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食

故乡之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震慰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家乡菜
  • 回忆
  • 亲情
  • 地方风味
  • 饮食文化
  • 乡村生活
  • 传统美食
  • 温暖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96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18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册中国版的吃货地图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上的故乡
  系统介绍华夏各地饮食的开山之作
  一部让你垂涎三尺、食欲大增的书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食”在我国向来受重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经过五千年的研究发展,“食”在我国,已经是一种独步全球的艺术。本书全面介绍中国各地饮食菜肴以及饮食习俗,文字生动活泼,读来口舌生津。一卷在手,饱览故乡美食,重温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刘震慰,一九三四年生于山西太原,成长于四川成都,学成于台北,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台湾新生报社采访副主任;台湾电视公司《锦绣河山》节目制作主持人。七十年代退休后赴美,在加州从事房地产工作四十年,现居旧金山。

精彩书评

  六十年代有一电视节目《锦绣河山》,至七十年代还深受欢迎,被誉为有深度的文化性节目,主持人叫刘震慰,他旁征博引,将大陆的河山叙述得十分生动。这节目受人喜爱,固也因“想家”之人颇众也,其实那时离大陆丢失并没太过久远,却思乡之情一迳如此浓烈也。
  这位刘震慰,有颇高的采访功力,能对当时渡台的许多各省耆宿作深度的访谈,尤以“吃”的访谈尤为深刻,后期出了那本极有史料价值的《故乡之食》。
  ——舒国治《台北游艺》

目录

《故乡之食》回故乡发刊纪念
前言
食在广州
食在潮州
食在桂林
食在四川
食在重庆
食在湖北
食在湖南
食在江西
食在江苏
甲、镇江
乙、扬州
丙、武进
丁、苏州
戊、无锡
食在南京
食在上海
食在安徽
食在山东
食在河南
食在河北
食在北平
食在天津
食在山西
食在陕西
食在甘肃
食在东北
食在热河
食在察哈尔
食在绥远
食在新疆

