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模拟:认知心理学

心理的模拟:认知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林祥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心理学
  • 心理学
  • 思维
  • 记忆
  • 学习
  • 知觉
  • 问题解决
  • 决策
  • 人类行为
  • 认知过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604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64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2006年10月于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郭本禹老师邀我写他主编的“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中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我欣然接受了邀请。会后,我即着手搜集和阅读资料。
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2008年3月我才动笔。此时,我才发现要完成这项任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直接“革命者”,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研究途径和研究取向。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性地位的是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曾与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并肩齐驱的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得以复兴,并开始在心理学中占据上风;生态论认知心理学实际上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遭遇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它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可以说,迄今符号加工论、联结主义和生态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三大研究态势或取向,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均为揭示认知的本质作出了贡献。可以说,这几种取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认知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形态。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隐喻、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专门术语,要以时间为线索将这几种形态的认知心理学贯穿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主要根据其研究取向或形态,来分别介绍、梳理和分析这三种形态的认知心理学,最后又对当今认知研究的新动向——具身认知作了简单的介绍和展望。

目录

总 序
导 言
第一章 心理的计算机模拟: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上)
第一节 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兴起的背景
一、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部因素
二、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因素
第二节 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隐喻和基本观点
一、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隐喻
二、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三、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第二章 心理的计算机模拟: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下)
第一节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
一、感知觉研究
二、注意和信息选择研究
三、表象研究
四、记忆研究
五、概念表征研究
六、问题解决研究
第二节 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成就与不足
一、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成就
二、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的不足

第三章 心理的脑模拟: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上)
第一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哲学背景
二、心理学背景
三、相关学科背景
第二节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隐喻和基本观点
一、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隐喻
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及其网络构成
三、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
四、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的训练
五、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
一、麦克洛奇和匹茨的研究
二、赫布的研究及其局限性
三、罗森布拉特的研究:早期感知机
四、明斯基和佩帕特的研究

第四章 心理的脑模拟: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下)
第一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
一、感知觉
二、学习和记忆
三、语言
四、知识表征
五、认知失调
六、语言障碍
七、思维
第二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成就与不足
一、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性

