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的一半是妈妈 | ||
| 定价 | 58.00 |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0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王荣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44479394 | |
作者简介 | 王荣,上海市娄山中学高级教师;《教师月刊》专栏作者。在自己女儿两岁开始就坚持每天的“小宝记录”,至今已有近两千条关于自己女儿为样本进行观察和陪伴、培育、引导的鲜活而真实的记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反思育儿,写出了《做妈妈是一场自我修行》《不要错过爱孩子的时间》《有话好好说》等文章。把教育女儿的经验和感悟迁移到学生身上,用心谱写爱的教育,于是有了这本《老师的一半是妈妈》。 |
内容简介 | 这本书饱含着爱与智慧。作者用心地陪伴孩子,拾取生活中多彩迥异的贝壳,娓娓讲述她家那个爱诗的小孩的成长故事。作者从师者的视角去观察,用妈妈特有的敏感去体验,精心记录自己对孩子陪伴和引导,以及自己的成长与体悟。本书分为八辑,包括“有诗,才有诗意的人生”“做妈妈是一场自我修行”“我们如何做父母?”“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放手吧,还孩子“做孩子”的自由”“谁是孩子的伴?”“玩耍,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如果您是教师,读后更能理解教育本质是爱的教育。如果您是家长,读后更能理解如何科学地爱与陪伴。 |
目录 | 辑 有诗,才有诗意的人生 有诗,才有诗意的人生 /003 曲水流觞,诗书传家 /008 蓦然回首,她在诗书中华处 /015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020 拿什么留给你,我的孩子 /026 第二辑 做妈妈是一场自我修行 做妈妈是一场自我修行 /033 用爱记录 /036 为什么要养孩子 /042 不要错过爱孩子的时间 /046 妈妈,你能像我爱你那样爱我吗 /050 想要孩子自信,先做漂亮妈妈 /057 有话好好说 /062 第三辑 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069 读书这件事,不是孩子一个人在“战斗” /072 父母给孩子的礼物,就是彼此相爱 /078 想让孩子“会”说话,大人就要会“说话” /084 手不是用来打人的 /087 拼爹,你的孩子拼得起吗 /093 第四辑 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101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 /104 孩子们眼中的父 /112 可怜天下孩子心 /119 养二胎,你的孩子同意吗 /126 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132 第五辑 给孩子“做孩子”的自由 给孩子“做孩子”的自由 /141 涂即创作,给他自由 /144 牵着蜗牛去散步 /149 正确认识自我 /156 学会放手,成全你也成全他 /162 第六辑 谁是孩子的伴 谁是孩子的伴 /171 从菜鸟“神爹”到“奶爸” /176 爸妈领娃的理性与感性 /184 祖辈的规矩和爱 /189 睡觉这堂课 /196 第七辑 玩耍,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 玩耍,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 /205 近自然,带孩子去放飞心灵吧 /211 先好好地玩 /216 孩子太小不记事,带他出去玩是没用的吗 /221 为什么要旅行 /224 第八辑 老师的一半是妈妈 老师的一半是妈妈 /233 做水还是做槌 /239 静心的样子 /244 不得不说的择校和补课 /248 后记 /248 |
评论 | 名人推荐 | 教育好像一架飞机,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两翼。从这本书里,你会读懂一位教师妈妈对女儿独特的爱与教育。用妈妈的敏感触摸孩子,用教师的专业引导孩子,善于识别、体察、感受孩子的情绪,善于与孩子或学生沟通感情,善于欣赏、鼓励、调动孩子的积极情感。王荣老师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好妈妈如何成为好老师,还有好老师如何成为好妈妈。 ——尹后庆(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这是一本爱的记录。王荣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有女儿的成长,也有自己的成长,还有学生的成长。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启迪更多中国妈妈走上科学育儿的成功道路!也期望更多的教师能像王荣老师一样,以爱的名义去思考教育,从自己的身边开始,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加油努力。 ——谭茀芸(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副主席,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副理事长) 家庭教育的精髓是静静的陪同。这本书,告诉我们关于孩子成长的困惑以及年轻妈妈如何用真爱和智慧去应对、解决。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身体力行是的示范,父母的尊重是的理解,父母的支持是的信任。 ——顾秀娟(上海市市妇联儿童家庭部部长) |
| 媒体推荐 | 看小宝语录,宛若小荷尖尖清静自然;读学生故事,花季岁月再现感悟其中;学教师笔记,各种心得体会分享尽在眼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充斥教育焦虑的当下,王荣为我们展现一种可以日省自我宝贵品质。这份精巧,或许恰恰是考验父母才智的一个视角,因为父母的视界决定孩子的世界。 ——史永强(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古纳雅尔传媒中国CEO,《Parents父母世界》出版人) |
精彩书摘 (5000字以内) |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古诗? 从小宝出生,我就是哼唱着“明月几时有”哄她入睡的。她从小就对古诗词很有感觉,等她会说话了,春天教她读“碧玉妆成一树高”,夏天带她去看“小荷才露尖尖角”……平时的生活起居也总是和诗词密切相关,早上起床时,小宝和爸爸比赛背诗,输的人要先起床……我曾经在《小宝语录》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不知道这个从小听着妈妈唱《明月几时有》入睡,从小跟着妈妈去做旗袍的孩子,将来会不会是像妈妈一样格格不入的“老古董”呢? 因为生过大病,就体悟了生命无常。我想,既然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照顾她一辈子,跟我的小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么我应该留给孩子什么呢?留给她房子车子?我曾经在《拿什么留给你,我的孩子》一文中写道,古人诗书传家,今人何以传家?名车、豪宅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海洋浩瀚无垠,既然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我们就有责任去理解与实践,并且将它传递给下一代。 “不学诗无以言”,我教小宝读诗就是给她的人生打下诗意的底子。孩子小时候背诵的那些诗词,像是一幅幅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将来的某,突然遇到了什么风景,或者突然陷入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阙词,理解了心中的那幅画。小时候背的那些古诗词,在心里生了根,就奠定了生命的底子。 慢慢地长大了。 喜的时候,知道了“春风得意马蹄疾” 愁的时候,知道了“伫倚危楼风细细” 爱慕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窈窕淑女” 约会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思念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青青子衿” 郁郁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思乡的时候,知道了什么叫“梦里不知身是客” 有诗,才有诗意的人生,这就是我们来到“诗书中华”的初心。 我想这也是我能留给她的财富。 | |
