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位居世界三大茶书领先,是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必须之作,凡学茶者必读此书;
★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其作品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极大;
★本书汇集100多幅珍贵而精美的唐代茶器图片,以图释文,图文并茂,形式新颖;
★本书注者日月洲为国内资深茶人,采用全新视角,精心注释,并深度解读《茶经》背后的秘密。
《茶经》是为重要的茶学古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很多的茶书,然而对这部茶书的解读却远未穷尽。通过还原当时的工艺,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茶经》中的很多描述。而借助易学、儒学、仙学、中医、丹道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茶经》中隐藏的秘密……
陆羽,一介草根,却成为千古茶圣;风华年少,却著述千古茶经;江湖野人,却被请去编撰浩繁字典,陆羽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易被我们忽略的是他的多方面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实践,这些是普通儒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些特质,将引领我们进入《茶经》背后精彩的世界。
陆羽:从笑话到神话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史第一公案:评选优秀茶妈妈
陆羽“邢不如越”的背后
诗人、女明星和一片树叶的故事
谈到茶文化,近年来最为核心的一个话题便是:“中国有没有茶道?”
理清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很多人质疑茶道也好,推广茶道也好,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点在哪里。
作为近年来茶道传播的主要线索,日本、台湾一系的路径影响甚大。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仪式感的隔膜,再加上商业社会时风浇薄,这个“茶道”让很多爱茶人产生了不适。这种不适需要有个表达的通道。
于是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也不必有茶道。有人认为中国的茶道就是“舒服”二字。也有人试图通过科学来解构茶道。还有人通过历史的梳理证明,明清乃至民国,那些文人雅士其实完全不知茶道为何物?既然如此,何来茶道的传统呢?
这些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和很多热衷推广茶道的贤能人士一样,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喝茶需要头上安头,搞一个茶道出来呢?
要理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去现代商业的烟雾;放下学术概念的架构;也不必囿于近代的历史——“传统”两个字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们何必抓住最令人沮丧的那个?
我们唯一需要的是回到古人的情境之中,体会他们曾体会过的幸福感。看看这种幸福感,是否值得我们去探寻,去实践,仅此而已。
如果我们需要把探寻与实践这种幸福感的过程用一个名词来总结,无需新创词汇,我们可以称之为“茶道”。
这些年喝茶的体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幸福,从这一平方尺开始》。我不知和茶道有什么关系,但是确实有多个万缘放下的瞬间,我相信是和古人相通的:我能明白陆羽用竹?搅拌沸汤投入茶末时的欣喜,能体会蔡襄凝神观察茗花时的惊艳。这种心情的相通,是所谓传统延续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些,所谓“茶道”也索然无趣。
而我们顺着这条路,再前行一步,就会明白,所谓的修行,也正是引入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乃至获得全然的自由。仅仅感官片刻的舒服,并未能给我们幸福的深度与力度,而茶道的修养,让我们得窥天地堂奥;逞论证悟,仅是过程中内在的巨大喜悦与生命品质的提升,也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角度,便有了重新梳理古籍的想法,看看这里面是否有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在历代茶书中,无疑《茶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开创性的一部茶学古籍。我的梳理也自然从《茶经》开始。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当我真正烤炙茶饼,看着缕缕茶烟生起,我才明白“倪倪”并非是形容茶饼软嫩,而是茶梗芽受热膨胀的真实写照。而令人费解的“白红之色”并非是茶碗衬托茶汤的颜色,而是依唐时制法,茶色的一个自然变化,于是上下文之意豁然开朗。而“如漆科珠”,恰是字面意思,给小颗珠子髹漆,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引申。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只是空泛玄学,而在陆羽那里,这些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至于中医、丹道、方术的种种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奇思妙想,对于古人来说却可能是通识。
于是我们在陆羽的鼎的设置与铭文上,在“鍑”的形制设计上,在他的“俭”与“广”的描述中,发现了更多的秘密。不仅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理念、陆羽个人的抱负,也昭示我们中国“茶道”深沉内敛、大气磅礴的内涵。而当你真正契会古人的情志,与古人会心一笑,所谓的“茶道”之争也就自然回到了原点。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评价一: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茶经》的书,刚翻开的时候,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茶,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带我穿越时空,去领略古人如何品味那一杯杯清茗,了解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细致描绘采茶、制茶的每一个环节,如同品鉴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让我感受到自然的馈赠和匠人的心血。我也希望能从中窥见古代文人雅士围炉煮茶,吟诗作对的雅趣,体会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甚至,我希望能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茶风俗习惯,是否会有南北差异,又有哪些趣事轶闻。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古韵,厚实的纸张和素雅的插图,让我觉得这必然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大部头”。我坐在窗边,泡上一壶当季新茶,想象着书中描绘的场景,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一场文化上的盛宴,让我对“茶”这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评价三: 读完《茶经》,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奇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泡茶、品茶技巧的书,或者是一些关于茶具的介绍,毕竟书名就这么直接。我本来的设想是,翻开它,就能看到各种详细的泡茶步骤,比如水温的控制、茶叶投放的量、冲泡的时间等等,可能还会配上精美的插图,教我如何才能冲泡出一杯完美的茶。我也期待能了解到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适合搭配什么样的茶点。甚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茶道精神的解读,让我明白如何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平静。然而,实际翻开这本书,我却发现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知识的颠覆和认知的拓展,让我对“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评价二: 拿到《茶经》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学术、严谨的著作。我猜测书中会充斥着大量的史料考证,关于茶叶的起源、发展、演变,可能还会涉及各种植物学、地理学的知识。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不过,即使是学术著作,只要内容扎实,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惑,我也甘之如饴。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严谨而有条理地为我梳理出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让我明白为何中国的茶能够风靡世界,它的化学成分有何神奇之处,又如何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我甚至期待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囊括古往今来所有与茶相关的知识点,让我对茶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喝茶”,而是能深入到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历史积淀。虽然可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理解,但我相信,如果这本书真的做到了,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评价四: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爱茶?是仅仅因为它的味道甘甜,还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茶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迷惑,让我明白茶在中国人心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希望能从中看到茶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的餐桌到宫廷的殿堂,无处不见茶的踪影。我希望了解茶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是否曾被用作药材,或者作为一种社交媒介。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讲述一些与茶相关的历史故事,那些关于茶的传说、关于茶叶贸易的史实,让我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坐在书桌前,一边品着手中的绿茶,一边翻阅这本书,希望它能像一个智慧的长者,为我娓娓道来关于茶的一切。
评分评价五: 拿到《茶经》这本书,我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万个关于它的猜想。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肯定是一本关于如何泡出一杯好茶的实用指南。我设想书中会有详细的步骤,从选水、选茶具,到茶叶的种类、冲泡的水温、时间,再到最后的出汤、品饮,都会有详尽的指导。我甚至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比如绿茶的清雅、红茶的醇厚、普洱的陈香,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它们各自的风味。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基础的茶道礼仪,让我知道如何在品茶时表现出尊重和雅致。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我按照书中的指导,在家也能泡出一杯令人惊艳的茶的画面。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泡茶的技巧,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能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和享受的途径。
评分价格给力,性价比高,书很不错!
评分翻开以为写茶实则写茶事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评分现代茶人点评古人茶经,易读,满意。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或许,透过这本书,了解精髓
评分还可以哦
评分或许,透过这本书,了解精髓
评分凌晨下的单子,下午3点就到了!书正版质量,包装无损,相当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