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作者为天津著名的民俗专家,《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分为点心的甜蜜岁月,西餐是一种情调,美酒咖啡香茗惹人醉,金子招牌老字号、名人名流故事五个章节,图文并茂,史料性。鉴赏性都很强。
作者简介
由国庆,笔名点子、温暖,民俗学者、专栏作家、传统广告文化研究与收藏家。曾为报人,曾任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中国广告历史文化展”学术顾问。2006年创立“故纸温暖”文化传播品牌。现已出版专著十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吴裕成一 点心的甜蜜岁月那些花色,那些口味京津民间的“吃情”来自江南的糕饼故事港澳的“手信”之选南味北上的稻香村金字招牌冠生园香糯汤圆各不同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五光十色看招幌老印版的广告理念点心签儿上的生活记忆
二 西餐是一种情调“在罗威家”品味上海皇城:拖着发辫去尝鲜九国租界里的流行风达官显贵偏爱起士林大华:破天荒、纯西式、最华贵贵在特色与氛围菜单上的记忆昨天的汽水与冰淇淋西点面包送外卖浪漫咖啡糖果往事
三 美酒香茶惹人醉红酒一杯话光阴驰誉南洋的五加皮与玫瑰露南北茶行让人夸从上海到广州,泡在茶室北国茶俗茶趣清火祛湿有凉茶茶庄茶馆的广告楹联花铁茶罐也怀旧尺余茶盘见证时代后记 美食滋昧,故纸温暖
精彩书摘
京津民间的“吃情” 京式点心是以北京为中心制作糕点的流派,它吸收了南方的、北方的,以及汉、满、蒙、回、藏等民族饮食文化的精粹,同时融会了荤、素成分以及甜、咸等口味,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流派。京式点心影响与辐射范围较广,遍及黄河以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区,这与其独特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地位是分不开的。 塞帝所爱与神圣使命 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国都,其糕点业的特点尤其显著。在明代,京城的糖饼行(糕点行)分为南北两案。南案的江浙糕点师多是随明成祖迁都而来的,他们后来在京开办了南果铺,制售江南风味的糕点。北案则是由京城、通州、保定等地的名师组成,制售京味糕点。明代的市井杂记中表明,当时的京味糕点大致有糖剂饼、象棋饼、顶酥、鹅油方脯、骨牌饼、巧果,以及应时到节的月饼和花糕等。 在明代,北京有一条勾阑胡同(勾栏胡同),胡同中有一家糕点铺,所做的点心不仅味美,价也低廉,颇得明穆宗的偏爱。明人笔记、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记载了相关的故事:穆宗皇帝仁俭成性,有次想吃果饼,就告知近侍。不多时间,尚膳监及甜食房就开具购买松仁、粮食、饴糖、糖稀等物的账单,价值达数十金。穆宗看后笑日:此饼只需银五钱,便可在勾阑胡同买一大盒,何用这多钱?内臣听后,缩颈而退。 糕点,旧有饽饽(满语)、茶食之谓。入清以来,北京的糕点业(京式糕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清代宫廷与八旗贵族饮食风俗的影响,比如,在南北两案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满洲饽饽等风味。饽饽铺(糕点铺)不断应运而生。老北京饽饽铺从民族特色上说,有蒙、满、汉、回四个民族的饽饽铺。蒙、满族的饽饽合称鞑子饽饽,回族的称清真饽饽,汉族的叫大教饽饽。同时,糕点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自清代以来也在不断提升。 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表述:满洲饽饽是国家供享、神祈、祭祀、宗庙、内廷、殿试等场合的重要物品,另如佛前供素等,也是旗民僧道所必需的。看来,糕点的使命关乎国家、政局、礼俗等诸多要事,其食品的本义似乎在悄然“退化”,而成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圣物”。就像许多供品、祭品一样,糕点的制作精益求精,造型花样百出,但是,品尝是处于从属位置的,在令人敬畏的仪式中,糕点的形式化意义凸显。我们应当注意到,民间素有“上供人吃,心到神知”一说,直到现如今,人们对“供尖儿”糕点依旧是十分珍视的,于此,不能不承认糕点在一些民俗礼仪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京式糕点为中心的北方糕点从口味、花色等方面被不断推向极致。一些糕点涉及对皇朝、对政治的态度,涉及对神佛、祖宗的诚敬,是没有人敢动歪念头的。所以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从人员、选料、工艺、器具,甚至是一块木炭,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和苛刻的限定。比如,一些老字号呈进宫中的点心必须要用北京西山的不灰木(树根化石)制成炭来烤制,非它莫属。如此恪守,世代相传,也就确保了京式糕点正宗的地位,确保了它久盛不衰的声誉。 ……
前言/序言
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