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长笛经典作品曲集(附光盘2)

世界长笛经典作品曲集(附光盘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小平 编
图书标签:
  • 长笛
  • 古典音乐
  • 乐谱
  • 世界音乐
  • 器乐
  • 音乐教材
  • 附带光盘
  • 经典作品
  • 音乐会
  • 演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14489
商品编码:29959454055
开本:8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世界长笛经典作品曲集(附光盘2)
  • 作者:编者:张小平
  • 定价:65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1448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0-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1

内容提要

张小平编著的《世界长笛经典作品曲集(附光盘 2)》收录了《罗西尼主题变奏曲》《玛祖卡》《幻想 曲》《夜曲与谐谑曲》等脍炙人口的世界经典名曲, 每一首均配有作品背景介绍,大大丰富了长笛学习者 的曲目量。
    

作者简介

张小平,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音乐家协会长笛研究会副会长 亚洲长笛联盟常务理事 **一级作曲

目录

1 罗西尼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Rossini(肖邦F.F.Chopin)
2 玛祖卡Mazurka(多普勒A.F.Doppler)
3 幻想曲Fantaisie(福雷G.Faure)
4 组曲Suite(戈达尔 B.Godard)
5 夜曲与谐谑曲Nocturne et Allegro Scherzando(高贝尔 P.Gaubert)
6 慢板田园风格与小谐谑曲Andante Pastoral et ScherZettino(塔法内尔
7 卡门主题幻想曲Fantaisie Brillante Sur Carmen(博尔纳 F.Bome)


乐章的永恒回响:二十世纪管弦乐的辉煌与革新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管弦乐在创作理念、和声语言、配器技法以及表现力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飞跃。 旨在为音乐爱好者、演奏家及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深入的指南,梳理出从后浪漫主义的余晖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归,再到序列主义、电子音乐与极简主义等前沿思潮对管弦乐队这一传统体裁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并非对既有曲目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精选的代表性作品,剖析作曲家们如何在时代巨变中重新定义“管弦乐”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将细致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 第一部分:传统壁垒的松动与解构(1900-1945) 二十世纪初,音乐的中心不再仅仅是德奥的传统,东方主义、原始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 1. 印象派的色彩革命与德彪西的影响 虽然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已是前一个时代的开端,但其对音色、模糊性和“泛音和声”的探索,为整个二十世纪的配器技法奠定了基调。本书将深入分析拉威尔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精致的色彩学,尤其是在《达芙尼斯与克洛伊》中,他如何利用管弦乐队创造出近乎油画般的声场层次感,以及对木管乐器色彩的独特运用。我们将对比分析,印象派如何利用“非功能性和声”来避免传统奏鸣曲式的戏剧性冲突,转而追求瞬间的听觉体验。 2. 原始主义的冲击与斯特拉文斯基的里程碑 《春之祭》是理解二十世纪管弦乐配器法的一个绕不开的节点。本书将详尽剖析其配器理念的“反美学”:对低音区的过度强调、对不和谐音程的刻意并置,以及对传统对位法和节奏结构的瓦解。我们不仅关注其首演引发的“暴动”,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如何通过强烈的节奏动力学和对比鲜明的音色块,预示了后来的节奏主义和“新客观主义”。 3.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巴托克的创新 面对浪漫主义的过度膨胀,作曲家们开始寻求秩序与清晰。新古典主义并非简单的模仿巴赫或莫扎特。以巴托克为例,他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节奏模式和五声音阶的色彩,熔铸入严谨的奏鸣曲结构中。本书会重点分析《管弦乐协奏曲》,探讨他如何将乐队分解为若干个“独奏组”,实现一种既有整体性又具备室内乐般清晰度的配器效果,这为后来的协奏曲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二部分:战后实验的激进与对声音的重新定义(1945-1970) 二战后,作曲家们对“美”的传统概念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转向了对声音本体的纯粹探索。 1. 序列主义的数学化控制与“声音矩阵” 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主要针对旋律和和声,但魏本、布列兹和施托克豪森则将序列化的原则推向了所有音乐要素,包括节奏、力度和音色。我们将重点分析布列兹的《结构I》和《狂野的探索》,考察他如何运用复杂的速率变化(如指数增长的音符密度)和对管乐器高技术要求的处理,将乐队变成一个精密计算的“声音机器”。在这里,音色不再是修饰,而是结构本身。 2. 电子乐与声学乐器的融合 磁带音乐的兴起迫使管弦乐作曲家思考“非传统声音”的纳入。本书将探讨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等人在《交响曲No.3》(Sinfonia)中,如何通过将人声合唱团的片段、既有作品的残片,与管弦乐队的现代技法进行拼贴(Collage),制造出一种对音乐史的评论性对话。这种对现有语汇的挪用和重组,极大地拓宽了管弦乐的叙事可能性。 3. 偶然音乐与声音场域的拓展 约翰·凯奇的哲学对管弦乐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在《四分三十三秒》的理论指导下,作曲家开始接受环境噪音的合法性。在管弦乐配器上,这意味着对“演奏法”的极端探索,如要求弦乐器使用弓杆敲击、让铜管乐器发出“嘶嘶”的呼吸声而非特定音高。本书会分析这些技法如何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结构逻辑”转移到“声音的发生过程”上。 --- 第三部分:极简主义的呼吸与新浪漫主义的回响(1970至今) 在经历了战后的激进实验后,一部分作曲家开始回归听觉上的可接受性,但已非传统的回归。 1. 极简主义的重复与“过程音乐” 赖希(Steve Reich)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作品在进入音乐厅时,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他们的管弦乐作品,如赖希的《出来》(Tehillim,虽有声乐,但配器思想相通)和格拉斯的协奏曲,依赖于精确的相位移位和缓慢的动机演变。本书将分析极简主义如何通过时间上的延展和和声上的高度稳定,迫使听众以一种几乎冥想的方式去感知管弦乐队的动态变化,这与二十世纪初的瞬间色彩学形成了有趣的回应。 2. 新浪漫主义与抒情性的回归 面对过度理性化的倾向,以潘德列茨基和葛雷茨基为代表的波兰学派,以及后来的部分美国作曲家,重新引入了宏大、饱和的音响和强烈的感性色彩。但这种“浪漫”是建立在现代和声基础上的。我们会考察他们如何利用庞大的弦乐组和密集、缓慢移动的半音阶集群,来营造一种压迫感和崇高的体验,例如潘德列茨基对音块(Mass of Sound)的精妙处理。 3. 当代配器法的混合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管弦乐作品往往表现出高度的融合性:既可能包含对电子音效的实时处理(实时电子处理),也可能借鉴爵士乐的即兴元素,或者回归到对传统对位法的“解构式”运用。本书的结尾将探讨,当代作曲家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为管弦乐队这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体裁,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未来走向。 ---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预设任何“正确”的音乐范式,而是引导读者穿梭于二十世纪管弦乐创作的迷宫,理解每一个音符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对秩序、混乱、传统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深刻地欣赏到,管弦乐队这一体裁在过去一百年间所爆发出的惊人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套乐谱最主要的动机之一,是想丰富自己的独奏曲目库,无论是参加小型音乐会,还是仅仅为自己带来一些新鲜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绝对是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堆砌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大路货”,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小众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例如,我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一些北欧作曲家专门为长笛创作的抒情小品,它们那种清冷而深邃的旋律感,与我之前常吹的德奥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演奏习惯,通过演奏这些曲子,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音乐旅行。这种多样性极大地避免了长期练习同一风格所带来的审美疲劳。每次打开这本书,我都有种“今天我要去一个新的音乐国度探险”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训练,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滋养和拓展。

