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萌 编
图书标签:
  • 古筝
  • 传统音乐
  • 中国音乐
  • 乐谱
  • 器乐
  • 古筝曲
  • 古典音乐
  • 民族音乐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26397
商品编码:2977241325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
  • 作者:编者:李萌
  • 定价:69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2639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4-01-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3

内容提要

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收录的 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许 多乐曲也许是重复的,但这本乐谱的精彩之处也就在 这里。你可以这里找到许多同**派不同传人的同一 首乐曲,你可以对比它们的异同,从不同的方面去欣 赏它们。在这里,不同的版本没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难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评判它们。同一首乐 曲的不同版本,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目录

河南古筝流派
河南古筝流派的历史简介及代表人物
河南古筝与河南大调曲子
关于河南小调筝曲
河南古筝演奏技法的特点
河南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
一、曹东扶
**部分 创编曲
1.闹元宵
2.刘海与胡秀英
3.变体孟姜女
4.双叠翠
5.倒推船
第二部分 板头曲
1.上楼
2.下楼
3.赏秋
4.大泉
5.哭周瑜
6.叹颜回
7.思情
8.思春
9.慢吟
10.百鸟朝凤
11.寒鹊争梅
12.小飞舞
13.打秋千
14.葡萄架
15.闺中怨
16.唧唧咕
17.打雁
18.高山流水
19.苏武思乡
20.陈杏元和番
21.陈杏元落院
附:曹东扶演奏谱符号说明
二、王省吾
**部分 小曲牌曲
1.新年乐
2.踏青
3.竹接梨
4.对诗歌
5.四股绳
6.蝴蝶乐
7.浪淘沙
8.扭七娘
9.四不像
10.叠罗
11.剪剪花
12.满舟


弦韵千载:中国古典音乐精粹赏析 一部带领听众穿越时空,领略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的艺术之旅。 本书旨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民乐学习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典音乐核心魅力的窗口。我们聚焦于那些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焕发着不朽光芒的经典作品与乐种,而非单一乐器(如古筝)的曲目汇编。本书的视角更为宏观,着重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体系、历史演变、不同流派间的对话,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中国音乐的源流与审美基础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音乐自先秦至近现代的演变脉络,建立读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整体认知框架。 第一章:礼乐之邦的肇始:先秦至汉魏的音乐形制 周代的礼乐制度与“中和之美”: 探讨孔子所推崇的音乐教化功能,分析“雅”“颂”的音乐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政治伦理意义。这不是对特定曲谱的解读,而是对彼时音乐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考察。 “丝竹匏土革木金石”: 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八音”的分类及其象征意义,理解古代工匠在乐器制作上的哲学思想,而非具体介绍某套古筝曲谱的指法。 汉代的雅乐复兴与变迁: 考察《郊祀歌》等宫廷音乐的风格,以及民间“百戏”对音乐发展的影响。重点在于阐述汉代音乐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角色。 第二章:盛世的交响:唐宋音乐的辉煌与转折 唐代燕乐的恢弘气象: 深入解析唐代宫廷音乐的结构,如“燕乐”的曲牌体发展。探讨《霓裳羽衣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代表,而非具体乐谱)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以及琵琶、箜篌、羯鼓等乐器在盛唐乐舞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词乐与文人趣味的渗透: 分析宋代“诸宫调”“南曲”“北曲”的兴起,音乐审美如何从宏大转向精致、内敛。重点描述“词牌”对后世器乐创作在结构布局上的影响。 工尺谱的诞生与音乐记录的革新: 探讨工尺谱(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形成,它如何为后世民族音乐的保存与传承奠定了技术基础。 --- 第二部分:器乐的哲学——四大乐种的艺术对话 本部分将超越个体乐器,从器乐的分类、功能和表现力的角度,剖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面貌。 第三章:文人气的寄托:琴(古琴)的独白与意境 本章关注的是古琴的文化定位及其音乐的抽象表达,这与侧重于技巧展示的曲集有本质区别。 “清、微、淡、远”的审美追求: 阐释古琴音乐的核心精神——“不拟物、不涉世、不入俗”。分析琴曲中“散、慢、速”三段式的结构哲学,以及“泛音、指法”的象征意义。 道家思想与琴学: 探讨《广陵散》的慷慨悲歌、《梅花三弄》的遗世独立等典型曲目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它们是文人精神状态的写照,而非单纯的炫技之作。 琴社与流派的文人圈子: 考察古代琴家如何通过琴会交流思想,琴的“独奏”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私密化的精神交流活动。 第四章:民间生命力的展现:板胡、唢呐与吹打乐的世俗情怀 本章着眼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充满烟火气和地域色彩的表演性音乐。 吹奏乐器的地域性表达: 分析北方锣鼓乐(如陕北、山西)的雄浑粗犷,与南方丝竹乐(如江南十番、广东音乐)的细腻婉转之间的差异。重点在于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如何塑造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走向。 戏曲音乐的“母体”地位: 探讨板胡、京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戏曲(如京剧、昆曲、秦腔)中作为“主腔”的地位,以及这些唱腔如何被提炼、改编成为独立的器乐小品。这探讨的是音乐元素如何在不同载体间流动。 节庆与仪式的音乐功能: 研究婚丧嫁娶、祭祀典礼中鼓吹乐的角色,它们是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独立的音乐会曲目。 --- 第三部分:戏曲的盛宴——“声腔的交响”与角色扮演 本书避开单一乐器的技术教程,转而深入中国传统音乐中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艺术形式——戏曲。 第五章:昆曲的雅韵与程式美学 “水磨腔”的韵味与唱腔结构: 详细解析昆曲唱腔“一板三眼”的板式结构,以及其对气息控制的极致要求。讨论昆曲音乐如何与舞蹈(身段)完美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板式与情绪的对应关系: 阐述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如“哭”“叹”“思”“急”)时的功能性差异,这是对音乐语言的深度剖析。 文武场的基础配置: 介绍昆曲中主要的伴奏乐器组合(如笛子、笙、鼓板),以及它们如何烘托腔调,而非仅作为伴奏。 第六章:以声传情的典范:地方戏曲的地域色彩与音乐语言 京剧音乐的“板眼”系统: 区别于昆曲的婉约,重点分析京剧(如西皮、二黄)在节奏和旋律上的刚劲有力,以及其独特的“韵白”系统对音乐节奏的影响。 地域声腔的音乐基因: 简要介绍如越剧(以细腻著称)、川剧(以高亢著称)等声腔在基本音高、行腔方式上的核心差异,展现中国音乐在不同地域的“变奏”。 音乐在戏剧叙事中的作用: 考察锣鼓点如何作为戏剧场景转换、人物情绪爆发的“非语言”提示,体现了音乐在叙事艺术中的至高地位。 --- 第四部分:传承与未来——民族音乐的当代对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现代音乐语境下,如何理解和保护这些传统音乐财富。 结语:对“大全”的超越 本书并非一套曲目的简单收录,而是对支撑这些曲目的文化土壤、审美哲学和艺术结构的深入考察。它提供的是一把钥匙,帮助读者解锁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层含义,理解从古琴的沉思冥想,到戏曲的声色交融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真正的“大全”,在于理解其精神内核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入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深入挖掘一些在现代教学中不太常被提及的“冷门”传统曲目,希望能在自己的演奏中加入一些不那么流俗的元素。初翻几页,我发现编者在注释上下了不少功夫,对于一些复杂指法或者历史背景,都有着详尽的文字说明,这可比那些只有枯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书要人性化得多。比如,对于某些曲调的“腔调”变化,作者竟然还附上了音频参考的二维码,虽然我还没扫码试听,但这份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已经让我非常感动了。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记录”乐谱的层面,而是力图去“传承”演奏的精髓。很多古老的曲谱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失真或者简化,而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还原其最接近本源的面貌,这对于我们这些对“正宗”有着执念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迫不及待地想对照着这些详尽的注解,去重新审视和打磨我过去的一些老曲目。

