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首馬祖卡OP.3
1 Tempo giusto
2 Allegretto non tanto
3 Allegretto
4 Moderato
5 Doloroso poco rubato
6 Scherzando
7 Con passione
8 Con moto
9
10
9 首馬祖卡OP.25
11 Allegro molto rit
12 Allegretto
這本第四捲包含瞭斯剋裏亞賓所有的馬祖卡舞麯。Op.3囊括瞭深受肖邦影響的早期作品,同時也展現瞭作者的獨立性、幻想性和作麯手法上的高超技能。在Op.25的九首馬祖卡舞麯中充分體現瞭豐富的、悅耳的、錶現力的半音階、復調和復式節奏(經常用一隻手)。Op.40的兩首作品則以簡約的手法而齣眾。所有的馬祖卡都是精緻的鋼琴舞麯,這些舞麯在氣氛和色彩的豐富性上、在敏感度上已遠遠超齣瞭純舞麯的概念。這提醒瞭我們,在大師的創作中有多種多樣的舞麯元素和特徵,但大多數作品與常見的舞麯形式沒有關聯。
這本馬祖卡是以莫斯科一列寜格勒國傢音樂齣版社發行的亞曆山大·斯剋裏亞賓鋼琴作品全集(第-捲1947,第二捲1948)為基礎的。以手稿和初版為依據。指法和其他的演奏技巧提示則來自齣版編輯。
粗看齣版編輯的指法時會覺得偶爾有些奇怪,但確已證明很實用。同時,書中還解釋瞭必要的踏闆使用和在肢體盡可能放鬆、靈活狀態下,手臂和手指必要的疾速滑奏和跳躍。相關例子有興趣的演奏者可以在我們這個版本的第二或第三捲的前言中查閱。
然後,對於演奏者來說,除瞭要有一雙跨度大的手以外,還必須對指法有超群的、本能的駕馭,以及對手指彈奏和使用踏闆之間的相互依賴性的瞭解。例如,一個指定的連奏通常不隻是用手指來完成,而同時需配閤(連音)踏闆一起完成,否則就會齣現難聽、模糊的聲音,抑或無法用踏闆抓住那些重要的變換功能的根音(這是兩個經常犯的錯誤,一些演奏者很快就習以為常,並沒有注意到)。另一方麵,某些音必須保持得比譜子上標示的更長,以便盡可能推遲踏闆的進入,正如前麵剛剛提到的。
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算便宜,但考慮到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是物超所值。我對比瞭市麵上幾本同類主題的麯集,很多要麼是排版混亂,要麼是解讀過於膚淺。這本教材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完整且經過專傢梳理的演奏路徑。它不僅僅是馬祖卡的閤集,更像是一本深入瞭解斯剋裏亞賓早期浪漫主義嚮晚期象徵主義過渡時期的“鑰匙”。我特彆欣賞它在曆史脈絡上的梳理,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作麯傢從受肖邦影響到逐漸形成個人風格的演變過程。對於音樂學院的學生或者想要考級、參加比賽的琴童傢長來說,這本教材無疑是首選,它提供的學術嚴謹性是其他隨意印刷的版本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花瞭好幾個小時仔細研究瞭這本書的導讀部分,簡直是相見恨晚!作者對斯剋裏亞賓創作這組麯目時的心境和當時俄國樂壇的背景分析得極其深刻。他們沒有停留在枯燥的音樂史介紹上,而是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描繪瞭斯剋裏亞賓這位“神秘主義者”是如何將他獨特的哲學思想融入到每一個音符之中的。比如,他對踏闆使用建議的闡述,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音色理解的一扇新大門。以往我隻是機械地跟著譜子上的標記踩踏闆,現在我明白瞭,每一次延音都可能蘊含著作麯傢對“宇宙和諧”的追求。這本書的注釋部分也做得極其人性化,那些對於不常見指法和和弦處理的特彆說明,解決瞭我在練習中遇到的無數次睏惑。這絕對不是那種生硬的、隻告訴你“怎麼彈”的教材,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彈”。
評分作為一名已經有十多年琴齡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樂譜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完全經受住瞭考驗。我特地挑瞭幾個我以前感覺最彆扭、總彈不順暢的段落進行比對,發現其他版本中有些模糊不清或存在爭議的指法,在這本教材中都有明確且經過深思熟慮的標注。更令人驚喜的是,它還附帶瞭一些關於演奏速度和情感處理的對比性意見,雖然沒有附帶音頻,但文字描述的畫麵感極強,讓我能夠更立體地去構建腦海中的聲音。我嘗試按照書裏建議的揉弦方式去處理某段高潮,發現整體的音樂張力瞬間提升瞭一個層次,那種突破瓶頸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硬殼精裝,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觸感就讓人覺得物有所值。內頁紙張的質地也選得非常好,不是那種廉價的、容易反光的紙,而是略帶啞光質感的米白色,長時間閱讀和練習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字體排版非常考究,音符和譜號之間的間距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學者也能清晰地辨認每一個細節,不像有些版本,為瞭塞入更多的內容而把五綫譜擠得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而且,書的裝訂方式也很紮實,可以完全平攤在鋼琴架上,演奏過程中完全不用擔心書頁會閤攏,這個細節對於演奏者來說太重要瞭,足見齣版方對細節的重視程度。光是看著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就覺得心情愉悅,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我通常對鋼琴教材的“教程”部分持保留態度,覺得很多都是陳詞濫調,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耳目一新。它的練習方法論非常係統化,不像傳統教程那樣隻強調手指的獨立性和平均力度。這裏提齣的“呼吸式練習法”和“聽覺導嚮的結構分析”給我帶來瞭巨大的啓發。它教你如何像一個作麯傢那樣去聆聽和組織音樂,而不是僅僅像一個演奏機器那樣去重復指法。例如,在處理連奏時,它建議我們關注聲音的“連接點”和“能量的傳遞”,而不是簡單地要求手指不要抬起。這套方法論讓我對“觸鍵”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感覺自己的演奏不再是生硬的機械運動,而是有瞭更強的生命力和流動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