第五章 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心理生态论认知心理学(上)
第一节 生态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生态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二、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三、人类学思想的影响
四、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生态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第六章 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心理:生态论认真心理学(下)
第七章 三种形态的认知心理学的比较
代结语:具身认知——认知研究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心灵的织锦:意识、感知与思考的奥秘》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感知、记忆、情感和决策构成的复杂世界里,然而,支撑这一切的“心灵”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心灵的织锦》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心智深层机制的旅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意识的迷宫,揭开感知世界的奇妙方式,理解思考的独特路径,并洞察情感的微妙触动。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实验案例和贴近生活的观察,编织出一幅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心灵全景图。 第一章:意识的黎明——我为何而存在? 本章将从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开始:“我”究竟是什么?我们将探讨意识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经验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从哲学层面的“意识难题”到神经科学层面对意识活动的探索,《心灵的织锦》将呈现多角度的审视。我们会追溯意识的起源,理解它如何从混沌中涌现,又如何与我们的身体和环境紧密相连。 意识的定义与边界: 什么是意识?它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主观体验?我们将剖析不同学派对意识的界定,探讨“具身化认知”的观点,即认为意识不仅仅存在于大脑,而是与身体的运动、感知和互动密切相关。 沉睡与觉醒: 睡眠为何如此重要?在梦境的迷离世界中,我们的意识又在经历什么?本章将深入研究睡眠的不同阶段,以及它们对记忆巩固、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梦境作为意识的一种特殊状态,其产生机制和潜在意义也将得到解读。 “我”的连续性: 即使我们在睡眠中,我们依然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我”。这种“我”的连续性是如何维持的?我们将审视记忆在构建自我同一性中的作用,以及一些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何挑战我们对自我存在的理解。 意识的神经基础: 科学如何揭示意识的物质基础?本章将介绍一些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例如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如何帮助我们观察大脑在不同意识状态下的活动模式。我们将讨论“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等模型,尝试解释大脑如何整合来自不同区域的信息,从而产生统一的意识体验。 “心智盲”的启示: 有些人可能无法感知某些事物,尽管其视觉或听觉系统功能正常。这些“心智盲”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意识加工过程的宝贵线索,让我们理解意识并非完全透明,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二章:世界的棱镜——感知如何塑造现实? 我们如何从嘈杂的外部世界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我们的感官世界是如何被大脑构建和解释的?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感知的奇妙领域,揭示我们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现实。 视觉的魔术: 眼睛接收到的只是光线,大脑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们看到的图像?我们将深入探究视觉系统的奥秘,包括色彩的感知、深度知觉、运动的追踪以及面孔识别等。我们会讨论“顶层设计”(top-down processing)和“底层设计”(bottom-up processing)的概念,理解经验和预期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解读。 听觉的交响乐: 声音的世界同样复杂。从辨别语言的细微差别到区分不同的音乐旋律,我们的听觉系统承受着巨大的信息量。本章将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如何被转化为我们的大脑可理解的信号,以及我们如何屏蔽噪音,专注于重要的声音。 “第六感”与多感官整合: 除了传统的五种感官,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感知方式?“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让我们知道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前庭觉”帮助我们维持平衡。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各种感官并非孤立工作,而是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感知体验。我们将探讨多感官整合的机制,以及“幻肢痛”等现象所揭示的感官信息处理的复杂性。 错觉的启示: 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对事物的感知产生偏差?光学错觉、听觉错觉和触觉错觉是理解感知系统局限性和工作原理的绝佳窗口。本章将通过经典的错觉案例,揭示大脑如何“简化”信息,做出快速判断,有时也会因此产生偏差。 注意力的过滤器: 在海量的信息涌入时,我们如何选择关注什么?注意力是感知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注意力的不同类型,例如定向性注意力和选择性注意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第三章:思维的织工——从信息到洞察 信息在进入我们的大脑后,是如何被转化为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本章将聚焦于思维的强大力量,探索我们如何进行推理、学习、记忆和创造。 记忆的迷宫: 记忆并非一个单一的储存库,而是由多种类型和过程组成。我们将区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并探讨遗忘的原因和机制。我们还会了解“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差异,以及“虚假记忆”的产生。 学习的奥秘: 我们如何从经验中学习?从条件反射到复杂的概念学习,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学习理论,并解释大脑如何通过神经可塑性来适应和改变。我们将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 推理的艺术: 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能力。我们将区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并分析它们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和决策制定中的应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 面对挑战,我们如何找到解决方案?本章将介绍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例如算法、启发式方法以及“顿悟”式的突然领悟。我们还会探讨“定势效应”和“功能固着”等心理障碍如何阻碍我们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语言的魔力: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我们将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理论的含义。我们还会了解语言习得的奇妙过程,以及大脑中与语言相关的区域。 第四章:情感的潮汐——驱动我们前行的力量 情感并非单纯的“情绪波动”,而是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决策、并赋予生命意义的强大力量。《心灵的织锦》将深入探讨情感的本质、起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多重作用。 情绪的谱系: 从喜悦到悲伤,从愤怒到恐惧,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本章将介绍情绪的不同理论,例如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以及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唤醒-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是如何与我们的身体反应紧密联系的?我们将了解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大脑区域在情绪产生和调节中的作用,以及激素和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 情绪与决策: 我们常常认为决策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情绪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探讨“情绪启发式”(affect heuristic)以及“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等概念,解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风险评估和选择。 社会情感: 羞耻、内疚、同情、嫉妒……这些社会情感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交互动?我们将分析这些情感在群体生存和合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情绪的调控与适应: 我们并非情绪的奴隶,而是可以学习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本章将介绍不同的情绪调控策略,以及情绪在适应环境和追求目标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社会心灵——我们在群体中的互动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心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发展。《心灵的织锦》将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奇妙之处,揭示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形成群体、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理解他人: 我们如何猜测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是理解他人意图、信念和情感的关键。本章将介绍心智理论的发展,以及“镜像神经元”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归因的偏见: 当我们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犯下归因错误。我们将探讨“基本归因错误”和“自利性偏差”等现象,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评价。 从众与服从: 在群体压力下,我们是否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本章将回顾一些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例如阿希的从众实验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深刻揭示群体动力学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 偏见与歧视: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刻板印象,并对某些群体产生偏见?本章将探讨偏见的认知根源和社会根源,以及如何挑战和消除歧视。 沟通的艺术: 语言、非语言信号、倾听……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我们将分析沟通中的不同层面,以及常见的沟通障碍。 结语:不断演进的心灵 《心灵的织锦》并非一站式的终点,而是一次开放的邀请。我们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学习、适应和演进的有机体,它在生命的长河中经历着无数次的重塑。通过对意识、感知、思维和情感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并以更智慧的方式 navigating 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本书希望点燃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探索热情,鼓励大家以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继续编织属于自己的心灵织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位学习人机交互设计的朋友那里,我得知这本书对“人机界面”的认知负荷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系统地解构我们在面对复杂技术系统时所经历的挫败感和学习曲线。例如,它可能会详细分析“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如何决定了一个界面是否“友好”,以及“心流”状态是如何在认知资源被完美匹配时产生的。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来评估信息的呈现方式对决策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基于认知科学的“设计准则”,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工具、软件乃至社会系统,使其更贴合人类心智的自然运作模式,那么这本书就具备了极强的应用价值。我期待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对日常世界更优化的指导。

