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这里讲述的是孩子在相应年龄段所应有的行为或者行为规范。这些东西能使得不少家长看过之后感到心里踏实,因为做父母的总是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会有哪些行为。当然,我们的这些描述也有可能反而使一些家长更感焦虑,甚至是愤慨。好在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因为预先知道了孩子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行为,而能够多多少少放松下来。这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事情。
尤其让许多父母感到安慰的地方是,他们现在终于明白,孩子在某些阶段出现的一些“糟糕”行为,其实是一种“正常”行为。因为,别人的孩子也都这样。我们这一群人在阿诺德? 格塞尔博士的自带领下,跟踪孩子们40多年,详细研究儿童行为的变迁与发展。我们的研究始于当年格塞尔博士指导下的耶鲁大学科研诊所,也就是现在的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前身。这些针对数千名儿童(一点不夸张)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使得我们坚信,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我们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出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这里的行为,指的是能够表现出孩子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行为。
我们的确能够很有自信地告诉你,通常来说,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会在某个年龄出现某种行为特征。5 作者序但是,毫无疑问,没有哪个孩子可能是一个“通常来说”的孩子。正如我们在这本书里的第九章将要详细阐述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是的个体,都可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有别于任何其他孩子,甚至包括和他或者她同胎而生的兄弟姐妹。
因此,当我们告诉你,四岁孩子是张狂而可爱的,五岁孩子是沉静而安静的,六岁孩子又是怎样怎样的时候,请你要记住一点,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个特定年龄段表现出某种特定行为来,而且都肯定或者应该跟我们的描述完全一模一样。同样是发育十分正常的男孩和女孩,他们的行为成长既可能比我们描述的进程时间表更快,也有可能比我们的进程时间表更慢,当然也很有可能不偏不倚,与其同步前行。不论孩子的成长是更快还是更慢,这都肯定不值得家长因此而忧心忡忡。不仅仅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进程快慢有所不同,而且其行为的和顺与不和顺的程度也相当不同。有些孩子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十分招人喜爱,很善于调整自己,让别人觉得十分易于相处;另有些孩子则相反,不论家长多么懂得孩子、多么精心照料,他都有可能在整个童年阶段十分难以相处,甚至有可能在任何年龄段都十分不易相处。
有些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明显十分均衡,齐头并进。他们在各个不同方面的发育进程要么都提前,要么都延迟,要么都恰好跟我们的描述同步,这包括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所谓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可还有些孩子却并不均衡,比如有可能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神速,而运动方面的能力却远远落后;或者很可能完全倒过来。
在这本书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但这却绝不是为了要让我们的读者因此而更加惴惴不安;相反,请让我们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再三强调,我们对孩子各种行为的预期只不过是常规描述,是对众多孩子自然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的一个概述而已。我们不妨来打个比喻,把这本书里以及其他类似书籍的描述都比喻成一份地图,而且是你想要前去旅游的那个国家的地图。我们能够告诉你的是那个国家总的来说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却不能够告诉你,你的旅程将会是什么样子。你可能比其他游客走得更从容些,或者更匆忙些;也可能比别人看得更细致些、更周详些,甚至有可能会回过头去再看看。你的这份地图既不能告诉你你将会遇到什么,也不能告诉你你应该做些什么。它能够告诉你的只不过是这块地界的大致模样。
人们大多愿意借助于地图的帮助。许许多多的父母也愿意借助于我们所做的这份孩子行为描述图的帮助。因此,如果你愿意,请使用我们的行为描述图吧,我们很希望你能因此有了一个很实用的向导,就像许许多多的家长一样。只是,请你不要因为我们的常规描述跟你的孩子不太一样,就去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好,或者指责我们的描述不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美好的、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我们仅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之中更加懂得欣赏他。
章 内心充满盾,行为两极化――六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第二章 母子矛盾占突出的地位――六岁孩子的人际交往
第三章 充满战争的硝烟――六岁孩子的日常作息
第四章 善用方式方法――与六岁孩子相处的技巧
第五章 活动丰富,兴趣广泛,创意无限――六岁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第六章 行动本身体现心智――六岁孩子的心智能力
第七章 尊重孩子的行为年龄――六岁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八章 充满“险情”,丰富的小奖品至关重要――6 岁孩子的生日派对
第九章 了解孩子的基本性――六岁孩子的个体差异
第十章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麻烦?――源自家长们的真实故事
  典型的六岁孩子,是一个小小的矛盾体,集两个极端于一身。不论他要做什么,他随时都可能走向两个相反的。而且,假如他从两个东西或者两项活动之中选择了其中的一项,那么,这个选择本身,常常就能触发他想要立即做出相反选择的强烈意念。
  六岁孩子的复杂和奇妙十分耐人寻味,可是六岁孩子的生活却每每十分纠结。因此,他在这个世界上为需要的东西,就是父母对他的理解。六岁孩子不仅仅是比五岁孩子成长了一步,他实际上是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他不断在变,而且变得很快。尽管很多的变化都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说他更成熟了、更独立了、更勇敢了、更富于冒险精神了……可是,对孩子来说,六岁的日子并不是一段容易的日子。
  一个小男孩就曾这么对他妈妈感慨道:“做个六岁小孩,难啊。”
  ◎内心充满矛盾,爱走两个极端
  在诸多棘手的六岁艰难当中,有一个尤其艰难的地方,那就是他跟早先的两岁半的时候一样,又生活在两个极端之中。他的典型特征就是极其得左右摇摆。任何时候他都想要熊掌与鱼兼得,要他做出一个决定那实在是两边为难。
  比如说,一对母女在小朋友的生日派对上,妈妈问小姑娘为什么不到桌子那儿去给自己拿块曲奇饼干。小姑娘是这么回答的:“我又想去拿,又不想去拿。”
  恩达?圣?文森?米莱写过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六岁孩子面临选择时的矛盾:
  “ 进来吧,乖女儿,
  要不,就在外面玩儿!”