前言/序言 | 序一 陪伴与记录:儿童教育的智慧来源 《老师的一半是妈妈—我家那个爱诗的小孩》一书的作者王荣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今年年初,书稿通过好友送到我手中。因为我杂事儿多,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细读该书内容。眼看鸡年的春天来了,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利用的两天时间,集中抽空细读了该书。这本书应该是王荣老师结合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母的实践体验,同时融合了自己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从事17年教书育人工作的实践感悟,进一步诠释了作为教师身份的父母应该如何践行从小给子女以关爱的家庭教育使命,总结了许多值得当今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家有子女初长成的家长们,个案式的“良方匮略”。书中探讨的陪伴子女成长的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种种感悟,可以看出是理学家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和践行,也体现了教育家陈鹤琴关于活教育的方法。从中我看到作为一名教学线的中青年教师,能够坚持利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时间,静心伏案写作,撰写出如此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教育佳作,确属不易。读其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对待学生如关爱子女一样的妈妈老师,教育需要对学生和子女始终充满着爱的坚守。 王荣老师从自己女儿两岁开始就坚持每天的“小宝语录”,至今已有近两千条以自己女儿为样本进行观察、陪伴、培育和引导的鲜活而真实的记录。有了这个积累,王荣老师还去学习和吸收中外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写出了《做妈妈是一场自我修行》《不要错过爱孩子的时间》《有话好好说》等很多文章。她与自己女儿保持互动的爱的连接方法,通过自己对女儿的每不厌其烦的生活学习点滴观察,既将感悟及时升华为自己的幸福体验,又把这种感悟体验结合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恐怕与教育家陈鹤琴的实践有些相仿。陈鹤琴就是从子女教育中归纳出儿童活教育思想的,子女教育就是近的教育实践。王荣老师将教育女儿的经验和感悟迁移到学生身上,注意倾听孩子的心灵,发现孩子的好奇和创造,陪伴孩子一起去大自然学习,去发现大自然的童趣和奥妙,让孩子去见证、认识自己发掘真善美的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和鼓励,培养孩子具备自律和责任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父母们去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与完美。 教师工作是神圣的,因为它担负着造就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而人格的养成需要人类灵魂工程师悉心的观察、发现、呵护。从王荣老师的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集母和老师双重角色于一身的教师,对孩子和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许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比如母较能识别、体察、感受孩子的情绪,善于与孩子或学生沟通感情,善于欣赏、鼓励、调动孩子的积极情感。而这种能力在教师从事学科教学能力面前,常常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能力恰恰是极为重要的。也许一个尽职的母其心得和经验是可以向尽职的老师迁移的。 尹后庆(曾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2017年4月 序二 中国妈妈的“本土化”科学育儿 今年5月14日母节的前夕,上海市教育系统的一位好友给我电邮了一份珍贵资料——上海市娄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王荣的新作《老师的一半是妈妈—我家那个爱诗的小孩》,说是根据出版社的建议,希望我能从社会多样化教育的视角写推荐书评或作序言。 我确实爱阅读,更钟意教育类的书籍。虽然近期特别繁忙,我还是在废寝忘食地认真拜读了它,阅后受益匪浅!书中收集了王荣老师从教17年来的教与学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其中难能可贵的故事是,她不畏病魔,和家人患难与共,战胜自身曾经感染的恶疾,并奇迹般地生下健康活泼的女儿。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科学育儿的方式,在女儿两岁开始就坚持每天写“小宝语录”,迄今已逾两千条。除与家长交流分享外,她还撰写育儿文章,每月发表在《教师月刊》专栏中。 王荣老师是一位教师和成功妈妈双赢的女性。据悉她在2007年11月荣获JA中国(国际青年成就组织)教师指导奖一等奖;2009年3月荣获第二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教学选手奖;2009年9月荣获长宁区教育系统“感动校园人物暨第三轮长宁师德”十佳称号;2010年3月荣获2008—2009年长宁十佳巾帼建功标兵提名奖;2012年8月荣获届长宁区“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王荣老师在今年4月份还陪伴女儿参加了上海东方卫视《诗书中华》节目。她们经过层层遴选,成功入选这个节目,全国共42个家庭入选,而王荣老师的女儿黄雪润年仅五岁,是所有选手中年龄小的。在第三期的节目中,黄雪润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获得钱文忠教授和张大春先生等的喜爱和好评。同时王荣老师教育儿童学习中国古诗词的方法也获得钱教授等专家和网友们的点赞。 正如王荣老师自己所言,她的著作是爱的记录,她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有女儿的成长,也有自己的成长,还有学生的成长……她得到爱,还懂得传递爱,传承爱!她懂得感恩和回报,懂得从老师和妈妈的视角去思考教育,去推进教育改革!《老师的一半是妈妈—我家那个爱诗的小孩》可以说是王荣老师的“读书、思考、教学、写作、实践”多样化结合的产物。 专家常说成功的教育好像一架飞机,学校教育是飞机的主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飞机的两翼,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大、更好的成长空间。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启迪更多中国妈妈走上“本土化”科学育儿的成功道路!