评分

我是一位在海外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留学生,寻找高质量、权威的古筝乐谱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很多电子版资源要么不全,要么字体模糊,根本没法用于正式的练习和演出。这套《大全》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我特别欣赏它在“曲目选择”上的广度,它似乎囊括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的各个脉络,这对于我理解中国音乐的整体版图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戏曲改编的古筝独奏曲目的收录,非常到位,那些特有的板式和韵味,我总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准确的记谱法。这本书的纸张和油墨质量极好,即使在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字迹也丝毫没有模糊的迹象,这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专业乐谱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考量。它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拥有了一套可以信赖的、能够带入到国际舞台的“标准参考书”。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和把玩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语言无疑是走在传统文化产品前沿的。它没有陷入那种过度“复古”到显得陈旧的泥沼,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的、克制的审美来处理传统题材。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乐谱的清晰度,又不会让人感觉信息过于拥挤,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我注意到编者在选择字体和行距时,似乎也考虑到了古筝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快速捕捉音符的习惯,整体的阅读体验是流畅且愉悦的。这本书的侧边装订也做得非常平整牢固,可以轻松地平铺在琴桌上,这一点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基本要求,但很多出版社却往往忽略。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是真正了解演奏者的需求,这种“以用为本”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专业和用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选得很厚实,那种微微泛着象牙白的质感,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封面设计也很有心思,采用了水墨晕染的风格,几笔写意的竹子,配上典雅的宋体书名,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和谐。我特地翻阅了目录,可以看到编排的逻辑性很强,像是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地域风格进行了划分,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古筝曲目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每一首曲子的具体乐谱,但光是看目录里那些耳熟能详却又久违的名字,比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的变奏版本,就已经让我对这本“大全”的选材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装帧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绪宁静。对于那些追求仪式感的学习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精装的乐谱集,无疑会大大提升练习时的投入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已经学习了十多年古筝的爱好者,市面上那些“入门速成”或者“流行改编”的谱子我已经看腻了。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沉淀下来,让你静下心来体会每一个音符背后历史重量感的作品。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五线谱和简谱并列的格式,但最妙的是,在关键的重音、滑音、按音处理上,都用非常醒目且不突兀的符号进行了标注,这对于需要精确控制力度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神助攻。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一些高难度的段落旁边,还配有“小贴士”,比如提到某个快速轮指需要特别注意气息的配合,这种超越了单纯符号记录的指导,让我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默默指点。这种注重细节的编排,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字内容本身,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演奏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