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生著的《钢琴演奏之道(新版)钢琴演奏之道 (新版)(精)/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是“赵晓生学术 著作系列”之一。近年来,赵晓生教授对于“钢琴演 奏理论”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过,这次由上海音乐 出版社推出的“新版”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全 书五十万字左右。新增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方面 提出了“**音质”与“第二音质”的概念;基础训 练方面增添了“节奏训练”,提出对听觉、和声问题 的重视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作曲家与作品 方面增添了大量新鲜的实质性言论,对“钢琴改编曲 ”另辟专节进行阐述,有很多创新。本书应是钢琴师 生的**之书。
赵晓生,教授,是一位集作曲、钢琴、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于一身的大家,曾先后在中国三十余个主要城市、中国香港及美国等地举行近两百场钢琴独奏会和讲座;创作了《希望之神》、《简乐四章》、《太极》、《阴阳三阕》等二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钢琴协奏曲、交响组曲、民乐室内乐、舞剧等多种音乐体裁;创立了“太极作曲系统”、“音集集合运动”和“音乐活性构造”作曲理论体系,对我国作曲理论的研究及作曲教学有着重大贡献;出版《太极作曲系统》、《钢琴演奏之道》、《琴诀》、《琴禅》、《传统作曲技法》等多部著作。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作曲、钢琴,并任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新版前言
初版序
初版自序
琴道篇
琴道
撷取音乐王冠上的明珠
钢琴家的素质
条件·才能·勤奋·捷径
钢琴匠·钢琴家·钢琴演奏大师
琴法篇
琴法
指
腕
臂
身
耳
心
气
神
化
基础训练
节奏训练
复调训练
技术进阶之径
琴艺篇
琴艺
读谱
练习
记忆
难点
背景
贯气
准备
上台
反思
琴人合一之境
琴韵篇
琴韵
巴洛克风格(1600~1750)
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1750~1820)
浪漫主义风格(1820~1900)
印象主义风格
20世纪钢琴音乐(1900~2000)
中国钢琴音乐
改编曲的演奏
协奏曲、室内乐、联弹曲的演奏
即兴演奏及视奏
琴禅篇
有道·证悟·无道
蛇信·鹰爪·雁翼
坚石·沉石·浮石
意象·动向·音响
掌舵·琢玉·启门
音点·音线·音层
宇宙·生命·心灵
水涨·水落·水平
敌人·路人·爱人
高构·立交·多泽
实境·幻境·虚境
球气·笔锋·刀刃
响度·亮度·密度
琴诀篇
有道**
八忌第二
九界第三
外功第四
冥听第五
心神第六
贯气第七
琴师第八
音色第九
读谱第十
勤练第十一
记忆第十二
难点第十三
踏瓣第十四
复调第十五
古典第十六
浪漫第十七
印象第十八
现代第十九
琴魂第二十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音乐是一种缘(新版编后记)
坦白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学术性的严谨和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慑,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求知欲便难以自拔。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对“诠释”艺术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列举了数种经典处理方式,然后引导读者去分析每种处理方式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关于复杂复调作品的声部层次划分,书中提出的几种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划分模型,让我重新审视了对位法的结构美感。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听起来“糊”的演奏,并非是技巧不够,而是对声部主次关系的认知混乱。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音乐理解上的盲区,并指引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结构逻辑。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更像是一份自我检测与提升的工具书。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之前许多模糊不清的演奏困惑都被清晰地梳理和归类了。作者的叙事逻辑极其严谨,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探讨触键的物理原理,这一点对于长期练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它解释了为何某些习惯会导致疲劳甚至损伤,并提供了科学的矫正方案。其中关于音色控制的部分,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微观的声学指南,它将力度、速度、触键点的选择与最终听感上的“颗粒感”、“穿透力”或“温暖度”进行了精密的映射。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几种不同的触键法去处理同一段肖邦练习曲,效果的差异大得惊人,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层面的微小变量如何导致艺术表达的巨大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流派之争,它提供的是一套普适性的、基于物理和美学的原则,让不同风格的音乐学习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表现力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它并非堆砌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演奏场景中。比如,当讨论到乐句的呼吸与连贯性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管弦乐配器法作为类比,这对于钢琴独奏者来说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角度。它帮助我们跳出键盘的限制,将钢琴视为一个模拟整体乐队的乐器。更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钢琴制作工艺演变对演奏技巧影响的分析,这为我们理解贝多芬的作品需要什么样的触感、而德彪西的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延展性,提供了历史依据。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枯燥的技巧训练,染上了一层人文历史的色彩,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内在驱动力。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对指尖下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了更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绝非适合初学者的快速入门读物,它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专注力去消化。但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技巧,却感到艺术表达受限的进阶学习者,它无疑是一座宝库。作者对“听觉训练”和“内心听觉”的描述,细致到令人难以置信。他不仅仅告诉你“要听清楚”,而是解析了如何通过特定的身体感知和心理暗示来“构建”出理想中的声音模型,然后再去努力实现它。这种对“声音想象力”的培养,是许多技术导向的教材所缺失的。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来“预听”尚未演奏的段落,发现这不仅能有效减少演奏失误,还能让音乐的流畅性大大提高。这本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成为自己音乐的第一个、也是最苛刻的听众,这对于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演奏者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简直是音乐殿堂里的一座里程碑,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为我们描绘了从最基础的指法训练到复杂作品的深度诠释的完整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析不同历史时期演奏风格上的细致入微,比如巴赫时代的对位清晰度与浪漫主义时期那种情感的自由挥洒之间,是如何通过技法层面的精微调整来实现的。书中对踏板使用的讨论尤其精彩,不再是简单的“踩下”或“抬起”,而是深入到不同钢琴声学特性下,如何利用踏板作为声波的延伸和色彩的调和剂。那种对音乐“内在呼吸”的捕捉,让原本冰冷的乐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花了很长时间对照书中的范例进行练习,发现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么做”的哲学基础。对于那些希望超越机械性重复,真正理解钢琴艺术的演奏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艺术指导。它迫使你停下来思考,你弹奏的每一个音符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情感和结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