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巴屈斯的《古典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通过把音乐融入其他知识领域:社会和政治事件、科学成就及艺术与建筑上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生动展现了该时代的音乐。本书含有相关的历史绘画、**语录、作曲家的资料,以及未经删节的原始作品,并附两张配套CD,其中包含全部作品的演奏录音。 音乐会钢琴家丹尼尔·格罗弗带来了精彩的演奏,使CD作为示范和欣赏激励学琴者的练习。这些作品包含不同的情绪、速度、曲式和风格,学琴者可按任何次序学习。 本书的**部分探究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背景以及影响古典主义音乐生活的事件和潮流。第二部分集中介绍该时代*伟大的作曲家,随同讲解奏鸣套曲和常用的曲式。《古典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定会成为所有音乐爱好者不可或缺的资料和个人珍藏。
南希·巴屈斯(NancyBachus)在大学教授钢琴演奏和理论学科已有25年多的时间。她毕业于伊斯曼音乐学校,师从钢琴家尤金·李斯特(Eugene List)和钢琴伴奏家布鲁克斯·史密斯(BrooksSmith),是首批纽约城(分别在广播城、林肯中心和卡耐基中心举行)和白宫“合奏音乐会”(Monster Concerts)的演奏家之一。同时,她还担任美国、加拿大、英国、苏格兰、东南亚等国众多钢琴教师组织的巡讲老师。作为美国音乐教师协会(MTNA)的**教师,南希目前在俄亥俄州的哈德逊拥有一间独立的钢琴教室。
**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社会、风尚和音乐潮流的影响
古典、古典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风格时期(1750—1820)
启蒙主义运动
艺术与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
科学的进步
早期工业革命及其对音乐生活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潮流
古典主义装饰音
形式各异的古典小步舞曲
18世纪的职业女性音乐家
启蒙运动在美利坚合众国
小步舞曲在美利坚合众国
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
谐谑曲与三声中部
腓特烈大帝的宫廷
华丽风格或古典风格
音乐的特征
“情感风格”(Empfindsamkeit)
“学究”与新风格元素的融合
伦敦,一个音乐中心
伦敦的音乐出版业
键盘奏鸣曲与小奏鸣曲
伦敦的钢琴制造业
英国舞曲(Anglaise)
音乐盛行的奥地利
维也纳,欧洲音乐之都
艺术赞助人与“维也纳的大师们”
F.J.海顿
W.A.莫扎特
L.v.贝多芬
第二部分:16位伟大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影响
C.车尔尼(1791—1857)
T.阿特伍德(1765—1838)
M.卡米吉(1764.一1844)
D.奇玛罗莎(1749—1801)
F.J.海顿(1732—1809)
F.库劳(1786—1832)
C.P.E.巴赫(1714—1788)
W.F.巴赫(1710—1784)
J.C.巴赫(1735—1782)
D.G.图尔克(1750—1813)
M.T.v.帕里黛斯(1759—1824)
W.A.莫扎特(1756—1791)
L. v.贝多芬(1770一1827)
J.N.胡梅尔(1778—1837)
A.莱纳戈尔(约1750—1809)
M.克莱门蒂(1752—1832)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业余钢琴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梦想能弹奏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典时期作品,但光靠自己摸索实在太吃力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贴心,不仅仅是枯燥的乐谱罗列,它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们的创作背景和演奏风格的演变。比如,在讲解奏鸣曲的结构时,作者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比我过去看的任何理论书籍都要清晰直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指法和踏板的运用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这不是那种一概而论的“力度要强”或“揉弦要慢”,而是针对特定乐段给出了实际可操作的练习方案。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对某个巴赫赋曲的处理方式后,那种原本感觉黏滞不前的乐句瞬间变得通透灵动起来,简直是醍醐灌顶。那些关于力度层次的细微区分,以及如何通过触键的深浅来模拟当时贵族沙龙的音响效果,这些“内幕消息”让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台阶。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就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坐在我身旁,手把手地指导着每一个细节,让人感觉学习古典钢琴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引进版的质量,毕竟版权引进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欣赏的是其“实用主义”的倾向。它没有过度渲染那些高深的音乐哲学,而是非常务实地将复杂的演奏理论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检验和实践的步骤。比如,在讨论如何处理快速的装饰音时,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乐谱标注,还配有专门的练习曲目来强化这个技巧,这些练习曲目本身就是对古典时期风格的精准模仿,既练了技术,又熟悉了风格。这就像一个优秀的教练,他知道何时应该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何时应该进行战术演练。对于我这种需要平衡工作和爱好的学习者来说,时间成本非常宝贵,这本书提供的“高效率学习路径”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感觉,我正在以一种更接近那个时代大师们的视角和方法,去重新学习和接触这些不朽的旋律,这是一种非常充实和有成就感的体验。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来说,这本书也体现了一种对古典艺术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和翻阅,即便是沾上了练琴时留下的少许汗渍,也显得不那么突兀。而且,乐谱的排版极其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最重要的那些指法标记和表情符号(如staccato, tenuto等)都清晰地标注在最需要注意的位置,完全不需要费力去猜测作者的意图。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科学,它不是按照作曲家的时间顺序简单堆砌,而是根据技巧难度和风格特点进行分组,这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练习重点来有针对性地选择章节进行深入钻研。比如,在处理那些需要大量琶音和分解和弦的段落时,我会直接翻到专门针对“连贯性与速度平衡”的章节进行集训。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结构,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避免了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上浪费过多时间,让人感到这本书的编撰者对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有着深刻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扇通往“古典音乐精神世界”的侧门,而不是一扇正襟危坐的大门。它不光教你怎么弹,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弹”。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早期音乐审美变迁的小故事和轶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作品的“背景知识”储备。比如,对于某个帕蒂塔的某个变奏,作者会引用当时某位贵族对音乐的评价,一下子就让人明白,当时听众期待的是哪种情感的表达,从而指导我在演奏中如何去营造那种特定的氛围。这使得我的演奏不再仅仅是机械地复述音符,而是开始尝试与作曲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发现,当我对作品的文化土壤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即使是一些看似简单的音符组合,也能弹出更丰富的情感层次。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单纯的技术训练更能持久地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读完后,我对古典音乐的敬畏之心更深,也更明白“演奏”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完全体现在它对“演奏指导”这四个字的深度诠释上。我之前买过不少演奏版本参考书,它们大多停留在对作品的宏观介绍,对于演奏者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那些“鬼打墙”的问题,往往避而不谈。但这本指导手册完全不同,它简直就是一部“钢琴演奏疑难解答手册”。我记得我卡在一段肖邦练习曲(虽然是浪漫主义作品,但这本书的演奏理念是共通的)的快速音阶段落上很久,力度控制不住,声音总是很“毛躁”。书中对触键时手指的启动角度、重量的传递路径,甚至呼吸的配合都有详细的图解说明,那种“像羽毛落地却有力”的描述,让我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它强迫我去审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那些不自觉的、带有个人习惯的演奏谬误,并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符合古典美学的修正方法。特别是对于不同钢琴制造时期带来的音色差异,书中也有独到的见解,提醒我们不能用现代三角钢琴的思维去套用对古钢琴作品的处理方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让我的演奏更有深度和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