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越來越關注營養養生,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長壽。“盛世食藥膳,國寜人康健”,進食藥膳是許多人追求健康的選擇。然而新時期的藥膳,隻是沿用個彆古代膳方,體係不贍,有些甚至尚未達到古人的藥膳食用水平。《飲膳正要》是元代忽思慧所作的一部膳食專著,對當世意義顯著,它能夠幫助人們深入瞭解藥膳的藥用性和食用性,掌握藥膳的食用方法和規律,讓民眾的藥膳服食更科學更有效。
《飲膳正要》繼承瞭中國傳統養生觀念,注重守中的養生特色;注重食養,講究創新的烹飪特色;保存藥膳食療資料,發展藥膳食療醫學;重視食藥的毒副作用及其配伍禁忌;反映元代濛古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補充本草的不足;保存部分有價值的史料。原典中對一些食材的性能未能完全介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迷信的色彩,本書編譯者把這些不足均以現代的知識補充完善,可以讓讀者更全麵的學習到如果利用食材養生健體!
內容簡介
《飲膳正要》一書為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的一部營養學專著,全書共三捲:捲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撰;捲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捲三講的是米榖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該書記載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彆注重闡述各種飲撰的性味與滋補作用,並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齣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製定瞭一套飲食衛生法則。書中還具體闡發瞭飲食衛生,營養療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為我國現存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和食療專書,也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食譜。
本書《古法今觀——中國古代科技名著新編飲膳正要》除瞭保留典籍原貌,更加入瞭注釋和譯文,把原典中晦澀難懂的內容進行瞭現代文的翻譯,使讀者能夠無障礙的輕鬆閱讀,並在此基礎上引入現代營養學知識,把古時一些囿於條件限製未能全麵瞭解的知識和錯誤的觀念進行瞭全麵正確的闡述,使讀者既能瞭解古人對食物營養的追尋,更能利用更先進的手段尋找齣替代品和更優化的食品,使營養學知識更豐富,更能為今人強身健體、驅除疾病所用。
本書加入瞭大量精美插圖,采用四色印刷,模塊化排版,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的同時,使人對書中的知識印象深刻,從而更好地指導人們閤理膳食,益壽延年。
作者簡介
忽思慧,元朝人,長期擔任宮廷飲膳太醫,負責宮廷中的飲食調理、養生療病諸事,加之他重視食療與食補的研定與實踐,因此得以有條件將元文宗以前曆朝宮廷的食療經驗加以及時總結整理,並繼承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學成就,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編撰成瞭營養學名著《飲膳正要》一書。
莊展鑫,畢業於澳門科技大學(中醫專業),後攻讀安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方劑學專業),在《內濛古中醫藥雜誌》發錶論文“《醫林改錯》現代研究概況”;在《中醫藥臨床雜誌》發錶“方嚮明驗方平喘寜治療冷哮機製闡釋”。現工作於深圳市中醫院針灸科,臨床經驗豐富。擁有國傢中醫執業醫師、國傢執業藥師考試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景泰本禦製《飲膳正要》序 029
景泰本虞集奉敕序 031
進書錶 033
原書引言 035
捲一 037
01三皇聖紀 037
02養生避忌 042
03妊娠食忌 049
04乳母食忌 051
05初生兒時 053
06飲酒避忌 055
07聚珍異饌 060
捲二 128
01諸般湯煎 128
02諸水 168
03神仙服食 170
04四時所宜 193
05五味偏走 197
06食療諸病 200
07服藥食忌 239
08食物利害 242
09食物相反 246
10食物中毒 250
捲三 255
米榖品 255
獸品 293
禽品 335
魚品 355
果品 373
菜品 402
料物性味 439
前言/序言
人類要生存,就必須要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由古至今,人們積纍瞭許多關於哪些食物有益、哪些食物有害的經驗。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不少選用的食材本身就有藥用效果,平日食用的食物本身就是一味良藥:將一些食材放在一起烹飪,會産生藥性,對身體十分有益。我們的身體每天需要的營養基本可以在食物中獲取,《黃帝內經·太素》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藥食同源講的便是這個道理。
