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上编 中国部分
**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概述
(一)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
(三)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音乐
(四)隋唐时期音乐
(五)宋元时期音乐
(六)明清时期音乐
二、名作赏析
(一)歌曲类
1.《胡笳十八拍》(古代歌曲)
2.《阳关三叠》(古代歌曲)
3.《扬州慢》(古代歌曲)
(二)器乐类
1.《流水》(古琴曲)
2.《广陵散》(古琴曲)
3.《梅花三弄》(古琴曲)
4.《十面埋伏》(琵琶曲)
(三)戏曲音乐类
1.《捉放曹》(京剧选段)
2.《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豫剧选段)
(四)说唱音乐类
1.《丑末寅初》(京韵大鼓)
2.《情探·梨花落》(苏州弹词)
第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概述
(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
(二)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专业音乐的建立阶段
(三)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二、名作赏析
(一)歌曲类
1.《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2.《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3.《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
4.《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5.《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
6.《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7.《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二)器乐类
1.《百鸟朝凤》(唢呐曲)
2.《喜相逢》(笛子曲)
3.《二泉映月》(二胡曲,华彦钧曲)
4.《渔舟唱晚》(筝曲)
5.《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曲)
6.《将军令》(吹打乐)
7.《雨打芭蕉》(广东音乐)
8.《金蛇狂舞》(民乐合奏曲,聂耳编曲)
9.《牧童短笛》(钢琴曲,贺绿汀曲)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不太关注教材的“颜值”,但这本书的整体质感非常棒,纸张的厚度适中,摸起来有种扎实的年代感,那种老派但绝不落伍的审美,很符合它所承载的严肃学术内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乐理符号和时期划分时,逻辑性非常强,能让人一眼就看出不同段落间的脉络关系。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音乐艺术的尊重。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书籍,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追求花哨的教材那样浮躁,而是脚踏实地地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翻开扉页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让我瞬间回到了大学图书馆里,准备开始一段漫长而充实的学习旅程。可以说,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就已经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预期。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处理“名作赏析”这一部分时,采用了非常注重“聆听体验”的视角。它没有将作品的解析变成枯燥的乐谱标注,而是着重引导读者去想象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听众可能如何接收到这些声音。这种“情景再现”的手法,极大地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比如,在分析某个协奏曲的炫技段落时,作者会巧妙地联系到当时演奏家的地位和观众的期待,这使得原本抽象的音乐元素变得鲜活可感。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弥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欣赏之间的鸿沟。很多教材会把理论讲得很透彻但听起来却很干瘪,这本书却能将复杂的理论点,比如对位法或曲式结构,巧妙地转化为听觉上的具体感受,让读者在听音乐时能更有目标性地去捕捉那些精妙的构造。这是一种从耳朵到大脑再到心灵的全面引导。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展现出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严谨与周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清单,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从巴洛克时期的对位法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乐派兴起,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是顺着时间的长河缓缓前行。特别是它对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分析,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生硬的割裂,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背景下的内在驱动力。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特定作品时,那种层层剥开的分析方法,它会先从时代背景入手,再深入到结构分析,最后回归到情感表达,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见大”的导览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理解深度。对于一个想要系统梳理西方音乐发展脉络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逻辑自洽性是至关重要的,它避免了碎片化学习的弊端,让人能够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量,更在于它培养了读者一种深入探究的习惯。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引导去查阅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者去寻找原版的录音进行比对验证。它提供的知识体系像一个坚固的骨架,但如何将血肉填充进去,则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实践和探索。这一点,对于高等教育的教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只是提供答案,更是提供提问和探索的路径。它激发了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欲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愿意反复阅读、每一次重读都能获得新感悟的著作,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长久有效的“音乐思维能力”,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介于学术论文的精准和普及读物的亲和力之间,找到了一种极佳的平衡点。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它有些信息密度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其实非常内敛且富有洞察力。它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去堆砌赞美,而是通过对音乐细节的精确描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作品的伟大。例如,在探讨某一特定作曲家的和声创新时,作者不会直接断言“这是革命性的”,而是会细致地分析其所使用的和弦进行是如何突破了当时的规范,这种理性的分析力量,远胜于任何主观的赞美。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不卖弄学问、只专注于呈现事实和逻辑的写作态度,让人倍感信赖。它像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耐心地在你耳边讲解,而不是急于让你记住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