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生病怎么办?
定价:58.0元
作者:那唐元(Nathanael Goldman)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1588619
字数:1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前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医学博士、来自比利时的洋大夫那唐元力作。★ 和睦家医院十年的儿科从医经验让作者深入了解中国儿童体质。
★ 真实案例解读儿童常见问题:呼吸、皮疹和溃疡、发烧、尿路、消化、生长和发育等问题。
★ 用浅显的语言或介绍医学常识,解释分析疾病后面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即使没有医学基础知识的家长也能轻松读懂。★ 作者的自画插图200来幅,帮助家长轻松理解晦涩的医学概念。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里,您能看到小雨、苏菲、毛毛、小马及其他小孩去看医生时所发生的小故事。
  那医生在诊所的小世界里耐心地给家长解释各种问题:有感冒、发烧、咳嗽、呕吐;也有妈妈担心孩子长得不够高或不够胖;有的孩子不肯吃饭,也有的半夜闹着要喝奶……
  通过这些门诊咨询故事,我们会发现医学既有不确定性,也有既定的科学事实。而各种文化差异及人与人的关系使本来就不简单的医学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本书谈到了以下主题:和呼吸有关的问题;皮疹和溃疡;新生宝宝的发烧问题;尿路问题;和消化有关的问题;生长和发育问题;妇产科病房记事;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此外,那医生也着重介绍了病毒和细菌,因为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门诊时,这些微生物往往是罪魁祸首。本书在结尾处同大家分享了作者的一些思考,也谈及了公共卫生和物种进化等主题,它们同医学紧密相连,尤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同微生物世界丰富复杂的关系。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那唐元是儿科医生,比利时人。从2004年到2014年,他和家人在北京工作、生活。他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工作了10年,期间担任过儿科主任。
那唐元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修完7年医科以后,于20世纪90年代末加入了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先后在卢旺达、朝鲜及中国实施医疗项目。
返回欧洲攻读了儿科专科(5年)和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后,那唐元于2004年重返中国;之后他获得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位。2014年他再次回到欧洲继续学习深造,攻读临床试验专业。
那唐元医生今年47岁,育有3个中比混血儿女,女儿15岁,大儿子12岁,小儿子未满1岁。
那医生热爱妻子的中国家庭,热爱中国文化;他也酷爱自然,喜欢读书、观鸟、摄影、厨艺、旅游。
文摘
序言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堆砌术语和复杂流程的健康书籍,但这本书在叙事方式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情景剧本”。每一章都对应着孩子不同年龄段可能遇到的常见病症,比如春天容易发的皮疹、夏天肠胃不适、秋冬季的呼吸道感染,等等。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吃什么药”的答案,而是首先详细描述了症状的微妙变化过程,这让我学会了更细致地观察我的宝贝。例如,书中对于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感染所表现出的细微特征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半夜发烧,我正准备冲动地抱着他去急诊,突然想起了书里提到的关于“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字更重要”的论断,我冷静下来观察了一下,孩子虽然烧得厉害,但还能对我笑,于是我按照书里的建议做了物理降温和观察,第二天症状果然减轻了。这种授权感——把决策权从虚无的焦虑中拉回到父母的实际观察中——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它不是教我们成为医生,而是教我们成为孩子最好的“第一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一点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很少体会到的。作者在穿插专业知识的同时,总能适当地加入一些温暖人心的段落,让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枯燥感。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写到,疾病也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免疫系统的一个过程,过分保护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对孩子生病这件事有了更积极的心态。我不再把每一次感冒都视为一次失败的育儿,而是把它看作是免疫系统升级的“训练营”。这种心态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我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当我不再那么紧张时,孩子也能感受到那种放松的氛围,这对他们的康复速度和情绪稳定都有正向作用。这种强调“心境影响生理”的论述,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格局,让它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育儿哲学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引人注目,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感。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亲切的调性所吸引。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育儿焦虑”的剖析,那简直就是把我内心深处那种面对孩子突发状况时的那种手足无措和自我怀疑一下子给描摹出来了。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像一个过来人,非常接地气地分享了从医者角度和为人父角度看问题的双重视角。特别是关于“小病大养”和“过度医疗”的讨论,真是醍醐灌顶。我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总想跑医院,但读完后,我明白了如何区分真正的紧急情况和那些可以通过居家护理来缓解的普通不适。作者提供的那套“家庭急救箱”清单非常实用,里面提到的几样基础药品和工具,我立刻就去补齐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首先稳定了家长们的情绪,让我们明白,育儿过程中遇到孩子生病是常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冷静地应对,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恐慌,这种心理建设比任何具体的医疗建议都来得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组织也值得称赞。很多育儿书的内容都太零散了,或者说,内容深度不够,只是浅尝辄止。但这一本在处理慢性或反复性问题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比如,书中用了好几章专门来探讨“孩子为什么老是生病”这个宏大的主题,从睡眠质量、营养均衡到环境过敏原的排除,都有详尽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它不偏激的立场,它不会盲目推崇某一种单一的疗法,而是倡导一种综合性的、个性化的照护方案。当我按照书中提到的“建立健康生活日志”的方法坚持了一个月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生病的频率明显下降了。这种长期的、系统性的指导,远比那些只针对急性病症的“急救手册”更有价值。它真正地帮助我从源头上优化了孩子的健康环境,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构建家庭健康体系的指导,而非仅仅是应对危机的临时抱佛脚。
评分我给这本书打高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界限划分得极其清晰和审慎。它非常清楚地列出了那些“红旗信号”(Red Flags),也就是一旦出现就必须立即就医的症状组合。这份清单写得非常具体,甚至细化到了孩子哭闹的音调、皮肤的颜色变化、以及不同体位下的反应等非语言信号的解读。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因为我知道自己手中有一份可靠的“安全导航图”。它既教我如何在家中从容应对那些常见的、自限性的疾病,又精准地标记了那些绝不能拖延的紧急情况。这种平衡感——既不恐慌也不麻痹——正是所有新手父母最需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充满同理心的应对体系,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自信、更有准备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