《飲膳正要》是一本總結食物、食材藥性的古籍,為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著成於元朝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捲:捲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饌;捲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此兩捲是古人對各種飲食藥性的總結和飲食宜忌。捲三講的是米榖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古人對食材藥性的鑒定。《飲膳正要》書中記載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彆注重闡述各種飲饌的性味與滋補的作用,並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
我們要注意的是,文中認為有藥用價值的動物及其製品,有些並不代錶有醫療奇效,而是因為古代缺醫少藥,隻能用其替代;有些其藥用效果值得商榷,可能是因為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因為人體的抵抗力加強瞭,讓它們失去瞭應有的藥用功效;還有些其藥用效果需要進一步科學確認。
另外,文中涉及一些國傢級保護動物,有的已經瀕臨滅絕,國傢明令禁止捕殺、交易。對於已經被廣泛認同的藥用價值,人們已經研究齣相應的替代品,有的藥用效果甚至超齣瞭動物本身。希望讀者認識到這點,杜絕捕殺國傢級保護動物違法事件的發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食材的選擇和搭配,希望通過閤理的飲食來預防或祛除疾病,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本書編譯者為瞭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通過對原典詳盡的注譯、專業的解讀、直觀的圖示並配上現代營養學知識,整理成全新的讀本,指導讀者運用先人的經驗和今人的智慧進行科學有效地健康膳食。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書籍的詳細簡介,避開瞭《古法今觀 飲膳正要》的內容。 --- 《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從玄學到山水詩的流變》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魅力與矛盾的時代——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舊有的儒傢秩序在戰亂中崩塌,新的思想思潮,特彆是玄學(老莊思想的復興),開始成為知識精英的精神支柱。作者不僅梳理瞭王弼、何晏等玄學名傢的思想脈絡,闡釋瞭“越名教而之自然”的時代精神,更將這種精神的轉嚮與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劇變緊密聯係起來。 第一部分:亂世中的精神避難所 魏晉時期,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和隨後的曹魏、蜀漢、東吳、西晉的對峙,使得傳統士人的社會抱負難以施展。本書首先剖析瞭這種結構性睏境如何催生瞭對個人精神自由的追求。玄學的核心在於對“有”與“無”、“名”與“實”的哲學思辨,它提供瞭一種超越現實苦難的理論框架。例如,書中詳細分析瞭“貴無”思潮如何影響瞭士人的行為規範,使他們從熱衷於經世濟民轉嚮追求個體生命體驗的純粹性。這種精神上的“避世”,並非完全的消極避世,而是在清談中尋求一種高蹈的自我完成。 第二部分:風度與儀態的塑造 “魏晉風度”是這一時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它不僅僅是服飾的飄逸,更是內在精神氣質的外化。本書細緻考察瞭服飾、言談舉止、飲酒交遊等風俗習慣如何構成瞭一套復雜的審美體係。從竹林七賢中嵇康的“高山仰止”到阮籍的“坦腹東床”,不同的行為模式體現瞭士人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與群體歸屬感的錶達。作者運用社會文化史的視角,考察瞭“名士”這一社會角色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刻意營造的“風度”來對抗世俗的汙濁,重塑精英的價值標準。 第三部分:山水詩的勃興與心靈棲居 在哲學思辨和風度塑造之外,山水詩的興起是魏晉士人精神投射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本書重點分析瞭謝靈運和陶淵明在山水詩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謝靈運將山水從單純的背景提升為哲學沉思的對象,其“緣情寫景”的創作手法,標誌著中國詩歌對自然描寫的自覺化。而陶淵明則將田園生活提升到精神自由的象徵高度,他的詩歌不僅是對鄉野的描繪,更是對構建獨立人格的堅定宣言。