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 |
| 定价 | 39.80 |
| ISBN | 9787303185030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申继亮 |
| 编号 | 1201096833 |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印刷日期 | 2015-02-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45.00千字 |
| 页数 | 204 |
| D11章研究背景:离婚潮背后的孩子 35岁离婚群 遗弃感与安全感:破碎家庭孩子的心洞 父母离异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不同研究者的观点 罪魁祸首是离婚本身 还是另有原因? 问题:离异、冲突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何关系? D12章研究方法: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世界 访谈实录之“感觉像个孤儿” 质性研究法:被试的抽取与访谈编码 量化研究方法:生存与心理状况调查 如何适应 D13章研究结果与分析1:请为孩子多做一点 访谈实录之“请为孩子多付出一点” 离异家庭儿童的基本情况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阶段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及特点 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爱更多 理解更多 D14章研究结果与分析2:前途?不要! 访谈实录之“为了我的家 可以不要前途” 离异家庭儿童的发展环境状况 除了经历父母离异 他们还遭遇过什么? 离异家庭的孩子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来自哪里 是父母离婚还是父母冲突? 拯救者与受害者 D15章多变的情绪:离异家庭儿童的焦点心理 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问题 我的家缺了重要的一“角” 快乐离我越来越远 什么是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情绪? 离异家庭儿童情绪问题的量化研究 如何改善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问题 D16章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关爱更多 理解更多 离异家庭子女现状清单 我们可以做什么? |
| 刘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 副编审 国j1a核**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编辑部主任、编委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承担有国j1a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4项 先后在靠前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党委书记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新加坡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系统**工作者、北京市很好教师 曾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等 1999年入xuan教育部跨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先后承担数十项重量、省部级课题 并在靠前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申继亮、刘霞主编的'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为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全面更新与补充了至2014年为止近10年的*新研究数据与结论 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观察、解析新弱势群体——离异家庭儿童 了解心理发展现状 直面他们的生存困境 提供教育疏导的可行建议。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厚重感,封面选用的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调,沉静而富有思考的意味,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掂了掂,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一直对家庭结构变迁对孩子成长的深层影响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在离婚后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适应机制究竟是怎样构建起来的。这本书的字体排版非常清晰,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便是这样严肃的心理学主题,也能让人保持高度的专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部分的处理方式,他没有一味地堆砌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比喻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理,让人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进入了那些真实孩子的心灵迷宫,一步步探寻出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读起来有些沉闷的学术专著,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非常善于在严肃的学术讨论中穿插一些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他似乎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处于痛苦边缘的孩子的细微情感波动,并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可以被理解和分析的心理学语言。我尤其欣赏他对“污名化”效应的讨论,探讨了社会环境和大众舆论如何反作用于儿童的自我认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将微观个体经验与宏观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分析角度,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加立体和丰满。读到一些关键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这些脆弱群体的深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份真诚是透过文字直接传达出来的,远非冷冰冰的理论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极有层次感,读起来像是在爬一座精心设计的阶梯,每上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二次依恋”模式的探讨。在传统的心理学视角下,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孩子与原生父母的直接关系,但这本书大胆地提出了在离异后,孩子如何与重组家庭成员,特别是新继父母之间建立起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联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关系模式化为“好”与“坏”,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忠诚冲突、边界模糊等一系列深层心理动态。这部分内容的分析,让我对现实生活中许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有了更具同理心的理解,不再轻易地用简单的标签去评判任何一方。我甚至从中看到了对未来家庭教育模式创新的诸多启发,它不仅是一个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行动指南,引导我们如何更智慧地去支持这些孩子。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细致入微和方法的严谨性。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设计和执行他的研究框架,他对“离异家庭儿童”这个群体的界定和分类标准非常清晰,避免了泛泛而谈的笼统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在面对父母离异这一重大生活变故时,其认知发展水平和情绪反应差异的分析。比如,他对青春期孩子如何在自我同一性构建的关键时期处理父母关系破裂带来的身份危机,那段论述简直是鞭辟入里,把我过去几年观察到的某些现象一下子串联了起来,豁然开朗。书中引用的数据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即便我不是统计学专家,也能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统计学意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度挖掘底层机制的努力,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迁所带来的隐形代价。它迫使我们这些旁观者或者教育工作者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对待“完整家庭”概念的固有偏见。书中对“适应良好”儿童的追踪研究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证明了即使经历创伤,通过恰当的干预和内在韧性,孩子依然能够健康成长。这种既指出问题之严重性,又不放弃对可能性的探索,让我感到非常鼓舞。它让我意识到,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支持,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干预,更需要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理解和接纳。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提醒我们,每一个破碎的家庭背后,都是一个需要被认真倾听和科学对待的幼小心灵,这无疑是当下社会心理学领域极其重要且及时的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