  推开门,她站在那儿,
  咬着唇,绞着手,
  一双困惑的眼睛望着我:
  “妈妈,我好难决定,
  我又想进来玩儿又想在外面玩儿!”
  六岁孩子爱走两个极端的一个特殊的实例,就是他在读书写字的时候,常常把字母和数字的顺序和笔画看反了。
  孩子这种容易把字或者数字看反的倾向,恰好就是我们认为应该推迟教孩子读与写的原因之一。不论在家里教还是在学校里教,都应该再晚一点。六岁时期的视觉颠倒实在是一件难以忽视的事情。
  六岁的孩子往往也十分固执。在大事情上他十分难以抉择,可是一旦决定下来,他又难以再改变。不过,小事情上他倒是变来变去得十分迅速。你想给他买份冰激凌,他决定了要香草的,这一决定却立即让他觉得其实他更想要巧克力的,等你买了巧克力的,他又决定还是要香草的。
  ……
本书从以下方面介绍关于6岁孩子的一切:
(1) 介绍孩子6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
(2) 怎样在孩子6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3) 介绍6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4) 为父母讲解6岁孩子的管教方式
路易丝?`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书都成为畅销书。
(1)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阶梯教养圣经,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已经感到审美疲劳了,大多是故作高深,或者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非常清新、亲切,读起来毫无压力,就像是大学里那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在给你做一对一的辅导。它没有给我制造新的焦虑,反而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在孩子人际关系发展这个迷雾区里摸索的道路。我一直担心我家孩子性格偏内向,在幼儿园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大型游戏,总是自己默默地待在角落。这本书里专门有一章详细分析了六岁孩子友谊建立的关键期特征,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情景模拟”练习,教父母如何在不干预孩子社交的前提下,悄悄为他们搭建社交的桥梁。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在家和孩子玩了一些“合作搭积木”的游戏,结果发现,几天下来,他在幼儿园里主动和小伙伴打招呼的次数明显增多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比任何生硬的“去跟人说‘你好’”的指令都管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赋能”孩子,而不是取而代之替他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正为我家那个小不点儿的“六岁危机”焦头烂额,每天早上叫不醒,晚上不肯睡觉,吃饭更是像打仗一样。原本以为我一个人这样焦虑就够了,结果翻开这本书,才发现里面简直是把所有我正在经历的痛苦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指出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比如如何巧妙地设置一个“起床仪式”,而不是靠吼叫;如何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而不是一味地指责。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育儿书,而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耐心又智慧的邻家长辈聊天。那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真的太棒了。我特别喜欢它提到的一种“共情式倾听”技巧,书中用了好几个生动的案例来展示,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应该如何先蹲下来,看到他们情绪背后的需求,而不是急着去纠正行为。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粗暴的处理方式,也看到了改变的可能。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里面的“小窍门”应用到明天的早餐时间了!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给我带来的最大转变,是从“解决问题”的急迫心态,转变成了“理解成长”的长远视角。在关于“处理挫折与失败”的章节里,作者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述六岁孩子对“完美”的执念,这让我不禁反思,是不是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期望,无形中扼杀了他们尝试的勇气?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练习,叫做“我的‘搞砸’成就墙”,鼓励孩子记录下自己尝试过但没有成功的事情,然后一起讨论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家现在已经开始实践这个“成就墙”了,结果非常有趣,孩子不再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他知道,即便是“搞砸”了,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他会因为那个记录而感到自豪。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管教的“术”,更在于重塑了我们做父母的“道”,让我们能以更宽容、更科学的态度去陪伴孩子走过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六岁阶段。我向所有在育儿路上感到困惑的父母强烈推荐这本书,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读。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理念有自己坚持的家长,我最怕的就是那种“洗脑式”的教育口号,读完让人热血沸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云里雾里。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是,它深度融合了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前沿研究,但表达方式却极其接地气。它没有鼓吹极端的“自由放养”或“虎妈式”的控制,而是倡导一种“有边界的爱”。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那几章内容。现在的电子产品泛滥,我一直在苦恼如何保护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书中提到,真正的专注力培养,不是强迫孩子长时间坐着不动,而是要通过丰富且有挑战性的“深度活动”来自然吸引他们。它推荐的活动列表非常实用,从复杂的乐高搭建到编写简单的家庭小剧本,每一样都指向了对孩子执行功能和逻辑思维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成人自己也要放下手机,营造一个“慢下来”的家庭氛围。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有效陪伴”的理解被彻底刷新了,不再是简单地陪着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人性化并存。它不是那种按年龄段简单划分的流水账,而是围绕着六岁这个特殊年龄段孩子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核心“支柱”来构建内容。特别是关于“规则建立与执行”的那一部分,我之前总是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变通”之间摇摆不定,搞得孩子也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要我严厉,一会儿又觉得我太松散。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科学的视角,阐述了六岁孩子对“公平”的初步理解,并给出了一套非常可操作的“共同制定家庭契约”的方法。我们家最近就试着和孩子一起讨论了“看电视时间”的规则,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了书里提到的“先描述事实,再表达感受,最后提出期望”的沟通模型。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孩子因为打破规则而受到预先商定好的“自然后果”(比如少玩半小时游戏)时,他虽然有情绪,但接受度远比我单方面惩罚时要高得多,而且他还会主动找我讨论如何避免下次再犯。这本书,成功地把我从“权威的执行者”转化成了“规则的共同设计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