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秀系列(第5级古典乐曲)

表演秀系列(第5级古典乐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南希·菲伯尔兰德尔·菲伯尔...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乐
  • 钢琴谱
  • 五级
  • 表演秀
  • 乐谱
  • 古典音乐
  • 钢琴教材
  • 考级曲目
  • 少儿钢琴
  • 练习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51382
商品编码:2976988915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表演秀系列(第5级古典乐曲)
  • 作者:编者:(美)南希·菲伯尔//兰德尔·菲伯尔|译者:刘琉
  • 定价:33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5138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3

内容提要

南希·菲伯尔、兰德尔·菲伯尔编写的《表演秀 系列(第5级古典乐曲)》为钢琴之旅系列丛书中的“ 表演秀系列”配套曲集。“钢琴之旅”系列教材是人 民音乐出版社和美国海伦德公司共同出资合作的图书 出版项目。该套“表演秀”系列按照难度级别分为1 —6级,与课程用书级别配套。每级又按照不同的音 乐类型分为“精选曲集”、“古典乐曲”、“流行音 乐”、“爵士/布鲁斯”、“儿童歌曲”、“*喜爱 的歌”等七本。
    

作者简介

南希·菲伯尔与兰德尔·菲伯尔结合了各自作曲家与演奏家的背景,使众多钢琴教师与学生成为其追随者。这对夫妇组合已出版了超过200种的专业图书,其中就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的“钢琴之旅”系列出版物。 菲伯尔夫妇认为,学习钢琴不仅是为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演奏的成功,*重要的是为了发展孩子的音乐创造性与认知能力。这个理念也全面地体现在菲伯尔夫妇的文章、教材以及教学实践中。

目录

威风凛凛
弦乐小夜曲
蓝色多瑙河
在山魔王的宫殿里(选自组曲《培尔·金特》)
《“未完成的”交响曲》主题
斗牛士之歌(选自歌剧《卡门》)
圆舞曲
《彼得与狼》主题
穆赛塔之歌(选自歌剧《艺术家生涯》)
《轻骑兵》序曲
《舍赫拉查德》主题曲
糖果仙子舞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古典音乐名词解释
音乐术语词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表演秀系列(第5级古典乐曲)》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交响诗的兴衰:从李斯特到理查·施特劳斯》 作者: 维克多·格林伯格 出版社: 寰宇音乐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元 --- 图书简介:宏大叙事的音乐史诗 《交响诗的兴衰:从李斯特到理查·施特劳斯》并非一本音乐技巧教程或分级练习曲集,而是一部深度剖析19世纪中后期欧洲音乐史上最引人入胜、最具革命性体裁——交响诗(Symphonic Poem)——的学术研究著作。本书旨在为古典音乐爱好者、音乐学学生以及资深乐迷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交响诗这种打破了传统交响乐结构的叙事性管弦乐作品是如何诞生、发展、繁荣并最终走向其历史命运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交响诗是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试图将纯粹器乐与文学、绘画、哲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伟大尝试,它标志着浪漫主义音乐语言达到了一个戏剧性的顶峰。作者维克多·格林伯格,一位在德奥音乐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和敏锐的音乐分析能力,构建起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音乐画卷。 第一部分:诗意的萌芽与李斯特的奠基 全书伊始,格林伯格追溯了交响诗的哲学根源。他详细探讨了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已现端倪的“标题音乐”倾向,以及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所展现的对叙事音乐的初步探索。然而,本书的重点立即转向了“交响诗之父”——弗朗茨·李斯特。 李斯特首次将“交响诗”(Symphonische Dichtung)这一术语固定下来,并创作了十二部杰作。格林伯格不厌其烦地分析了李斯特如何运用“主导动机”(Thematic Transformation)这一核心手法,将文学主题(如但丁的地狱、普罗米修斯的神话)转化为可塑的音乐素材。书中详尽比对了李斯特的十二部交响诗的创作背景、结构分析,并着重论述了李斯特如何通过这种单乐章的、自由的交响形式,既保持了古典交响乐的宏伟气魄,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例如,对《前奏曲》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出完整的“存在——斗争——胜利”的叙事弧线。 第二部分:从魏玛到布拉格的传播与变异 在李斯特奠定基础之后,交响诗迅速成为中欧各国作曲家进行民族音乐表达和个人风格探索的重要载体。第二部分聚焦于交响诗在不同地域的演变。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李斯特在魏玛的追随者,特别是汉斯·冯·沃尔佐根(Hans von Wolzogen)和他的“新德国乐派”。格林伯格批判性地考察了早期追随者如何过度依赖文字描述,导致部分作品在音乐性上有所减弱。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李斯特的创作理念如何通过其他大师的吸收与改造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是这一章节的重中之重。作者认为,《我的祖国》是民族主义叙事音乐的典范,尤其是《伏尔塔瓦河》,它成功地将具体的地理景观与音乐语言完美融合,展示了交响诗在描绘“场所精神”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俄罗斯“五人团”对交响诗的贡献,特别是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如何将东正教神秘主义和民间传说融入到宏大的管弦乐织体中,尽管他们通常不使用“交响诗”的标签,但其音乐精神与此体裁一脉相承。 第三部分:瓦格纳的阴影与交响诗的黄金时代 第三部分探讨了瓦格纳的歌剧艺术对交响诗的巨大影响,以及作曲家们如何在高压的艺术标准下寻求突破。格林伯格认为,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为交响诗提供了新的戏剧参照系。 勃拉姆斯的相对保守态度被置于一个重要的比较框架内。勃拉姆斯终生未写一部交响诗,而是坚持传统四乐章交响曲的形式,本书分析了勃拉姆斯对“纯音乐”的坚守,并将其置于与李斯特等浪漫主义革新派的论战之中。 然而,交响诗的黄金时代在德意志的另一端绽放——那就是理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不仅继承了李斯特的结构自由,更将管弦乐配器法推向了技术上的巅峰。本书用近乎一半的篇幅来剖析施特劳斯的成熟期作品,如《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英雄的生涯》。格林伯格的分析细致入微,他不仅解释了施特劳斯如何通过极其精细的配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堂吉诃特》中的变奏手法),还探讨了这些作品中存在的对英雄主义的批判与自我反思。 结论:走向现代主义的转折点 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探讨了交响诗在进入20世纪后所面临的挑战。随着德彪西和马勒的出现,音乐的重心开始向印象主义和大型交响套曲转移。格林伯格指出,交响诗的“叙事性”在后浪漫主义时期逐渐被“心理状态描绘”或“纯粹的音乐结构探索”所取代。 《交响诗的兴衰》不仅仅是对一部音乐体裁的历史回顾,它更是一部关于艺术创新与传统约束之间永恒张力的论著。它通过对李斯特、斯美塔那、施特劳斯等大师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古典音乐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寻求新的表达语言,以承载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全书引用了大量的乐谱片段和历史文献,确保了其学术价值和阅读的丰富性。对于任何希望理解浪漫主义晚期器乐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触动听众灵魂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毋庸置疑,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非常适合反复翻阅和在练琴时使用。然而,作为一名读者,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见解。我本以为,一本涉及“第5级”的曲集,至少会在导言或者注释中,对所选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一番令人信服的论述,比如,解释为什么这些曲子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或者它们如何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启蒙运动晚期)的审美倾向。但这本书在这些方面非常节制,甚至可以说是吝啬。它像一位极其严厉的教练,只告诉你动作要领,却从不解释这个动作在整个运动中的战略意义。这种纯粹的技术导向,虽然保证了其作为教材的严肃性,却剥夺了读者从知识中汲取乐趣和灵感的权利。它只是一份操作指南,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激发自身创造力或深化对艺术理解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体现得过于功利化和表面化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是极其工整和严谨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示都精确无误,这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二字的敬畏。然而,这种过于规整的呈现方式,反而让阅读体验少了一丝人情味。我期待的,是在严肃的乐谱之外,能有一些关于这些曲目创作背景的精彩轶事,或者至少是演奏家们在处理这些片段时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比如,当处理一段需要极高弓法控制的乐段时,作者是否可以插入一段对某位大师演奏录音的个人听后感,以此来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保守,它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正确演奏”上,对于“如何充满感情地演奏”或者“这段音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这些引人入胜的话题则避而不谈。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标准的考试准备,而不是一次愉快的音乐之旅。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阅读来拓宽古典音乐视野,将其与文学、历史关联起来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养分明显不足,它只是一份技术蓝图,缺少了让蓝图生动起来的色彩和光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带着复古韵味的古典乐谱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些严肃的音乐内容。我最初是冲着“古典乐曲”这几个字去的,期待能找到一些贝多芬或莫扎特晚期作品的深度解析,或者是对巴洛克时期对位法的精妙解读。然而,当我翻开扉页,才发现这更像是一本针对特定学习阶段的教材或者曲目精选集,而不是我所设想的那种宏大叙事的音乐史著作或理论专著。里面的曲目选择似乎更侧重于技术训练和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仅仅想沉浸在古典音乐辉煌历史中的听众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侧重于“练习”而非“欣赏”。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对古典音乐有了一定了解的资深乐迷而言,这里面收录的作品可能略显基础,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挖掘。如果想从中寻找关于音乐哲学或者作曲家生平的逸闻趣事,这本书恐怕会让人大失所望,它更像是一张精美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本可以带你畅游音乐海洋的航海日志。整体来说,对于寻求基础性、技术性指导的人来说或许价值不菲,但对于我这种偏爱宏大叙事和深层解读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显得有些受限和聚焦。

