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第二版)

茶文化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晓村 编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学
  • 茶叶
  • 中国茶文化
  • 茶道
  • 饮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风俗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821600
版次:2
商品编码:114064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文化学(第二版)》再版删去了部分难懂的引文,必须保留而文义过于艰涩的予以解释或译作白话;此外,还增加了“茶艺”一章。茶艺在茶文化中意义重大,可以说,没有茶艺就没有茶文化。从陆羽的《茶经》开始,中国古代茶著多是以茶艺为中心的,其对于茶的文化意蕴的表达往往是隐含在对茶艺的描述之中的。因此茶艺一章本不可缺少,但《茶文化学(第二版)》初版时,因考虑到高校中的茶文化专业定会单设一门茶艺课,这一章便付之阙如了。这次再版将“茶艺”一章补全,可以说填补了第一版的一个欠缺,陈艺鸿君、李达君专门为此增配了图片,在此表示感谢。另外,我们还对部分章节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全书结构更加合理,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当然也必不可少地对第一版中的个别疏漏作了改正。总之,这一次修订是对第一版的更新、打磨和完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一本《茶文化学》更好读,更好用。

作者简介

  徐晓村,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20世纪90年代即涉足荼文化领域,曾为52集电视专题片《中华茶苑》撰写解说词,并在北京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中开设有茶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主编有中国茶文化等著作,发表茶文化方面的论文、散文、学术随笔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茶叶基础知识
第一节 茶叶的种类
第二节 名茶
第三节 茶叶品质鉴评
第四节 茶叶贮藏保鲜

第二章 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
第一节 汉族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第三节 清饮和调饮的比较
第四节 茶礼

第三章 茶艺
第一节 茶艺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品饮的主要技艺
第三节 品饮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不同茶类的品饮方法

第四章 茶馆文化
第一节 茶馆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的茶馆文明

第五章 中国茶具
第一节 古代茶具的起源
第二节 茶具的演变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的美学意韵
第一节 作为审美对象的茶
第二节 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茶艺
第三节 中国民间茶文化的审美趣味
第四节 文人茶的美学意蕴

