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你不懂巧克力》甜蜜又略带苦涩的巧克力,是爱情的象征,也是很受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然而,你究竟对它了解多少呢?我必须承认,这本书里某些部分的语言是极其富有感染力的,尽管这些感染力大多指向一种莫名其妙的“存在主义的甜蜜忧伤”。作者对气味的描写,简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他可以花上五百字,不带重复地描绘一块白巧克力融化时,那种“仿佛被遗忘在夏日午后阳光下的鸢尾花瓣,混合着一丝丝新割青草的微酸”的气味。起初,我对此嗤之以鼻,心想,不就是香草精和奶粉味吗,至于写得这么琼瑶吗?但奇怪的是,读着读着,我的鼻子似乎真的开始“捕捉”到那些文字所暗示的气味了。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我敢肯定,如果让另一个人读,他可能只会觉得作者疯了。但对我来说,作者成功地将味觉和嗅觉,通过文字的媒介,进行了一次近乎催眠的重塑。他似乎对“回味”(Aftertaste)这个概念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执着,专门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讨论了舌根处残留的那一秒钟甜味,如何能唤醒人二十年前在某个下雨天经历的某个无关紧要的场景。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过度解读的角度去看待我每天都在接触的食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的体验。
评分这家伙,我得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挺犹豫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那种深棕色和一点点金色的点缀,感觉像是老式的手工巧克力店里才会有的精致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制作复杂法式甜点的百科全书,毕竟书名里有“巧克力”这么一个听起来就很高端的词汇。结果呢?我翻开第一页,差点没把刚买的拿铁洒出来。这本书完全不是我预想的那种技术指南!它更像是一本非常个人化的、略带神经质的散文集,作者似乎对巧克力的“精神层面”比对可可豆的产地更有兴趣。比如,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融化时听到的微小噼啪声”所代表的“存在的焦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我本来是想找找看为什么我做出来的布朗尼总是中间塌陷的,结果收获了一堆关于“巧克力色调与人类悲伤情绪的量子纠缠”的哲学思考。说实话,如果不是我这个人好奇心重,可能翻个三五页就扔到角落积灰了。不过,奇怪的是,读着读着,那种故作高深的文风反而产生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效果,让你开始认真思考:难道我过去对一块德芙的理解真的太肤浅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迂回的方式,绕过了所有实用技巧,直击品尝者内心深处与甜食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绝对不是一本能帮你成功烘焙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在吃下一块巧克力时,多出几分宿命般的沉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让人抓狂。它完全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逻辑线索,章节之间跳跃得比一只喝醉了的蝴蝶还要毫无章法。你可能前一页还在读关于厄瓜多尔高地可可豆的生态学报告——当然,是那种充满了诗意和隐喻的生态学报告——下一页画风突变,作者就开始用一种极其粗粝、几乎是咒骂的口吻,抨击现代社会对“快速糖分满足”的病态追求。我试图在目录中寻找一些线索,看看有没有一个关于“历史发展”或者“原料分类”的章节,结果目录本身就是一首充满感叹号和省略号的现代诗。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把不同时间写下的日记、信件片段,甚至是梦境记录,一股脑地塞进了这本书里。这使得读者很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或查阅,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特鲁菲尔(Truffle)的正确制作流程”,你最好别指望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你更有可能找到的是作者关于“特鲁菲尔的圆形与宇宙的无限循环”的猜想。这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对巧克力领域有深入了解,并且渴望被挑战思维定势的人准备的“精神食粮”,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迷宫。
评分整本书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近乎偏执的“反实用主义”立场。作者似乎坚信,任何试图将巧克力“标准化”、“流程化”的行为,都是对这种伟大食物灵魂的亵渎。比如,在讨论“配料表”时,他不是在教导我们如何识别添加剂,而是用了一种近乎审判的语气,将配料表描述为“一份出卖灵魂的契约书”。他甚至发明了一套自己的计量单位,比如他会说“这个甜度大约相当于‘三个未被原谅的秘密’的浓度”。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描述套用到我实际的品尝体验中,结果发现完全行不通。当我试图用他的理论去分析一块市面上常见的牛奶巧克力时,我得花十分钟来构建一套复杂的哲学框架,才能得出一个“这款巧克力表达了对平庸生活的温和妥协”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得出“它很甜,很适合配咖啡”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也许不在于教你“做什么”,而在于让你“怎么想”。它强迫你把日常的、琐碎的感官输入,提升到一种需要高度精神参与的仪式层面。老实说,我至今还没搞懂这本书到底想卖什么,但它成功地让我对一块巧克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略带敬畏的恐惧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个灾难,坦白讲,我怀疑校对人员是不是也被作者的“艺术理念”给带偏了。字体选择上,一会儿是那种细如发丝的衬线体,一会儿又突然蹦出一个粗犷的、像是用炭笔涂抹上去的无衬线体,段落之间的间距也时而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疏松得像是没人打理的荒原。我记得有一段关于“黑巧克力的苦涩与青春期的反叛精神”的论述,作者用了足足两页的留白,只在右下角用极其微小的、几乎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斜体字写了一句话:“孤独,是可可脂的最终形态。”我当时真的怀疑是不是出版社跟我开了一个价值不菲的玩笑。更别提那些所谓的“插图”了,它们不是模糊的、过度曝光的黑白照片,就是一些看起来像是三岁小孩乱涂的几何图形,完全无法提供任何视觉上的参考价值。我花大价钱买这本书,是想学习如何分辨不同可可含量巧克力的细微差别,而不是来欣赏一本行为艺术作品的印刷品样本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场对耐心和视力的双重考验。如果作者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反美学”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主流商业巧克力的不屑,那我只能说,他成功了,成功地让我体验到了反胃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