层社区与学校体育的联动机制: 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如何通过社区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社团、以及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构建起覆盖广泛的青少年体育参与网络。我们将剖析这些组织在招募、培训、赛事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专业体育俱乐部与青少年梯队建设: 分析那些在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方面卓有成效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其青少年梯队的组建、教练员培养、青训体系的运作模式。我们将重点关注其如何平衡竞技成绩与个体发展,如何建立可持续的青训商业模式。 体育社会组织的角色与功能: 探讨青少年体育领域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在倡导、推广、服务、监督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考察它们如何弥合政府与市场的空白,如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本章将选取若干代表性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的典型案例,深入解析其组织架构、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人才培养机制等,力求呈现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的“群像”,而非单一的理想模型。 第三章:政策之舵: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逻辑与创新 政策是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指南针”。本章将系统梳理世界各国在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关键考量与创新实践。 政策目标的确立与调整: 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目标有何侧重。是从满足基本体育需求,到提升国民体质,再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运动员,政策目标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演进? 教育与体育融合的政策实践: 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体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范畴。例如,体育课时、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体育教师的配备与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场地设施建设与普惠性政策: 研究各国如何通过政府投入、税收优惠、PPP模式等,加大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确保其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政策如何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青少年运动员权益保障政策: 关注那些保障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学业发展、职业转型等方面的政策举措。例如,关于教练员资质、赛事安全、反兴奋剂、转会制度等方面的规范。 激励与支持政策: 考察各国如何通过奖学金、税收减免、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支持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科技与创新在政策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运动康复技术、智能训练装备等)来提升青少年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并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与推广。 本章将以案例研究为载体,详细解析各国的政策出台背景、核心内容、执行机制、以及政策效果评估,力求揭示政策背后的逻辑与智慧。 第四章:监管之网:世界青少年体育的风险防范与质量保障 健康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体系。本章将聚焦世界范围内,在青少年体育领域,如何进行风险防范、质量保障,以及如何维护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青少年体育安全与风险管理: 深入研究各国在场地设施安全标准、运动装备规范、赛事组织安全规程、以及意外伤害处理机制等方面的政策与实践。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教练员资质与职业伦理监管: 关注如何通过资质认证、继续教育、职业操守规范等,提升教练员的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防止“黑教练”现象,保障青少年在专业指导下的健康成长。 反兴奋剂与公平竞赛: 剖析各国在青少年体育领域开展反兴奋剂教育、检测与处罚的政策框架与具体措施。如何建立健全的体育道德风尚教育体系,维护公平竞赛原则? 青少年体育市场的规范与引导: 探讨如何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准入、收费、服务内容、合同签订等环节,防止市场乱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体育组织治理与透明度: 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自律、第三方审计等方式,提升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治理水平,确保其运作的公开透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青少年运动员权益的法律保障: 关注国家如何通过劳动法、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全面的权益保障,使其免受剥削与不公。 本章将重点关注那些在青少年体育监管方面出现过典型案例的国家,分析其监管失灵的原因,以及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和制度创新。 第五章:跨界对话: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跨界对话在推动全球青少年体育进步中的作用。 国际体育组织的作用: 考察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在制定青少年体育发展标准、推广体育理念、组织国际赛事、提供技术援助等方面扮演的角色。 双边与多边合作: 分析各国之间在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合作形式,例如人才交流、教练员培训、联合科研、赛事互访等。这些合作如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发展? 知识产权与信息共享: 探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共享青少年体育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佳实践、以及政策创新经验。如何构建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应对全球性挑战: 面对气候变化、疫情、地缘政治等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如何协同合作,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平衡: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实现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本土化创新?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体系? 本章将通过分析成功的国际合作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个开阔的视野,认识到青少年体育发展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的课题。 结语:面向未来:构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新篇章 在对世界各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与政策监管的深入剖析之后,本章将回归中国本土。我们将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青少年体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我们将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青少年体育的战略定位,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更高层面。如何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青少年体育组织体系,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如何出台更具创新性、更具引导性的政策,促进体育与教育、健康、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如何建立更健全、更有效的监管机制,为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变革的力量:世界青年体育发展与治理的探索》一书,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梳理与总结,更是一声对未来的呼唤。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篇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