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首马祖卡OP.3
1 Tempo giusto
2 Allegretto non tanto
3 Allegretto
4 Moderato
5 Doloroso poco rubato
6 Scherzando
7 Con passione
8 Con moto
9
10
9 首马祖卡OP.25
11 Allegro molto rit
12 Allegretto
这本第四卷包含了斯克里亚宾所有的马祖卡舞曲。Op.3囊括了深受肖邦影响的早期作品,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性、幻想性和作曲手法上的高超技能。在Op.25的九首马祖卡舞曲中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悦耳的、表现力的半音阶、复调和复式节奏(经常用一只手)。Op.40的两首作品则以简约的手法而出众。所有的马祖卡都是精致的钢琴舞曲,这些舞曲在气氛和色彩的丰富性上、在敏感度上已远远超出了纯舞曲的概念。这提醒了我们,在大师的创作中有多种多样的舞曲元素和特征,但大多数作品与常见的舞曲形式没有关联。
这本马祖卡是以莫斯科一列宁格勒国家音乐出版社发行的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全集(第-卷1947,第二卷1948)为基础的。以手稿和初版为依据。指法和其他的演奏技巧提示则来自出版编辑。
粗看出版编辑的指法时会觉得偶尔有些奇怪,但确已证明很实用。同时,书中还解释了必要的踏板使用和在肢体尽可能放松、灵活状态下,手臂和手指必要的疾速滑奏和跳跃。相关例子有兴趣的演奏者可以在我们这个版本的第二或第三卷的前言中查阅。
然后,对于演奏者来说,除了要有一双跨度大的手以外,还必须对指法有超群的、本能的驾驭,以及对手指弹奏和使用踏板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了解。例如,一个指定的连奏通常不只是用手指来完成,而同时需配合(连音)踏板一起完成,否则就会出现难听、模糊的声音,抑或无法用踏板抓住那些重要的变换功能的根音(这是两个经常犯的错误,一些演奏者很快就习以为常,并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某些音必须保持得比谱子上标示的更长,以便尽可能推迟踏板的进入,正如前面刚刚提到的。
我花了好几个小时仔细研究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简直是相见恨晚!作者对斯克里亚宾创作这组曲目时的心境和当时俄国乐坛的背景分析得极其深刻。他们没有停留在枯燥的音乐史介绍上,而是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斯克里亚宾这位“神秘主义者”是如何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的。比如,他对踏板使用建议的阐述,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色理解的一扇新大门。以往我只是机械地跟着谱子上的标记踩踏板,现在我明白了,每一次延音都可能蕴含着作曲家对“宇宙和谐”的追求。这本书的注释部分也做得极其人性化,那些对于不常见指法和和弦处理的特别说明,解决了我在练习中遇到的无数次困惑。这绝对不是那种生硬的、只告诉你“怎么弹”的教材,它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精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内页纸张的质地也选得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而是略带哑光质感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和练习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排版非常考究,音符和谱号之间的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辨认每一个细节,不像有些版本,为了塞入更多的内容而把五线谱挤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而且,书的装订方式也很扎实,可以完全平摊在钢琴架上,演奏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书页会合拢,这个细节对于演奏者来说太重要了,足见出版方对细节的重视程度。光是看着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心情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有十多年琴龄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乐谱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完全经受住了考验。我特地挑了几个我以前感觉最别扭、总弹不顺畅的段落进行比对,发现其他版本中有些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指法,在这本教材中都有明确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标注。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一些关于演奏速度和情感处理的对比性意见,虽然没有附带音频,但文字描述的画面感极强,让我能够更立体地去构建脑海中的声音。我尝试按照书里建议的揉弦方式去处理某段高潮,发现整体的音乐张力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那种突破瓶颈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便宜,但考虑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物超所值。我对比了市面上几本同类主题的曲集,很多要么是排版混乱,要么是解读过于肤浅。这本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且经过专家梳理的演奏路径。它不仅仅是马祖卡的合集,更像是一本深入了解斯克里亚宾早期浪漫主义向晚期象征主义过渡时期的“钥匙”。我特别欣赏它在历史脉络上的梳理,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作曲家从受肖邦影响到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演变过程。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或者想要考级、参加比赛的琴童家长来说,这本教材无疑是首选,它提供的学术严谨性是其他随意印刷的版本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通常对钢琴教材的“教程”部分持保留态度,觉得很多都是陈词滥调,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它的练习方法论非常系统化,不像传统教程那样只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和平均力度。这里提出的“呼吸式练习法”和“听觉导向的结构分析”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它教你如何像一个作曲家那样去聆听和组织音乐,而不是仅仅像一个演奏机器那样去重复指法。例如,在处理连奏时,它建议我们关注声音的“连接点”和“能量的传递”,而不是简单地要求手指不要抬起。这套方法论让我对“触键”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的演奏不再是生硬的机械运动,而是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流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