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福雷(原版引进)

加布里埃尔·福雷(原版引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宁...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法国音乐
  • 加布里埃尔·福雷
  • 艺术歌曲
  • 钢琴伴奏
  • 声乐作品
  • 音乐史
  • 原版引进
  • 音乐教材
  • 音乐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14892
商品编码:2975137909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加布里埃尔·福雷(原版引进)
  • 作者:杰西卡·杜琛|译者:杨宁
  • 定价:56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1489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48

内容提要

加布里埃尔·福雷(1845—1924)是那个时代* 受世人喜爱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像《安魂曲》《帕凡 舞曲》《多莉组曲》和《让·拉辛颂歌》这样的作品 都是人们永恒的*爱。但福雷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 的音乐既生机勃勃,又情绪节制,既富感性,又很纯 粹,是一种个人化的声音,其诚其真使他抵挡住让他 的巴黎同侪们不能自拔的压倒性影响——特别是来自 瓦格纳的影响。他在艺术上的独立,启发了许多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试图创造新的法国特征的下一代法国 作曲家。福雷在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对于莫里 斯·拉威尔、娜迪娅·布朗热和夏尔·凯什兰这样的 人物说来,是极为重要的;他*终成为学院院长时, 所进行的改革则是学院历***为激进的。
     人们通常认为福雷是个多梦而有些不问世事的人 ,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现出他的雄心壮志和果敢作风。
    福雷出生于法国南部,就读于尼德麦耶音乐学院而非 强大的巴黎音乐学院。他挣扎了许多年,才得到法国 音乐体制的认可,他常被体制看作“外人”;在个人 生活中,他也不断斗争——和一阵阵的抑郁斗争,和 令人不满意的婚姻斗争,后来还和灾难性的耳聋斗争 。
     杰西卡·杜琛著的《加布里埃尔·福雷》。对福 雷的生平和作品的探寻,以世纪末巴黎这一文艺创作 大熔炉为背景。本书详细讲述了他和圣一桑斯、李斯 特、普鲁斯特和魏尔伦的关系,勾画出这一迷人的大 氛围。这部令人兴奋的传记记述了福雷获得成功的漫 长而艰难的道路,既展露了他的个性,又揭示了他对 法国音乐贡献的永恒遗产。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成长年代,1845—1865
第二章
爱情和战争,1865—1877
第三章
走向成熟,1877—1888
第四章
死亡摇篮曲,1888—1892
第五章
挣扎上进,1892—1896
第六章
无尽芬芳,1896—1905
第七章
改革派院长,1905—1914
第八章
关闭的花园,1914—1924
尾声
作品分类列表
拓展阅读
唱片选录
索引


