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心理学(第3版)》自1984年出版以来,曾获国家教委1988年颁发的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1992年修订,补充了一些新内容,迄今已印刷了80余万册。由于《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心理学(第3版)》既注意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提供,又较密切联系教育、社会和青少年的实际,因而颇受广大读者与使用者的认同与欢迎。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心理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时代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突出,都促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心理学(第3版)》要作进一步的修订,以适应教材与时俱进的要求。值此新世纪开始之时。
天哪,最近刚入手了一本号称是“最新修订版”的心理学教材,本来还满心期待能对这个学科有个全新的认识,结果看完前几章,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怎么说呢,就像是把各种心理学名词堆砌在一起,理论和实验案例之间的跳跃性太大,让人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讲到认知心理学那块,一会儿是信息加工模型,一会儿又跳到图式理论,中间的过渡简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我记得有几处对经典实验的描述,似乎为了追求篇幅,把关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交代得含糊不清,初学者光看文字描述,根本无法在大脑中重构出那个实验的真实情境。尤其是对于那些复杂的统计学概念,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敷衍了事,完全没有提供那种“剥洋葱”式的层层深入的解释,只是一笔带过,让人感觉像是被要求背诵一个复杂的公式,却从未被告知这个公式背后的原理和推导过程。我对它的期望是能有一本能带我真正“理解”心理学,而不是仅仅“知道”心理学概念的入门书,显然,这本书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读起来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缺乏清晰导览的词典。
评分最让我感到沮丧的是,这本书的习题设计和课后复习部分,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丝毫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引导。大部分题目都是那种典型的“选择题”和“简答题”的组合,核心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检测你是否记住了某个定义或某个步骤。真正能锻炼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的开放性问题,少得可怜,而且质量不高。例如,学完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后,配套的练习居然只是让你默写公式的各个参数代表的含义,而不是要求你设计一个小小的实验来应用这些方法,或者分析一个实际数据集的缺陷。这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枯燥的记忆竞赛,而不是一场主动探索知识边界的学术冒险。如果我只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通过考试的书,或许它勉强能胜任,但如果目标是培养未来能够在复杂心理学领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人才,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非常低效且缺乏启发性的平台。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人格心理学的那几个章节,老实说,深度和广度的平衡掌握得非常糟糕。它似乎想面面俱到,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大五人格特质理论,每一个流派都提到了,但给出的篇幅都极为有限,浅尝辄止,像是蜻蜓点水。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批判性思维的读者都会发现,它在处理有争议的理论时,缺乏必要的学术辩论空间。比如,在介绍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时,它仅仅是简单地提了一句“内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然后迅速转向了人本主义的积极面。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无法深入体会到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也无法理解这些理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修正和发展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争议的领域,优秀的教材应当鼓励学生去质疑和比较,而不是简单地呈现一个已经被“官方”定论的、平滑的版本。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努力显得尤为保守和单薄,更像是一份缺乏思想深度的知识罗列清单。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说实话,简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整个版面黑压压一片,字体小得让人费劲,而且大量的长段落文字堆积在一起,没有任何有效的留白或者图表来帮助读者休息和消化信息。试想一下,在学习像“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这样需要精确概念区分的知识点时,如果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大脑的负荷量瞬间飙升,很容易产生阅读疲劳。我尤其想吐槽的是,书中那些试图说明复杂理论的插图,简直是灾难。那些示意图,线条粗糙,配色土气,很多关键的流程箭头画得含糊不清,让人看了反而更加困惑。我甚至需要借助网上去搜索其他机构出版的同类教材的图示,才能勉强理解书中文字描述的那个“社会学习理论”模型的具体运作流程。对于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的教材来说,视觉传达的效率和现代感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失分,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疏忽。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本20年前的旧报纸上强行塞入了新的学术内容,阅读体验极差。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应用和现实情境的结合上,做得极其不到位,简直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我一直认为,心理学这门学科,如果不能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社会现象连接起来,那么它所有的抽象概念都会变得干瘪无味。然而,这本书里提供的“案例分析”,大多是极其老套、脱离时代背景的“标准范例”。例如,讲解挫折与攻击性时,举的例子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情境中,完全没有触及到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网络暴力、职场压力等新的攻击性表达形式。当我们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当下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时,都会发现,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里,似乎少了很多关键的现代“扳手”和“螺丝刀”。这让我严重怀疑编著者是否真正关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这些知识在实际咨询或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激发读者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但这本教材给我的感觉,是把我关进了一个布满灰尘的理论实验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