第七章 外国茶文化
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二节 外国的茶文化
第三节 中外茶文化底蕴的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唐代的煮茶法
  历代史籍有“茶兴于唐”的说法,饮茶在唐代已经普及整个中华大地。当时,饮茶虽然仍为煮饮,但很讲究意境和礼仪,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已经达到了相当精致的程度,特别是上层士大夫饮茶,更是讲究到了极点。唐代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著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饮茶的方式和方法,开始讲求茶的品饮艺术。饮用与品饮最大的区别在于:“饮”主要是为了解渴,它仅仅是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而“品”则在于利用茶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发掘出了其精神与文化意蕴,在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出:“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疮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清),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①可以看出,当时茶的种类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但最流行的是饼茶,而要饮用饼茶,则需要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一般习惯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也有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的。陆羽认为这样的茶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没有区别,是不可取的。
  据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在煎煮饼茶前,先要烤茶,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茶饼烤出突起的像蛤蟆背上的小疙瘩时为适度。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就可以了。煮茶时,当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做“一沸”,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并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接着继续烧到锅的边缘有气泡连珠般地往上冒,称做“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称做“三沸”,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这样茶汤就烧好了。如果再继续煮,水老了,味道不好,就不宜饮用了。陆羽还提出一般烧水一升,分做五碗,要趁热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还认为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称为“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后,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不值得喝了。
  ……
饮者之境:一部关于茶事、人文与哲思的探索之旅 导语: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河流中,茶,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不仅以其清冽的滋味润泽着世人的味蕾,更以其深邃的文化意蕴,构建起一个博大精深的东方精神世界。本书并非对既有茶学体系的重复或修订,而是一次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对“茶”这一现象进行多维解构与重构的尝试。它旨在带领读者超越传统茶艺的规范,深入探究茶如何成为一种生活哲学、一种艺术媒介、乃至一种社会构建力量。 第一部分:茶的物质性与生命循环——从土壤到杯中的微观宇宙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聚焦于茶的本源——自然界中的茶树。我们不满足于对“六大茶类”的刻板划分,而是深入探讨茶树品种(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地理环境(风土、气候、土壤微生态)对茶叶内含物质——尤其是茶多酚、氨基酸、芳香物质——的塑造过程。 我们将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茶叶采摘与制作理论,引入现代农业科学的视角,考察可持续种植模式对茶叶品质的长期影响。重点章节将分析发酵这一核心工艺的化学本质,不再仅仅停留在“酶促氧化”的表述上,而是探讨温度、湿度、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茶类(如普洱熟茶、正山小种红茶)中如何协同作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味谱系。 章节聚焦: 风土的指纹: 气候变迁对特定产区(如武夷山、滇南高山)茶叶基因表达的干预机制。 酶动的艺术: 探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演变及其对目标风味物质的定向合成。 水文的哲学: 讨论水质(矿物质含量、pH值)在冲泡过程中与茶叶内含物的反应,揭示水质与茶汤口感之间的精确关联。 第二部分:茶器的物质考古与象征意义——手的温度与文明的印记 茶的文化体验,离不开承载它的器物。本书将对茶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物质人类学考察。我们关注的不是器物的价值标签,而是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定位和象征意义。 从宋代的“斗茶”文化中对建盏釉色的狂热追求,到明代紫砂壶在文人阶层中身份的区隔作用,再到当代工业设计如何介入茶具的审美范式,我们剖析器物形态如何反哺饮茶行为本身。重点讨论“手感”与“温感”——这些非视觉的感官体验——如何被材料特性所限定,并最终内化为饮茶者的身体记忆。 章节聚焦: 釉色的权力: 宋代黑釉瓷器在宗教、政治和审美层面的三重角色。 紫砂的语境: 明末清初文人对“拙朴”的追求如何通过泥料的颗粒感和壶体的造型语言得以表达。 现代设计的悖论: 玻璃、不锈钢等现代材料在试图“简化”茶道时,是否也剥离了必要的仪式感? 第三部分:茶的社会剧场——仪式、权力与身份的流动 茶不再仅仅是饮品,它是一种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logy)。本部分着眼于茶在人类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它如何被用作外交的润滑剂、家族的纽带、乃至意识形态的载体。 我们将解构不同文化中“待客之道”的核心逻辑。例如,日本的“侘寂”如何通过茶事将等级差异转化为对当下瞬间的专注;英国下午茶如何从贵族消遣演变为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文化符号;而在中国,从古代的“煎茶、点茶、泡茶”到现代的“功夫茶”,仪式层级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尤其关注茶馆——这种半公共空间——在历史转型期所扮演的“信息交换站”和“民间议会”的功能。 章节聚焦: 空间中的茶: 茶馆与酒吧、咖啡馆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在公共领域中对“闲暇时间”的定义。 等级的透明度: 通过茶礼的细节(如递茶的手势、入座的次序)来辨识隐藏的社会权力结构。 禁忌与共识: 探讨在特定宗教或民族文化中,茶的缺席或特定饮用方式如何构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边界标记。 第四部分:哲思的沉淀——茶与时间、空寂和当下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茶的物质实践提升至现象学的层面。茶的品饮过程,本质上是对时间的掌控与体验的过程。 我们探讨了茶的“静默的力量”——它如何在冲泡的短暂间隔中,迫使饮者放慢节奏,感知世界的“慢速运动”。引入东方美学中的“空”与“无”的概念,分析茶汤的“透亮”与茶器中的“留白”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超越语言的审美体验。最后,本书将茶的修行观与西方“心流”理论进行对照,尝试描绘出一种以茶为媒介的、可操作的日常冥想范式。 章节聚焦: 时间的分层: 比较茶叶存储的“慢时间”(陈化)与冲泡的“瞬时间”(出汤)在饮者感知中的交织。 苦涩的辩证法: 探究茶的苦味如何不仅是化学物质的体现,更是对“不完美当下”的肯定。 回归“初始状态”: 茶道训练中对重复性动作的强调,如何帮助个体摆脱认知超载,重获对基本感官的敏感性。 结语: 本书不提供一套标准化的饮茶“指南”,而是提供一套审视的工具箱。它邀请每一位阅读者,带着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那杯茶,发现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广阔的文化景观与深刻的哲学意义。茶的旅程,始于土地,终于人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道大师,他用一种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在介绍一些复杂的茶学理论时,作者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与文人雅士关系的篇章,那些关于茶会、茶盏、茶室的描写,充满了雅致的情趣,让人沉醉其中。作者在叙述时,常常会切换不同的视角,有时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有时又是对某个细节的微观审视,这种叙事的多样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生活”的意义。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似乎总是匆匆忙忙,追求效率,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而茶文化,恰恰是一种倡导“慢”的艺术。从采摘、制作到冲泡、品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需要投入耐心和专注。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茶的品饮之道,不仅仅是口舌之欲,更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书中关于“茶禅一味”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茶的哲学内涵——在品茶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我开始尝试在家中布置一个简单的茶席,用心地冲泡一杯茶,静静地感受它的香气、滋味,以及由此带来的放松和喜悦。这种体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茶的方方面面,从植物学上的分类,到文化史上的演变,再到实际的品饮鉴赏,几乎无所不包。作为一个对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本来以为可能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但作者的编排却显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茶文化体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都有所提及,让我看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例如,书中对藏族酥油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和演变。这种广度和深度结合的知识体系,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书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中国茶的认识是多么浅薄。我一直以为,茶就是解渴的饮品,顶多也就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区别。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作者从茶的起源讲起,条理清晰地梳理了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包括其在宫廷、文人雅士以及市井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惊讶地发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社会功能的载体。书中对茶的分类、制作工艺、冲泡技巧的讲解也极为细致,让我对不同种类的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为何一杯好茶,需要如此繁复的工序和考究的细节。例如,关于不同茶叶的冲泡水温和时间,我以前只是凭感觉,现在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其中蕴含着多么大的学问。这种知识的普及,让我未来在品饮茶时,会多一份敬畏和欣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取了淡雅的青绿色调,搭配烫金的“茶文化学”字样,既显质感又不失古朴韵味。翻开扉页,纸张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也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品质的严谨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精美插画,那些描绘古人煮茶、品茗的场景,生动传神,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悠远的年代。每幅画作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无论是描绘茶具的细节,还是人物的神态表情,都透露出作者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阅读过程中,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更是在一个充满诗意和生活气息的茶文化画卷中徜徉。甚至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的存在,让“茶”这个字,不再仅仅是唇齿间的味道,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