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I课 基础小常识
第二课 无调号高低音谱号的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三课 附点二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结合的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四课 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结合的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五课 前八后十六与前十六后八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六课 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七课 切分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八课 变化的切分节奏型视唱练习
第九课 3/4、3/8、6/8拍视唱练习
第十课 弱起的视唱练习
第十一课 综合节奏有变化音的视唱练习
第十二课 一个升号调的视唱练习
第十三课 一个降号调的视唱练习
第十四课 两个升号调的视唱练习
第十五课 两个降号调的视唱练习
内容简介
黄丽丽编著的《音乐基础知识视唱练习教程(初级)》是根据我国音乐等级考试(初级)的考核要求,针对性地编写的补充性辅导教材。从视唱练习的角度,对考生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辅导与训练,以便使其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顺利通过考核。
视唱练耳是学音乐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不管是学声乐还是器乐,它都是提高音乐素质所不可或缺的。本针对考试而编写,却又跳出考试的框架,拓宽读者的见识,使其掌握更多的音乐基础常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不敢恭维,简直是灾难现场。内页的字体大小忽大忽小,有时候需要眯着眼睛才能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节奏型和高难度音程的练习时,简直是对视力的无情考验。而且,纸张质量也显得非常廉价,翻阅几次后边缘就开始卷曲,墨水也容易蹭到手上,每次练习完都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折磨。更不用提那本附带的光盘了,我用好几台设备测试了,有的根本读不出来,读出来的音准和节奏也时常出现漂移,根本无法作为可靠的伴奏或参考音源。如果作者在编辑和制作环节能多花点心思,哪怕只是按照行业标准来处理一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提升。现在的感觉是,内容本身或许还行,但呈现方式直接拉低了学习体验的档次,让人提不起兴趣去深入钻研那些原本就枯燥的乐理知识。我甚至怀疑,出版方在设计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读者的实际使用感受,简直是草率至极的一个成品。
评分我花了很大精力去对比市面上其他几本公认的优秀视唱教材,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和递进性上,显得过于生硬和跳跃了。它似乎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不同级别的音程、调性变化和节奏型,却缺乏一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教学脉络。比如,在介绍到大调音阶的转位和琶音练习时,前后的练习题之间难度跨度太大,中间缺失了必要的过渡练习,导致我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抓不住重点,必须不断地回头翻阅前面的基础知识点进行自我补救。这种“填鸭式”的编排方式,对于一个音乐初学者来说,打击信心是致命的。真正的好的教程,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坚实的音乐感知基础,而不是甩给你一堆看似完整的知识点,然后让你自己摸索着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官方考试大纲的逐条注释,而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程”。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似乎完全脱离了当代学习者对多媒体辅助学习的期待。虽然它附带了一张光盘,但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这显得如此过时和不便。如果光盘里的音频内容能够提供清晰的、不同速度的示范,并且能够方便地在手机或电脑上导入和循环播放,那或许还能弥补一些不足。然而,现实是,我需要先找到一台能读取这种老式光盘的驱动器,然后手动将音频文件导出,再导入到我的学习App中进行管理。这个过程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现今的优秀教材早已实现了在线资源库或者配套App的整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跟练和自我测试。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让整个学习体验显得滞后且麻烦,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和即时反馈的需求。
评分对于那些真正想要通过系统学习来提升视唱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讲解部分实在是太过简略了,简直可以用“言简意赅”来美化,实则就是“信息贫乏”。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旋律进行中的重音处理、或是在复杂拍号下的呼吸点控制,教材里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深入的文字分析或实例解析。它只是给出了练习题,期望学习者能从反复的哼唱中“自行领悟”这些技巧。但音乐学习,尤其是视唱这种高度依赖肌肉记忆和听觉反馈的技能,如果没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技巧指导,效率会非常低下。我希望看到的是对每一个难点背后原理的剖析,而不是简单的“请多练习”。这种对教学深度的缺失,使得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仅仅需要刷题来应对考试的人群,对于零基础或者希望建立扎实理论框架的爱好者来说,它远远不够格,甚至会让人感到无从下手。
评分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显得不够精准和与时俱进。音乐等级考试的侧重点每年都在微调,对某些特定风格或技术难点的考察权重也会有所变化。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练习题型后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某一特定教学体系下的内容结构,对于当前主流考试机构所强调的“音乐表现力”和“对作品风格的理解”等更深层次的要求,着墨不多。很多练习的配乐或示范音色,听起来也比较单薄、缺乏真实乐队的氛围感,这使得我在练习过程中很难建立起对未来实际演奏场景的想象。学习乐理和视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演绎音乐,如果教材本身提供的“音乐语境”过于僵化和学院派,那么它对提升学习者的综合音乐素养帮助有限,只能算是一个勉强及格的“题库”而已,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指导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