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di一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需要谦卑
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不占有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二: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di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太极图示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的特有现象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di三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
父的规矩之一
父的规矩之二
父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的爱
家有严母
母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di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quan wei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di五章 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
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人之初,规矩始(1):吃的规矩
人之初,规矩始(2):玩和睡的规矩
规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
做规矩需要爱
规矩和爱的分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i六章 情商(一)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培养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孩子学会谦卑
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单妈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di七章 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
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di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蒙迪: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
蒙迪:一位真正的马语者
蒙迪和野马
蒙迪的新方法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蒙迪和他的孩子们
蒙迪给我的启发
采访蒙迪
内容简介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您讲解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宝宝交流、呵护宝宝情感智力的发展。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作者简介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Universityof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chao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
我对市面上那些鼓吹“精英式”养育的书籍一直心存疑虑,总觉得它们把育儿这件事复杂化、过度焦虑化了。《规矩和爱》这本书,恰恰是这股清流中的一股强劲的暖流。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专注于家庭教育的基石——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场域”。我发现作者在阐述“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这个主题时,并没有用恐吓的方式,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父母的言行如何像雕塑家手中的刻刀,不动声色地塑造着孩子的内在品格。特别是书中对“规矩”的定义,它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边界感”和“安全感”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它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东方父母与西方父母在设立规则上的差异,这让我能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摩擦,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成了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节点。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它让我意识到,想成为好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更自洽、更有情绪稳定性的成年人。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远比学会几个“话术”要深刻得多。
评分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心理急救包”,尤其是在面对学龄前儿童那层出不穷的挑战时。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思考的“方法论”。我原以为“规矩”就是严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强调“规矩”的建立必须与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相匹配。比如,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你不能期待他拥有成年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规则的设定必须是具体、可执行的“当下指令”,而非抽象的“原则”。这种细节上的把控,让我能够更精准地介入孩子的行为管理,有效减少了亲子间的无效拉锯战。同时,书中对父母情绪的自我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没有回避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挫败感和疲惫,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带着情绪去沟通”,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这对于维护家庭的整体和谐氛围至关重要,让爱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被消耗殆尽,而是持续地、有能量地传递下去。
评分我承认,我过去对于“3-6岁”这个阶段的理解非常片面,总以为这个时期的重点就是知识的输入,比如认字、算数,让孩子在幼小衔接时占得先机。直到我翻开这本书的某些篇章,才赫然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作者巧妙地将“规矩”与“想象力”并置讨论,指出一个缺乏规则束缚的环境,反而会滋生出混乱的焦虑,而真正的创造力恰恰诞生于清晰有序的框架之内。书中关于“自主性培养”的论述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是引导他们理解“选择的后果”。比如,当孩子选择不穿外套出门时,父母如何不指责,而是允许他们在感受到寒冷后,自己建立起对穿衣的认知。这种“放手而不撒手”的艺术,对我们这些习惯于过度保护的父母来说,简直是一种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减少干预,多给孩子一些“犯错的空间”,意外地发现,他们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在“爱”的名义下,保持清醒的距离感和尊重。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育儿书籍的文字风格总是让人感到沉闷和压力,要么是冰冷的心理学术语堆砌,要么就是过度煽情的鸡汤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在打理他的花园,充满了对生命生长的敬畏和耐心。它的排版和章节划分也非常人性化,即便是我这样工作繁忙、只能挤出零碎时间阅读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点。特别是在处理0到3岁阶段的“依恋关系”时,作者提出的“安全基地”理论,结合了当下最新的发展心理学成果,但表达方式却异常温和,很容易被焦虑的父母所接受。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爱”的描绘——爱不是无条件的溺爱,而是有条件的接纳,前提是你必须先接纳自己不完美。这种将父母自我成长与孩子成长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共鸣。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进行自我教育的二次学习,我们自身的“规矩”和“爱”的模式,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新手父母量身定做的指南!我记得我刚开始带孩子那会儿,面对0到3岁这个关键期,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生怕一不留神就教错了方向。市面上那些育儿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啃硬骨头;要么就是一股脑塞给你一堆“标准答案”,根本不考虑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就像邻家那个育儿经验丰富的阿姨在跟你拉家常,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大量真实生活中的小场景来阐述“规矩”的建立过程。比如,它会详细描述孩子扔玩具时,父母应该如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吼叫或惩罚。这种将大道理融入日常琐碎的叙事方式,让我立刻就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对应的影子,并且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爱”的表达,书中强调了高质量的陪伴比数量更重要,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状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呼吸,对亲子关系中的平衡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茫然无措的“照着做”,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教育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