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历史叙事中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的时空方位 作为知识的民间舞蹈 何以重识?在“望远镜”和“放大镜”之间 中国民间舞蹈的历史境遇和文化选择 第I章与时代共舞 新世界的繁华 并非一片荒芜 复苏和转型 新千年之景 第二章在乡俗与艺术之问 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 民间舞蹈活动中的社会角色 民间舞蹈的主体意识 自然传衍和知识谱系 第三章价值溯源和时代之惑 历史的分流 革命梦想与中国民间舞蹈的现代转换 土地与舞 结语身体记忆和流动的礼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究竟是去拓展,探索或者巩固,充实学科边界,还是在采访和文献资料里进行文化的重新判断,是贯穿作者写作始终的问题。在这种问题意识下,既从一个秧歌的视野展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当代史,也在文化价值的追溯中洞悉时代风云。
编辑推荐 《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晓真,1979年生于山东。199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文系文化管理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院,现就职舞蹈研究所。主要著作:2009年,编著《中国/世界舞蹈文化》;2008年,合著《秧歌》;2001年,合著《图说中国舞蹈史》(获“国家图书奖”);1998至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及艺术评论三十万字。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这本关于民间舞蹈的书,光是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这几个字似乎就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广袤的土地上,那些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舞者,正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舞台。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态传承”非常着迷,而民间舞蹈无疑是其中最生动、最直接的一种表达。它不是那种被精心雕琢、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深深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祭祀庆典、乃至喜怒哀乐之中的情感载体。这本书似乎没有局限于对动作技巧的描述,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乡土身影”是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原真性,又不断地与剧场艺术发生碰撞与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让我对如何理解和保护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思考。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构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肌理和精神信仰。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中国舞蹈研究的本土化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舞蹈理论的建构,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理论框架的制约。而这本书,恰恰是以一种扎根于中国经验、立足于乡土现实的独特视角,构建起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用来阐释民间舞蹈现象的分析工具。它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通过对微观个案的深入挖掘,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具有方法论价值的洞察力。这本书的真正力量,在于它成功地将“人类学”、“社会学”与“舞蹈学”这几个领域进行了有机的嫁接,使得我们审视民间舞蹈时,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生命力的整体图景。它不仅是一本研究民间舞蹈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进行文化思考的范本。
评分读完初稿的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张力与学术的严谨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田野调查,那些鲜活的田野笔记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让冰冷的文字立刻获得了温度。特别是对于“秧歌”这一核心意象的剖析,它绝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舞蹈形式,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秧歌,这个自古以来就与乡土脉搏紧密相连的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祈求丰收的原始仪式,到集体狂欢的时代注脚,再到今天在舞台上被重新语境化的表演。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民间艺术与时代精神关系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种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自己的反思和想象。
评分我对书中对舞蹈“语汇”的分析深感震撼。那些看似重复、循环的肢体动作,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开,露出了底下丰富的文化基因。例如,某个特定的抬腿、一个特定的甩袖,其背后可能关联着古代的农耕哲学、宗族观念,甚至是某些失传已久的民间信仰。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用现代的美学标准去衡量这些古老的艺术形态。它们是活的历史记录,是凝固的社会学观察报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倾听”民间舞蹈的独特方式,不是用耳朵去听音乐,而是用眼睛和心去解读那些身体发出的无声宣言。对于那些习惯于在剧场里接受标准训练的舞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返乡”,重新认识自己身体的文化起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的历史梳理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后现代意味的、碎片化的叙事路径。时而跳跃到某个遥远的村落,聚焦于一位老艺人的口述史;时而又迅速切换到当代艺术院校的课堂,分析一个被规范化的“民间舞”教学案例。这种时空交错的阅读体验,恰恰呼应了“乡土身影”在剧场空间中被重构和挪用的过程。它迫使我们去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一种根植于土地的、自发的表达被提取出来,置于聚光灯下,并被赋予“教材”的属性时,它究竟是得到了升华,还是被阉割了生命力?对于那些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对既有形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其中精神内核的持续激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