追寻灵魂的低语:一部关于现代音乐先驱的深度探索 书名:交响诗篇:德彪西与世纪之交的音乐革新 作者:阿黛尔·马洛里 译者:李文博 出版社:星海文化 --- 简介: 《交响诗篇:德彪西与世纪之交的音乐革新》并非仅仅是一本音乐传记,它是一次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与艺术精神的深度潜航。本书以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为核心,细腻地描绘了这位被誉为“印象主义音乐之父”的作曲家,如何在传统古典主义的桎梏中挣脱,开创出一种全然不同、充满光影与色彩的听觉世界。 一、时代的脉动与个体的觉醒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无限创意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这是一个工业革命的余晖与现代主义的先声激烈碰撞的时代。维多利亚式的僵化美学正受到挑战,哲学、绘画、文学领域均在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德彪西,这位早慧却又充满叛逆精神的音乐家,正是这场文化变革中最具穿透力的声音之一。 作者马洛里教授,凭借其深厚的音乐史功底和扎实的法文文献研究,将德彪西的个人生活——从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早期挣扎,到与诗人马拉美、作曲家萨蒂等先锋艺术家的交往——与其音乐创作紧密交织。我们得以窥见,是什么样的激情与困惑,驱动着这位音乐家去探索音色、和声与节奏的全新可能性。 二、印象的捕捉与色彩的和声 本书的核心篇章着力于解析德彪西革命性的音乐语言。他拒绝了瓦格纳式的宏大叙事和德奥晚期浪漫主义的过度情感宣泄,转而从自然界、东方艺术(尤其是对日本浮世绘的迷恋)以及象征主义诗歌中汲取灵感。 马洛里详细剖析了德彪西如何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复杂的九和弦、十一和弦,打破了传统的调性中心。与其说他在“写作”音乐,不如说他在“描绘”瞬间的感受——海浪的起伏、林间的微风、朦胧月色下的景象。读者将跟随作者,逐一领略《牧神午后前奏曲》中那种慵懒而迷离的开场,《月光》中水晶般清澈的琶音结构,以及管弦乐作品《海》中对海洋动态的精准捕捉。书中引用了大量乐谱细节分析,但行文流畅,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音响变化的魅力。 三、戏剧的重塑与舞台的突破 德彪西在歌剧领域的尝试,尤其是在其生前最后几年完成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部歌剧被认为是挑战了威尔第和瓦格纳的传统歌剧模式。马洛里指出,德彪西追求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咏叹调”与“宣叙调”,而是一种近乎“说话的旋律”,让音乐与文本的韵律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心理层面的张力。书中详尽对比了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剧本文本与德彪西音乐的契合点,揭示了其如何通过极简主义的配器,放大角色内心的潜意识活动。 四、跨界的对话:德彪西与诸位先驱 《交响诗篇》的价值还在于其对音乐史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聚焦于德彪西个人,更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艺术对话场域中。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探讨德彪西如何受到印象派画家莫奈、后印象派塞尚的影响,以及他与文学巨匠马拉美的精神共鸣。这种跨学科的考察,帮助读者理解,德彪西的音乐并非孤立的产物,而是整个现代主义思潮在听觉领域的投射。 此外,作者也客观评价了德彪西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关系,例如他对拉威尔早期作品的鞭策,以及他与俄国“五人团”在民族乐风借鉴上的差异。这种平衡的视角,避免了将德彪西神化的倾向,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 五、遗产与回响 在篇幅的最后,本书探讨了德彪西留下的深远影响。从巴托克到斯特拉文斯基,从美国爵士乐的早期发展到电影配乐艺术的诞生,德彪西对和声自由和音色探索的贡献,是二十世纪音乐走向多元化的基石。 《交响诗篇》以其严谨的研究、优美的文字和对音乐精神的深刻洞察,成为理解现代音乐开端不可或缺的指南。它邀请所有对艺术创新、时代精神以及人类心灵表达方式感兴趣的读者,一同聆听那世纪之交,由德彪西奏响的、永不褪色的交响诗篇。 目标读者: 音乐史爱好者、古典音乐演奏者与学习者、艺术史专业人士、对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页码: 680页 尺寸: 16开精装 插图: 全书配有珍贵历史照片及关键乐谱插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学术专著那样让人望而生畏,反而充满了故事性。作者非常擅长通过描绘他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交往,来侧面烘托主角的性格和艺术倾向。比如,书中对于他与印象派画家们交往的点滴记录,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当时艺术思潮的碰撞与融合。这种“群像描绘”的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避免了主角在孤立的环境中被过度神化的风险。读到他晚年那些更趋内敛和简化的创作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年龄增长,而是结合了他晚年生活中的变故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进行了一次非常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这种深度分析,远超出了我对一部传记的期待。我甚至因此产生了一种冲动,想去重听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试图从新的角度去捕捉那些潜藏的情绪。

评分

看到新入手的那本关于作曲家生平的厚书,真是让我感慨万千。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能把人带回那个时代的巴黎,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乐谱散发出的墨香和咖啡馆里的低语。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像许多传记那样,只罗列枯燥的生卒年月和作品清单,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音乐巨匠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光芒。特别是关于他早年创作的那些充满宗教色彩的作品,作者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剖析其和声的演变,那种从传统向创新过渡的微妙心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重温CD里播放的几首他早期的管弦乐,那种被文字点燃的听觉体验,远比单独聆听要丰富得多。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的厚重感与音乐的灵动性,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这位大师创作哲学的深刻内涵,让人不禁思考,伟大的艺术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孕育而生的。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沉浸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从一次漫长的音乐之旅中归来,对那个特定时期的欧洲文化景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作者在描述音乐会首演的场景时,那种紧张、期待、到最终爆发出热烈掌声的氛围,被文字渲染得栩栩如生,让人几乎能听到现场的喧嚣和乐团的呼吸声。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即使是那些技术细节的探讨,也变得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更广阔的音乐世界的探索欲。书中多次提及对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影响与被影响,激发了我去深入研究那些名字,去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网络。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放一边”的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通往一个更深层次艺术殿堂的门扉,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定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对于音乐技术层面的阐释方式,它绝对是为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准备的饕餮大餐,但又没有将非专业读者拒之门外。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对位法或和声进行时,会非常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类比和解释,甚至会配上简化的乐谱示例,这对于我这种略懂皮毛的听众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旋律会带给我强烈的听觉冲击,背后的逻辑原来如此精妙。更难得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而又充满热情的态度,他会毫不避讳地指出该作曲家作品中某些被过度吹捧的部分,同时也热烈赞扬那些被历史低估的杰作。这种平衡的观点,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也让我对这位作曲家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天才”标签,而是看到了一个复杂、多面、不断在自我超越的艺术个体。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典雅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充满了知识的沉淀感。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珍贵历史照片和手稿复印件,那些黑白影像,仿佛是时间凝固的快照,直观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艺术氛围。书中对特定时期社会背景的描绘也相当到位,比如对第三共和国时期艺术赞助人制度的详尽介绍,这对于理解某些作品的委托背景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在考据上花了巨大的功夫,每一个引述、每一个事件的时间点都经过了反复核实,读起来让人觉得无比踏实和信服。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史的辅读材料,更像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画册,让人在文字的流动中,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盛宴。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素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