精彩书摘

  食在广州
  “吃在广州”,是一句非常普遍的俗语。
  广州的吃食,制作精、味道美、花样多、构思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小时都有得吃,而且每小时吃的口味都在变化,因而“吃在广州”,被认为是全国之冠。
  “吃在广州”有六样代表性的特色:茶、粥、烧、狗、蛇、补。兹分别介绍如下。
  “茶”,是指广东人的“饮茶”,其实“饮”的成分少,吃的成分反而多。饮茶的地方略可分为“茶楼”、“茶居”和“茶室”三种。“茶楼”的性质渐渐和“饭馆酒楼”合流;“茶居”和“茶室”则较为大众化,像是兼营面点的茶馆,每条街上都有几家,像是一般市民集体包伙的地方。
  清早三四点钟,茶居或茶室就开始营业了,第一批食客多半是蔬菜、肉类的批发商,一盅茶、两件“大包”,匆匆吃完上路去营生。这时候,“滑鸡火包”的销路最好。包子很大,像是一个饭碗倒扣过来,里面的鸡肉块子还连着剁碎的骨头,使消费者确信里面包的是鸡。
  广东人把去了骨头的鸡块称为“鸡球”,不去骨头的则称为“滑鸡”。“滑”是水之骨也,暗示其中有骨。
  食在潮州
  潮州著名的“工夫茶”,即是古代“茶道”的保存。他们用网球大小的陶瓷茶壶,先用开水烫热,然后塞满了茶叶,冲上第一道开水,略微浸泡之后,即将茶汁倒掉不要,其作用乃在清洗茶叶;这一次倒出来的茶汁,顶多只有半壶,因为有一半的水分都已被茶叶吸收了。
  第二次再冲,一壶仅及鸽蛋大小的杯子四小杯,浓到极点,香到极点,端在唇边轻啜细品,这就是所谓的“品茶”。
  除了品茶之外,相信一定还有不少的饮食习俗都是传自古代的中原。
  例如像潮安意溪、枫溪,潮阳贵屿一带,以出产一种包着猪油的面饼而出名,饼烙得黄黄的,脆而且酥软,非常好吃,当地同胞称之为“膫饼”。“膫”也者,说文解为“牛脂”,即牛腹中的板油之类的油脂,就是做“膫饼”的原料,只是易牛为猪而已。如今华北一带同胞仍然家家会做“膫饼”,不过都把“膫”改为“烙”,改得简单却不好,因为多数的饼都是烙成的。
  又如潮州丰顺汤坑地方出的凉粉,非常出名,用米磨浆熬凝成块,切成条状,当地同胞称之为“粿条”。《正字通》记载:粿,米食也。可见也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凉粉”反而现代化了。
  食在桂林
  桂林的豆腐乳,每枚大约一寸见方,外层略带黄色,上面的红点子是辣椒粉,用箸尖挑破之后,里面的心子是白色的,真像是凝聚的“乳”一样的细致,味道鲜美得很。
  据桂林秦道坚先生说,桂林人对于发酵的食物,制作起来特别有心得,每一样都发得很透。
  豆乳腐放在竹箩上发好霉,装坛的时候,要洒一些当地土产“三花酒”,因而特别香,南洋一带的侨胞都经常要向桂林文明街的几家老店订货,一块豆乳腐能行销数千里,招牌已经是闯出来了。
  桂林的三花酒,也曾有人把它取代豆腐乳,列为“三宝”之一。据前桂林市长灵川苏炎辉(新民)先生说,三花酒之所以好,实得力于桂林的水。在桂林,除了城里的榕湖、杉湖里面的水,因为养鱼而弄得臭臭的之外,其余的溪流,甚至漓江的水,都能掬而饮之,比台北市的自来水还要干净安全。尤其是城里正阳门、北门孔明台以及南门大街的三口名井,水质最佳,用来酿的酒也最醇美。三花酒是用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白干,因为要蒸馏三次,而且酒很浓,倒在杯中会浮起一层酒花,因而称为“三花”。在米酒之中,其酒精成分最高。桂林同胞传说,最大的忌讳莫过于给喝醉酒的抽烟,就是连点只蜡烛去照喝醉酒的人,也不行,因为桂林同胞相信,烟火一近,醉酒者肚子里的酒精就点燃了,甚至会把肚皮炸开。可见其酒精含量之高。
  食在四川
  四川烹调的特色,第一在辣,所以每餐之后,幺师必然奉上帕子、凉水,帕子就是热毛巾,供客人把辣出来的一头一颈子的汗给擦掉;凉水是漱口用的,辣椒刺激出满口腔的涎液,非漱不行。因而,如果没有帕子、凉水,客人根本无法迈出馆子的大门。
  刚到四川的时候,敝人总是把“凉水”喝下肚去,邻座的客人笑我是“广广”,后来才知道“广广”就是“土包子”的意思。
  四川烹饪的第二特色是麻。凉粉、担担面、锅盔、甜水面、豆花,甚至腊肉香肠,无一不放花椒。花椒中有发挥性的油类,能使香味发散,并且能刺激味觉,使口腔有一种扩大的感觉,因而食物的味道也格外隽永。
  第三个特色是甜,“甜酱油”是这一效果的功臣。广东人也懂得甜的妙用,喜欢在里面放一点砂糖来提味。
  第四是烫。热的菜上桌时,总是滚烫,什锦锅粑上桌时,甚至烫得嚓嚓作响,抗战期间称之为“轰炸东京”。幸好没有称为“轰炸广岛”,否则其热度将可比拟原子弹。
  烫的菜,入口之后,烫得舌头颤动翻滚,嘴唇嘘嘘作响。
  食在湖北
  在湖北这一地理区域之内,有辛亥革命民国诞生的圣地——武昌,地灵人杰,确实是了不起。
  关于“地灵”,有这样一则传说,湖北武昌洪山出产一种紫色的菜薹,大棵而鲜嫩,用来炒腊肉,炒香肠,清香可口,尤其在打过霜之后,味道更足,称得上是全国最好的菜薹。