评分

我是在寻找关于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宏大叙事结构如何瓦解并过渡到早期现代主义思潮的作品赏析时,无意中接触到这本书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瓦格纳歌剧后期的和声发展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或是对马勒交响乐中那种极度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的深入剖析。然而,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焦点似乎稳稳地停留在相对更早、更注重技巧基础的时期。里面的曲目选段,虽然无可挑剔,但确实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那些关于和弦连接和音阶跑动的讨论,对我目前的欣赏水平来说,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用大炮打蚊子”。它提供的是一套坚实的地基,但我真正想考察的是上层建筑的奇特构造。缺乏对那些更具实验性、更挑战传统听觉习惯的乐曲的讨论,使得这本书的广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满足一个渴望探索古典音乐边界的求知欲旺盛的读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乐章的激动心情的。我原本以为,既然标注了“第5级”,应该会涉及一些二十世纪初,比如印象派或是早期现代主义作品中那些复杂和声结构的处理技巧,或者是对室内乐配器中那些微妙平衡的剖析。我甚至幻想过,也许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用现代演奏技巧去重新诠释德彪西或拉威尔作品的新思路。但翻阅目录后,我发现里面的内容导向性非常明确,它似乎更专注于培养演奏者在特定技术层面的熟练度,而不是鼓励对音乐进行更宽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探讨。我寻找的那些关于“意境”和“情感深度”的文字论述,在这里几乎是缺失的。它更像是一本严肃的、专注于技法打磨的训练手册,每一章的结构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阶梯,一步步引导你完成某种技术目标,但很少停下来让你抬头看看沿途的风景。对于我这种更看重音乐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固然存在,但那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却显得有些寡淡,缺乏一些能让人驻足深思的文学色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