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营养养生,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盛世食药膳,国宁人康健”,进食药膳是许多人追求健康的选择。然而新时期的药膳,只是沿用个别古代膳方,体系不赡,有些甚至尚未达到古人的药膳食用水平。《饮膳正要》是元代忽思慧所作的一部膳食专著,对当世意义显著,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药膳的药用性和食用性,掌握药膳的食用方法和规律,让民众的药膳服食更科学更有效。
《饮膳正要》继承了中国传统养生观念,注重守中的养生特色;注重食养,讲究创新的烹饪特色;保存药膳食疗资料,发展药膳食疗医学;重视食药的毒副作用及其配伍禁忌;反映元代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补充本草的不足;保存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原典中对一些食材的性能未能完全介绍,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迷信的色彩,本书编译者把这些不足均以现代的知识补充完善,可以让读者更全面的学习到如果利用食材养生健体!
内容简介
《饮膳正要》一书为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为我国现存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本书《古法今观——中国古代科技名著新编饮膳正要》除了保留典籍原貌,更加入了注释和译文,把原典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了现代文的翻译,使读者能够无障碍的轻松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营养学知识,把古时一些囿于条件限制未能全面了解的知识和错误的观念进行了全面正确的阐述,使读者既能了解古人对食物营养的追寻,更能利用更先进的手段寻找出替代品和更优化的食品,使营养学知识更丰富,更能为今人强身健体、驱除疾病所用。
本书加入了大量精美插图,采用四色印刷,模块化排版,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使人对书中的知识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合理膳食,益寿延年。
作者简介
忽思慧,元朝人,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并继承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编撰成了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庄展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中医专业),后攻读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方剂学专业),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发表论文“《医林改错》现代研究概况”;在《中医药临床杂志》发表“方向明验方平喘宁治疗冷哮机制阐释”。现工作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临床经验丰富。拥有国家中医执业医师、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证书。
内页插图
目录
景泰本御制《饮膳正要》序 029
景泰本虞集奉敕序 031
进书表 033
原书引言 035
卷一 037
01三皇圣纪 037
02养生避忌 042
03妊娠食忌 049
04乳母食忌 051
05初生儿时 053
06饮酒避忌 055
07聚珍异馔 060
卷二 128
01诸般汤煎 128
02诸水 168
03神仙服食 170
04四时所宜 193
05五味偏走 197
06食疗诸病 200
07服药食忌 239
08食物利害 242
09食物相反 246
10食物中毒 250
卷三 255
米谷品 255
兽品 293
禽品 335
鱼品 355
果品 373
菜品 402
料物性味 439
前言/序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由古至今,人们积累了许多关于哪些食物有益、哪些食物有害的经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不少选用的食材本身就有药用效果,平日食用的食物本身就是一味良药:将一些食材放在一起烹饪,会产生药性,对身体十分有益。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的营养基本可以在食物中获取,《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药食同源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饮膳正要》是一本总结食物、食材药性的古籍,为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馔;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此两卷是古人对各种饮食药性的总结和饮食宜忌。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古人对食材药性的鉴定。《饮膳正要》书中记载的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馔的性味与滋补的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
我们要注意的是,文中认为有药用价值的动物及其制品,有些并不代表有医疗奇效,而是因为古代缺医少药,只能用其替代;有些其药用效果值得商榷,可能是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是因为人体的抵抗力加强了,让它们失去了应有的药用功效;还有些其药用效果需要进一步科学确认。
另外,文中涉及一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有的已经濒临灭绝,国家明令禁止捕杀、交易。对于已经被广泛认同的药用价值,人们已经研究出相应的替代品,有的药用效果甚至超出了动物本身。希望读者认识到这点,杜绝捕杀国家级保护动物违法事件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食材的选择和搭配,希望通过合理的饮食来预防或祛除疾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本书编译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通过对原典详尽的注译、专业的解读、直观的图示并配上现代营养学知识,整理成全新的读本,指导读者运用先人的经验和今人的智慧进行科学有效地健康膳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避开了《古法今观 饮膳正要》的内容。 ---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从玄学到山水诗的流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魅力与矛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旧有的儒家秩序在战乱中崩塌,新的思想思潮,特别是玄学(老庄思想的复兴),开始成为知识精英的精神支柱。作者不仅梳理了王弼、何晏等玄学名家的思想脉络,阐释了“越名教而之自然”的时代精神,更将这种精神的转向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精神避难所 魏晋时期,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随后的曹魏、蜀汉、东吴、西晋的对峙,使得传统士人的社会抱负难以施展。本书首先剖析了这种结构性困境如何催生了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玄学的核心在于对“有”与“无”、“名”与“实”的哲学思辨,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苦难的理论框架。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贵无”思潮如何影响了士人的行为规范,使他们从热衷于经世济民转向追求个体生命体验的纯粹性。