评分

作为一名长笛学习多年的爱好者,我最看重曲集里对“可操作性”的考量。很多“世界名曲”的乐谱版本,要么是过于古老的手抄本翻印,误植甚多,要么就是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演奏提示,将所有诠释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演奏者,这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压力山大。这本《世界长笛经典作品曲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在一些技术难点或者风格把握上,提供了非常精炼但有效的演奏建议,比如对颤音的时值、连音线的力度变化、以及特定乐句的呼吸点建议,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指法标记,而是对音乐处理的深层次引导。我发现,对照着书上的建议去尝试,我的演奏立刻增添了一种“韵味”和“层次感”,而不是干巴巴地把音符吹对而已。这说明编者在整理这些经典作品时,一定是参考了大量权威的演奏录音和教学法,将那些口耳相传的演奏技巧融入了书面文字之中。对于希望提升自己演奏水平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细节的指导价值,可能比那些最难的炫技段落还要珍贵。

评分

这本乐谱集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简直是为所有热爱长笛的朋友们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套既有深度又能兼顾演奏实践的曲集,市面上的很多要么就是太偏学术性,曲子难度高到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曲目选得过于浅显,练了一段时间就觉得索然无味。但这本《世界长笛经典作品曲集》完美地找到了平衡点。首先,它的选曲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从巴洛克时期的精巧对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长音,再到近现代作品的实验性探索,几乎囊括了长笛发展史上的各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我特别欣赏编者在曲目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他们似乎深谙学习者的心理,将不同风格和技术难点的作品穿插编排,既能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又能系统性地提升演奏能力。例如,其中收录的几首早期奏鸣曲,对于理解气息的连贯性和音色的控制非常有帮助,每一个乐句的处理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挑战性是恰到好处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像是一位无声的、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着你进入更广阔的音乐世界。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让人充满了演奏的冲动和期待。

评分

关于这套乐谱附带的那个辅助材料,我的评价非常高,它大大提升了整套学习体验的完整度和实用性。我过去买过一些附带CD的乐谱,但常常发现CD里的伴奏质量粗糙,或者录音效果很差,根本无法用于正式练习。然而,这套曲集附带的光盘(我指的是那份配套的音频资源)在音质和演奏水准上都达到了专业级别。对于那些本身没有钢琴伴奏老师可以随时排练的乐手来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试着关掉光盘中的长笛声部,仅仅跟着伴奏进行演奏练习,效果非常好。伴奏的节奏稳定、和声饱满,而且在处理弱起拍或者复杂的速度变化时,伴奏的弹性也把握得恰到好处,真正模拟出了与真人合作的感觉。这不仅帮助我校准自己的节奏感和音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能在独处时也能体验到“合奏”的乐趣和压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远比对着节拍器枯燥地练习要有效得多,也更令人愉悦和坚持。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工艺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准。在如今这个数字资料泛滥的时代,拥有一本实体乐谱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而这本曲集在实体体验上做到了极致。装帧结实耐用,即使经常摊开在谱架上,也不会出现书页松动或者折痕过早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经常练习的乐手来说太重要了。更值得称赞的是其内部的排版设计。清晰、醒目、字体大小适中,这直接影响到演奏时的阅读效率。在快速演奏的段落,那些复杂的倚音和装饰音都能被一眼识别,避免了在演奏过程中因为看不清谱子而出现停顿或错误,这在舞台上是致命的。而且,页边距和谱间距的处理也相当合理,无论是用A4纸打印的辅助乐谱进行对比,还是直接翻阅原谱,手部动作都不会遮挡到关键的谱号或指法标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演奏者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绝非敷衍了事就能达成的效果。这套书的物理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对音乐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