也期望更多的教师能像王荣老师一样“树立创造性的志向、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谭茀芸(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副主席,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第八届主席,上海 女工程师协会倡导人之一、名誉会长,上海市服饰学会创会会长、名誉会长,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创办人之一、副理事长) 2017年5月18日 | |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宁静且充满书卷气的氛围,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踏实。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研究的教育专著,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成长手记。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无论是描绘孩子初次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时的惊喜,还是记录父母在陪伴过程中偶尔的失落与自我调整,都写得真实而动人。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为孩子建立一个“家庭诗歌角”,从灯光的选择到书架的高度,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孩子成长的尊重和呵护,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对“陪伴的质量”的强调。它告诉我们,爱诗的孩子,往往是内心丰盈的孩子,而这种丰盈,源于父母不计回报、全心全意的投入。这不是一本速成的“育儿宝典”,而是一本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反复咀嚼的“心灵滋养录”。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平时接触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我停下来细细品读,并且愿意推荐给所有家有学龄前到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的,实在凤毛麟角。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点在于其对“爱诗的小孩”的定义进行了重新梳理。它摒弃了传统上对神童的刻板印象,强调“爱诗”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共情能力。书中对“诗性教育”的探讨非常深刻,它不是教你如何让孩子在作文里堆砌辞藻,而是如何训练孩子用更富有层次感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亲子冲突时,如何巧妙地借助诗歌的意境来化解紧张气氛,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情绪的表达与接纳。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实而富有温度,读起来丝毫不觉晦涩,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耳边分享着她的教育心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诗歌,是孩子精神世界构建的基石。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诗歌教育”这个话题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是要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心智更成熟了才该接触的“高雅艺术”。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任何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用邻家姐姐般的亲切口吻,娓娓道来她如何与自己“爱诗”的孩子相处。书中特别强调了“环境浸润”的重要性,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将家中日常物品与诗歌意象联系起来的小妙招,比如,看到阳光穿过窗帘的纹路,就引导孩子去联想“月光下的竹影摇曳”。这种将诗意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融入柴米油盐的教育理念,对我这个在忙碌中常常忽略精神滋养的家长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氛围对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影响,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由内而外”产生改变的教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多线索并行的叙事方式,将“老师”的专业视角和“妈妈”的切身体会无缝衔接起来。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即兴诗歌创作”的部分最为感兴趣。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写日记,但诗歌创作的门槛似乎更高。作者却提出,只要捕捉到孩子当下最强烈的情感波动,哪怕只是三两个词,都是诗歌的雏形。书中提供了大量引导性的提问和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孩子的注意力特点,节奏张弛有度,绝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我尝试着在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引导他用“一句话诗”来描述自己的感受,结果他写出了“风吹过的声音,比分数大”,那一刻,我明白了,诗歌教育的本质是心性教育。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用更诗意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小诗人”量身定做的!我发现我家孩子最近迷上了朗诵一些古诗词,但是总觉得他理解得比较肤浅,只是机械地背诵。这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作者在讲述如何引导孩子接触诗歌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非常生活化地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比如,书中提到一个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去理解诗句意境的章节,我尝试着用书里的方法跟孩子玩了一次,他一下就抓住了诗句背后的情感和画面感,那种茅塞顿开的眼神,真是太有成就感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读”诗,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家长如何“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对美的初步感知。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填鸭,而是像园丁一样,静待花开,用最温柔的方式播撒下对文学的种子。那些关于如何将诗歌融入到做家务、散步、甚至睡前故事中的小技巧,简直是实用到不行,让诗意的熏陶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