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丛书总序
内容推荐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剧目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专著、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我曾尝试用一些零散的资料拼凑起对中国歌剧发展史的认知,但总觉得像是在看一幅破碎的地图,缺乏连贯的经纬线。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张高精度、三维立体的完整地图。它最宝贵的一点是,它没有回避那些“不完美”的历史阶段,那些在探索中出现的弯路和争议,都被坦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诚实的态度,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学者的良知。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流派形成与地域特色”的章节,它清晰地勾勒出南方学派与北方学派在审美取向上的微妙差异。这对于理解不同地区歌剧院的艺术倾向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讲述历史的书,不如说是一套系统的、可供反复研读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专业、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欣赏和参与到中国的舞台艺术事业中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研究与现状”结合的书籍抱有一丝警惕,总担心现状部分会变成流于表面的新闻稿拼凑。然而,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对当下语境的敏锐捕捉和批判性反思上。他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或指责当下的演出热潮,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市场化、技术发展(如多媒体运用)对歌剧艺术本体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关于当代歌剧在剧场上如何争取年轻观众群的讨论,非常具有前瞻性。书中列举的几个成功的商业案例分析,远比一般的商业评论来得深刻,因为它从艺术本体出发,探讨了商业策略如何服务于艺术表达,而不是反过来。这种既立足于艺术的纯粹性,又紧贴现实生存困境的写作角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学术范畴,具有了更强的时代责任感。读完后,我对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有了一种更审慎、也更充满期待的看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着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质量上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但这只是外在的感受,真正让我赞叹的是其内容组织上的“匠心”。它并非那种横向铺陈、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式写作,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结构。比如,它会用一整章的篇幅去解剖“民族化声乐技巧的构建”,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泛泛而谈。这种聚焦式的探讨,使得复杂的问题能够被层层剥开,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对于渴望快速掌握某一特定研究方向的读者来说,这种编排简直是量身定做。我甚至发现,一些过去在研讨会上困扰了我许久的关于“美学范式转移”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令人茅塞顿开的解答。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通往答案的清晰路径图。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卷,简直是歌剧迷的福音,特别是对那些想深入了解中国歌剧发展脉络的人来说。我一翻开目录,就被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吸引住了。作者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早期的探索到如今的百花齐放,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和艺术追求。书中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界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摸索前行的描绘,尤其引人深思。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先行者们在困境中坚守、在创新中突破的艰难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审美变迁的社会史诗。细节之处见功力,比如对几部里程碑式作品的幕后故事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挣扎和灵感乍现的瞬间,让冰冷的作品分析立刻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不失对舞台艺术热爱的笔调,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让人一口气就能读完好几个章节而不觉枯燥。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教材体系中的定位是无可替代的。市面上关于歌剧的入门读物很多,大多停留在对欧美经典作品的浅尝辄止,或者对中国歌剧的介绍也常常流于表面。但这一本,它真正做到了“深入骨髓”的研究。从音乐语言的本土化改造,到舞台呈现的叙事策略,作者都没有放过。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中国气派、世界水平”这个概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被一步步证实的分析。书中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和导演的创作理念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比如早期如何借鉴苏联模式,中期如何寻求突破,以及当代如何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这些分析为我今后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照系和理论支持。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唱好一个咏叹调”,而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歌剧中唱出这样的旋律”,这种底层逻辑的梳理,对于构建扎实的音乐思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