本書認為,山水成為魏晉士人精神的象徵性空間,是他們逃離政治漩渦後得以安放心靈的“第二故鄉”。 第四部分:玄學與藝術的交融 魏晉時期的藝術成就輝煌,書法(如王羲之)、繪畫(如顧愷之)的發展與玄學思想密不可分。本書探討瞭書法如何被賦予瞭生命力和哲學內涵,從隸書嚮行書、草書的演變,被視為對僵硬禮教的突破,追求筆墨的自然流轉與個體情感的自由抒發。藝術作品不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成為個體“神思”的外泄。通過對這些藝術形式的分析,讀者可以更立體地理解魏晉知識分子如何通過非語言的媒介來錶達他們對本體論和宇宙觀的思考。 第五部分:南北的張力與思想的延續 南北朝的分裂帶來瞭地域文化和思想焦點的差異。南方士人更多地繼承和發展瞭玄學清談的傳統,在文學領域尤其突齣;而北方在鬍漢雜居的背景下,則在經學(如宋雲的佛學研究)和史學上展現齣不同的麵貌。本書最後考察瞭魏晉精神對隋唐盛世所産生的影響,指齣其對個體精神的重視和對自然美的發現,為後世文學藝術的繁榮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 核心觀點: 《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旨在證明,魏晉時期並非一個單純的“黑暗”或“頹廢”的時代,而是一個在深刻的社會危機下,知識分子主動重塑自我價值、探索個體精神自由的黃金時期。他們的哲學思辨、審美追求和生活方式,共同構建瞭一種復雜而迷人的“魏晉性”,這種性至今仍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譜係中的重要參照點。 --- 《宋代城市商業革命與市民階層文化研究》 本書聚焦於宋代(北宋與南宋)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的經濟結構轉型,特彆是城市商業的空前繁榮及其對社會文化帶來的巨大衝擊。宋代被許多曆史學傢認為是近世文明的開端,其核心動力正源於城市化和商品經濟的崛起。 第一部分:突破藩籬的商業發展 與前代相比,宋代的商業活動在規模、範圍和製度上都發生瞭質變。本書首先從宏觀層麵剖析瞭宋朝政府的經濟政策——“不抑兼並”和相對寬鬆的商業管製,如何極大地釋放瞭市場活力。重點考察瞭紙幣(交子、會子)的齣現與流通,這不僅是金融史上的重大進步,更是加速瞭城市財富的集中與流轉。同時,書中詳細描述瞭專業市鎮和州府大城的商業布局,如開封和臨安的“夜市”與“曉市”的繁榮景象,展示瞭商業活動如何突破瞭唐代嚴格的“坊市製”的限製,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第二部分:市民階層的興起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商業的繁榮直接導緻瞭新興市民階層的壯大。本書細緻描繪瞭“行會”的組織形式、手工業者的地位變遷,以及“廂、坊、行”等不同社會群體的構成。與傳統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不同,宋代商人通過財富積纍獲得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力。作者引入瞭新的社會史學概念,探討瞭富商大賈如何通過捐助、聯姻等方式進入到傳統士大夫的權力網絡中,這極大地模糊瞭傳統階層之間的界限。 第三部分:城市生活與世俗文化的勃發 經濟基礎的變革催生瞭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本書投入大量篇幅研究瞭城市娛樂業的繁榮,包括瓦捨、勾欄等專業娛樂場所的齣現。這些場所是市民文化的發源地,說書、雜劇、傀儡戲等通俗藝術在此得到瞭極大的發展。通過對《東京夢華錄》等一手資料的細緻解讀,本書重現瞭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圖景,包括餐飲風尚(如“百味佳肴”的流行)、節慶習俗以及傢庭消費模式的變化。 第四部分:理學與世俗精神的張力 宋代是儒學復興,理學(新儒學)成為主流的時代,但這並非意味著世俗享樂主義的消亡。本書深入探討瞭以硃熹、陸九淵為代錶的理學思潮,如何在批判商業過度和人情趨利的背景下,試圖重塑道德秩序。通過對比理學傢對“義利之辨”的堅持與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逐利”現象,本書揭示瞭宋代社會在道德理想與現實操作之間的復雜張力。這種張力不僅體現在哲學思辨中,也體現在對商業利潤的道德審視上。 第五部分:商業對文學藝術的影響 宋代的文學藝術深受城市生活和商業氛圍的影響。本書探討瞭宋詞的興起,認為其婉約細膩的風格與市民階層對情感錶達的需求緊密相關。市民階層對書畫藝術的消費,推動瞭“院體畫”和文人畫的進一步成熟,使得藝術欣賞不再是貴族和宮廷的專屬。同時,印刷術的普及和商業化運作,使得書籍的生産和流通效率空前提高,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下沉和普及。 核心價值: 《宋代城市商業革命與市民階層文化研究》認為,宋代的商業轉型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近世性”的關鍵所在。它展示瞭一個在經濟上高度發達、文化上世俗化傾嚮顯著的古代社會形態,為我們理解傳統中國如何走嚮現代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