评分

我从一位研究语言学的朋友那里听说了这本书的一些只言片语,据说它在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非常跨学科的立场,而非仅仅局限于乔姆斯基式的内在语法结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语言的句法结构、语义的内涵,以及实际的语用学背景的。特别是关于隐喻和修辞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这往往是那些只关注逻辑推理的认知模型所忽视的领域。一个真正强大的心智模型,必须能解释我们如何理解那些并非字面意思的表达——“他心都凉了”。这本书如果能为我们展示,这些抽象的、情感化的语言如何在大脑中被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状态,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提供超越传统符号主义的解释,或许融入更多连接主义的观点,来描绘语言的动态生成与理解过程。

评分

这部作品,尽管我尚未翻开它厚重的封面,但我对它在探讨“心智的运作机制”这一宏大命题上所展现出的雄心壮志已有所耳闻。我听说,它不仅仅停留于对传统行为主义的批判和修正,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精细、更具操作性的认知地图。特别是在“表征”(Representation)这一核心议题上,作者似乎并未选择一条平庸的路径,而是深入挖掘了信息如何在神经元网络中被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复杂过程。我期待它能清晰地阐述,我们是如何从一堆离散的感官数据中,构建出一个连贯、稳定的外部世界模型的。如果它能成功地将神经科学的前沿发现与经典的认知模型进行有效的对话,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把解锁人类思维奥秘的钥匙。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意识的涌现性”问题——意识是简单的计算堆叠,还是一种需要特定结构才能产生的全新现象?我对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处理“记忆的重构性”这一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通常认为记忆是硬盘一样的存储系统,但事实显然更为混乱和脆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记忆是如何在每次提取时都被重新编写和情境化的,以及这种重构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书中是否触及了“错误记忆”的诱导机制?或者,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即我们通过不断讲述自己的过去故事来构建“我是谁”——这个过程在认知层面是如何实现的?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记忆的“可塑性”带来的哲学和社会影响,而不仅仅是实验数据,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学术范畴,触及我们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

评分

读完一些关于此书的侧面介绍,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近乎叛逆的学术气息。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理性”的固有认知,暗示着大量的认知偏差和非线性决策并非是系统中的“故障”,而是高效、适应性算法在特定环境压力下的必然产物。我推测,书中必定会涉及大量的启发式(Heuristics)和认知捷径的案例分析,但更高明的点可能在于,它不会将这些视为缺陷,而是将其置于进化的压力之下进行审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一种近乎工程师的精确度来解构人类判断中的系统性错误,比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并试图构建一个预测这些“非理性”行为的模型。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处理概率时总是如此糟糕,同时又能在其他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洞见。那种将“缺陷”视为“特征”的视角,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