这种精神上的“避世”,并非完全的消极避世,而是在清谈中寻求一种高蹈的自我完成。 第二部分:风度与仪态的塑造 “魏晋风度”是这一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服饰的飘逸,更是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化。本书细致考察了服饰、言谈举止、饮酒交游等风俗习惯如何构成了一套复杂的审美体系。从竹林七贤中嵇康的“高山仰止”到阮籍的“坦腹东床”,不同的行为模式体现了士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群体归属感的表达。作者运用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考察了“名士”这一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刻意营造的“风度”来对抗世俗的污浊,重塑精英的价值标准。 第三部分:山水诗的勃兴与心灵栖居 在哲学思辨和风度塑造之外,山水诗的兴起是魏晋士人精神投射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本书重点分析了谢灵运和陶渊明在山水诗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谢灵运将山水从单纯的背景提升为哲学沉思的对象,其“缘情写景”的创作手法,标志着中国诗歌对自然描写的自觉化。而陶渊明则将田园生活提升到精神自由的象征高度,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乡野的描绘,更是对构建独立人格的坚定宣言。本书认为,山水成为魏晋士人精神的象征性空间,是他们逃离政治漩涡后得以安放心灵的“第二故乡”。 第四部分:玄学与艺术的交融 魏晋时期的艺术成就辉煌,书法(如王羲之)、绘画(如顾恺之)的发展与玄学思想密不可分。本书探讨了书法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力和哲学内涵,从隶书向行书、草书的演变,被视为对僵硬礼教的突破,追求笔墨的自然流转与个体情感的自由抒发。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成为个体“神思”的外泄。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分析,读者可以更立体地理解魏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非语言的媒介来表达他们对本体论和宇宙观的思考。 第五部分:南北的张力与思想的延续 南北朝的分裂带来了地域文化和思想焦点的差异。南方士人更多地继承和发展了玄学清谈的传统,在文学领域尤其突出;而北方在胡汉杂居的背景下,则在经学(如宋云的佛学研究)和史学上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本书最后考察了魏晋精神对隋唐盛世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其对个体精神的重视和对自然美的发现,为后世文学艺术的繁荣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核心观点: 《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旨在证明,魏晋时期并非一个单纯的“黑暗”或“颓废”的时代,而是一个在深刻的社会危机下,知识分子主动重塑自我价值、探索个体精神自由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哲学思辨、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共同构建了一种复杂而迷人的“魏晋性”,这种性至今仍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参照点。 --- 《宋代城市商业革命与市民阶层文化研究》 本书聚焦于宋代(北宋与南宋)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的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城市商业的空前繁荣及其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宋代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近世文明的开端,其核心动力正源于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崛起。 第一部分:突破藩篱的商业发展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商业活动在规模、范围和制度上都发生了质变。本书首先从宏观层面剖析了宋朝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抑兼并”和相对宽松的商业管制,如何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重点考察了纸币(交子、会子)的出现与流通,这不仅是金融史上的重大进步,更是加速了城市财富的集中与流转。同时,书中详细描述了专业市镇和州府大城的商业布局,如开封和临安的“夜市”与“晓市”的繁荣景象,展示了商业活动如何突破了唐代严格的“坊市制”的限制,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部分:市民阶层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商业的繁荣直接导致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壮大。本书细致描绘了“行会”的组织形式、手工业者的地位变迁,以及“厢、坊、行”等不同社会群体的构成。与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不同,宋代商人通过财富积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作者引入了新的社会史学概念,探讨了富商大贾如何通过捐助、联姻等方式进入到传统士大夫的权力网络中,这极大地模糊了传统阶层之间的界限。 第三部分:城市生活与世俗文化的勃发 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了城市娱乐业的繁荣,包括瓦舍、勾栏等专业娱乐场所的出现。这些场所是市民文化的发源地,说书、杂剧、傀儡戏等通俗艺术在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等一手资料的细致解读,本书重现了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包括餐饮风尚(如“百味佳肴”的流行)、节庆习俗以及家庭消费模式的变化。 第四部分:理学与世俗精神的张力 宋代是儒学复兴,理学(新儒学)成为主流的时代,但这并非意味着世俗享乐主义的消亡。本书深入探讨了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思潮,如何在批判商业过度和人情趋利的背景下,试图重塑道德秩序。通过对比理学家对“义利之辨”的坚持与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逐利”现象,本书揭示了宋代社会在道德理想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复杂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哲学思辨中,也体现在对商业利润的道德审视上。 第五部分:商业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宋代的文学艺术深受城市生活和商业氛围的影响。本书探讨了宋词的兴起,认为其婉约细腻的风格与市民阶层对情感表达的需求紧密相关。市民阶层对书画艺术的消费,推动了“院体画”和文人画的进一步成熟,使得艺术欣赏不再是贵族和宫廷的专属。同时,印刷术的普及和商业化运作,使得书籍的生产和流通效率空前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下沉和普及。 核心价值: 《宋代城市商业革命与市民阶层文化研究》认为,宋代的商业转型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近世性”的关键所在。它展示了一个在经济上高度发达、文化上世俗化倾向显著的古代社会形态,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