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孩子生病怎麼辦?
定價:58.0元
作者:那唐元(Nathanael Goldman)
齣版社: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1588619
字數:1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前北京和睦傢醫院兒科主任、醫學博士、來自比利時的洋大夫那唐元力作。★ 和睦傢醫院十年的兒科從醫經驗讓作者深入瞭解中國兒童體質。
★ 真實案例解讀兒童常見問題:呼吸、皮疹和潰瘍、發燒、尿路、消化、生長和發育等問題。
★ 用淺顯的語言或介紹醫學常識,解釋分析疾病後麵的原因,以及應對方法,即使沒有醫學基礎知識的傢長也能輕鬆讀懂。★ 作者的自畫插圖200來幅,幫助傢長輕鬆理解晦澀的醫學概念。
內容提要
在這本書裏,您能看到小雨、蘇菲、毛毛、小馬及其他小孩去看醫生時所發生的小故事。
  那醫生在診所的小世界裏耐心地給傢長解釋各種問題:有感冒、發燒、咳嗽、嘔吐;也有媽媽擔心孩子長得不夠高或不夠胖;有的孩子不肯吃飯,也有的半夜鬧著要喝奶……
  通過這些門診谘詢故事,我們會發現醫學既有不確定性,也有既定的科學事實。而各種文化差異及人與人的關係使本來就不簡單的醫學問題變得更為錯綜復雜。
  本書談到瞭以下主題:和呼吸有關的問題;皮疹和潰瘍;新生寶寶的發燒問題;尿路問題;和消化有關的問題;生長和發育問題;婦産科病房記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此外,那醫生也著重介紹瞭病毒和細菌,因為傢長帶孩子來醫院看門診時,這些微生物往往是罪魁禍首。本書在結尾處同大傢分享瞭作者的一些思考,也談及瞭公共衛生和物種進化等主題,它們同醫學緊密相連,尤其有助於我們瞭解人同微生物世界豐富復雜的關係。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那唐元是兒科醫生,比利時人。從2004年到2014年,他和傢人在北京工作、生活。他在北京和睦傢醫院工作瞭10年,期間擔任過兒科主任。
那唐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修完7年醫科以後,於20世紀90年代末加入瞭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組織”,先後在盧旺達、朝鮮及中國實施醫療項目。
返迴歐洲攻讀瞭兒科專科(5年)和醫院管理碩士學位後,那唐元於2004年重返中國;之後他獲得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公共衛生學位。2014年他再次迴到歐洲繼續學習深造,攻讀臨床試驗專業。
那唐元醫生今年47歲,育有3個中比混血兒女,女兒15歲,大兒子12歲,小兒子未滿1歲。
那醫生熱愛妻子的中國傢庭,熱愛中國文化;他也酷愛自然,喜歡讀書、觀鳥、攝影、廚藝、旅遊。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人文關懷,這一點是我在很多同類書籍中很少體會到的。作者在穿插專業知識的同時,總能適當地加入一些溫暖人心的段落,讓閱讀過程絲毫沒有枯燥感。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寫到,疾病也是孩子認識世界、建立免疫係統的一個過程,過分保護反而剝奪瞭他們成長的機會。這句話深深觸動瞭我,它讓我對孩子生病這件事有瞭更積極的心態。我不再把每一次感冒都視為一次失敗的育兒,而是把它看作是免疫係統升級的“訓練營”。這種心態的轉變,直接影響瞭我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當我不再那麼緊張時,孩子也能感受到那種放鬆的氛圍,這對他們的康復速度和情緒穩定都有正嚮作用。這種強調“心境影響生理”的論述,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格局,讓它不再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上升到瞭育兒哲學的高度。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引人注目,帶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感。初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那種沉穩又不失親切的調性所吸引。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言部分對於“育兒焦慮”的剖析,那簡直就是把我內心深處那種麵對孩子突發狀況時的那種手足無措和自我懷疑一下子給描摹齣來瞭。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口吻,而是像一個過來人,非常接地氣地分享瞭從醫者角度和為人父角度看問題的雙重視角。特彆是關於“小病大養”和“過度醫療”的討論,真是醍醐灌頂。我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太敏感瞭,總想跑醫院,但讀完後,我明白瞭如何區分真正的緊急情況和那些可以通過居傢護理來緩解的普通不適。作者提供的那套“傢庭急救箱”清單非常實用,裏麵提到的幾樣基礎藥品和工具,我立刻就去補齊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首先穩定瞭傢長們的情緒,讓我們明白,育兒過程中遇到孩子生病是常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科學、冷靜地應對,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恐慌,這種心理建設比任何具體的醫療建議都來得重要。
評分我給這本書打高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對“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的界限劃分得極其清晰和審慎。它非常清楚地列齣瞭那些“紅旗信號”(Red Flags),也就是一旦齣現就必須立即就醫的癥狀組閤。這份清單寫得非常具體,甚至細化到瞭孩子哭鬧的音調、皮膚的顔色變化、以及不同體位下的反應等非語言信號的解讀。這極大地增強瞭我的信心,因為我知道自己手中有一份可靠的“安全導航圖”。它既教我如何在傢中從容應對那些常見的、自限性的疾病,又精準地標記瞭那些絕不能拖延的緊急情況。這種平衡感——既不恐慌也不麻痹——正是所有新手父母最需要的。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結構化的、充滿同理心的應對體係,它讓我成為瞭一個更自信、更有準備的傢長。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信息組織也值得稱贊。很多育兒書的內容都太零散瞭,或者說,內容深度不夠,隻是淺嘗輒止。但這一本在處理慢性或反復性問題時,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耐心。比如,書中用瞭好幾章專門來探討“孩子為什麼老是生病”這個宏大的主題,從睡眠質量、營養均衡到環境過敏原的排除,都有詳盡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賞它不偏激的立場,它不會盲目推崇某一種單一的療法,而是倡導一種綜閤性的、個性化的照護方案。當我按照書中提到的“建立健康生活日誌”的方法堅持瞭一個月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生病的頻率明顯下降瞭。這種長期的、係統性的指導,遠比那些隻針對急性病癥的“急救手冊”更有價值。它真正地幫助我從源頭上優化瞭孩子的健康環境,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構建傢庭健康體係的指導,而非僅僅是應對危機的臨時抱佛腳。
評分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堆砌術語和復雜流程的健康書籍,但這本書在敘事方式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編排的“情景劇本”。每一章都對應著孩子不同年齡段可能遇到的常見病癥,比如春天容易發的皮疹、夏天腸胃不適、鞦鼕季的呼吸道感染,等等。作者沒有直接給齣“吃什麼藥”的答案,而是首先詳細描述瞭癥狀的微妙變化過程,這讓我學會瞭更細緻地觀察我的寶貝。例如,書中對於區分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感染所錶現齣的細微特徵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我記得有一次孩子半夜發燒,我正準備衝動地抱著他去急診,突然想起瞭書裏提到的關於“精神狀態比體溫數字更重要”的論斷,我冷靜下來觀察瞭一下,孩子雖然燒得厲害,但還能對我笑,於是我按照書裏的建議做瞭物理降溫和觀察,第二天癥狀果然減輕瞭。這種授權感——把決策權從虛無的焦慮中拉迴到父母的實際觀察中——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它不是教我們成為醫生,而是教我們成為孩子最好的“第一觀察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