  满清光绪年间,南皮张香涛(之洞)文襄公任两湖总督期间,对于这种异味不敢独享,曾派专使进贡给慈禧太后,深得太后的赞赏。文襄公素来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有新脑筋,升入军机之后,很想把这种珍蔬推广到北平,试种了很多次都失败了。有专家告诉他,这可能和土壤有关,于是文襄公又着人把武昌洪山的泥土运来北平试种。据说第一年种出来的还有点地道味儿,第二年又全不行了。
  经过历史名臣这次科学试验之后,洪山菜薹的身价就更为提高了,因为它“绝无分号”。品尝过真正洪山菜薹的,都以为是不世奇遇,可以夸耀于人。
  武昌的父老们,也渐渐把这样蔬菜予以神化。他们说,洪山菜薹也只有某几亩地种出来的才是珍品,那几亩地原来是池塘,某次酷吏行刑,屠戮无数,将尸体扔入池塘,填成了耕地,因而那里出的菜薹长得特别好,菜薹的外皮撕开之后,紫红如凝血。
  食在湖南
  长筷大匙真正的发明人,据说是茶陵谭组庵(延闿)先生。谭氏是湖南才子,一代人杰,二十六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参与革命,出任湖南光复后的首任都督;又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北伐,民国十六年奠都南京,任国民政府主席,翌年改任行政院长。
  组庵先生确实是好客的,宾客们前往拜会他,到了吃饭的时候,都留饭款待,围着大圆桌共同进餐,边吃边谈,原本要和他同桌的幕僚们,退而居其次,轮为二排站票,在前排坐客的肩上乘隙进箸。由于谭公馆开饭经常是“立体”的,为了避免汤汤水水洒在贵宾的肩上,幕僚们只好不断地研究发展,改良用具,巨型餐具遂应运而生。
  组庵先生的“食道”艺术,可称得上是一绝,他的鉴赏力之高,使得厨师们兢兢业业,不断地检讨改进,因而其烹饪的本领也都独步全国。组庵先生逝世之后,他的厨子曹进成就回到湖南长沙,和乃弟经营“长沙酒店”及“健乐园”。为了表明他是谭公馆出来的,因而碗筷器皿也都定做加大号,其他的馆子于是也一同跟进,造成了今日移风易俗的伟大局面。
  组庵先生当年可能很注意饮食,据说他晚年牙齿不大好,讲究菜肴要嫩、软,喜欢把菜放在瓷钵之中,封上纸“原蒸”;但后来所谓的“谭厨”,加以渲染,以致把谭公的食谱,变得玄而又玄,成为湖南菜的号召。例如有一道“畏公豆腐”,传说就是组庵先生所创。主要的材料,不过是价值两元的豆腐,但其配料却要三斤以上的肥母鸡一只,火腿两斤,猪肉半斤,干贝四两,关东口蘑及猴头菌各五钱,把“配料”和水放进砂锅里用文火熬六小时成汁,去掉配料,只留下汤,加豆腐再煨两小时,即成。不过这两块钱的豆腐入汤煨煮之前,先要揉碎,蒸一小时,凝成块后再切成长方块,过水除去其石膏质。
  以上的食谱,是一位“谭厨”所开列的,我很怀疑这只是一种宣传手法,而不一定是组庵先生的创作。因为这位“谭厨”也是“左宗棠鸡”的发明人,他试用新手法爆炒鸡块,非常成功,于是“因仰慕吾乡先贤左公之勋业,谨以命名。”
  食在镇江
  镇江的“肴”是独步全国的,其特色是制作精美,鲜腴不腻,入口即化。
  肴的材料,都选用最好的猪蹄膀,把毛拔得连根不留,用盐花椒和硝涂上,稍微腌一下,同时用大石头把它压起来。这算是第一阶段的制法,“腌”。
  在第一阶段中,镇江同胞之间有两种说法,一说用硝,认为“肴”肉就是“硝”肉,用一点硝则瘦肉会成为粉红色,格外好看。相反的说法认为无须用硝,肉“硝”过之后会变硬,就像是皮“硝”过之后制为革一样。一说用石头压过之后,肥瘦肉间的组织密合,做出来的肴也格外方正美观。相反的意见认为做肴并非做板鸭,用不着拿石头来压,如果肉选得不好,再多压上几十斤,也不会有用。
  这两种主张孰是孰非?无法贸然认定,姑并录之。
  制“肴”的第二阶段,是煮。把整只的蹄膀放在大锅中炖烂。在镇江市日新街一带,最著名的两家茶馆“中华园”和“万华楼”,用特制的大锅每天要炖几十只上好蹄膀。炖出来的浓汤,黏稠似胶,雪白似乳,除了舀一点出来冻结肴之外,余下的卖“白汤面”,仍然用不完,次日加新蹄膀再炖。像这样的一锅老汤,百十年留传下来,内中已溶解着万千只蹄膀的精华,其浓郁鲜美,自非一般缺少历史背景的新汤可比。而老汤,也就成为镇江制肴之宝。
  食在扬州
  在清初,康熙乾隆二帝,每位都曾六度下江南,主要是巡幸扬州。当时的八大商总,殷勤结纳,把“上买卖街”前后的寺观都改为大厨房,供应六司百官的伙食——还不是孝敬皇上的。据《扬州画舫录》中所列的菜单,也就是所谓的满汉全席,其中包括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鲫鱼舌烩熊掌、假豹胎、蒸驼峰、米糟猩唇猪脑、梨片伴蒸果子狸、镬炙哈尔巴小猪子等等,稀奇古怪的名称,不下一百三十种。难怪当时在朝的京官们喜欢跟着皇帝下江南,单是在扬州吃上几天,就已值回了一路的辛劳。
  扬州盐商们的“奢吃”,确是惊人。据扬州杜负翁(召棠)先生说,每一位大盐商家里都养着几位“清客”,工作不外书画琴棋诗酒话,每月还有丰厚的薪津。所谓“效力商门有俸薪,也随骑马出寻春,马前马后皆奴辈,得意中间第二人。”(董耻夫《扬州竹枝》)由于东家们讲究吃,并且以自己的厨子能烧新创作的好菜而互夸,因而“清客们”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帮着东家在饮食方面来研究发展。
  如果某家的砂锅鱼头炖得好,东家吃回来觉得自家的炖鱼头输了一着,脸上无光,于是“清客”们就有了新课题,天天盯着厨子研究砂锅鱼头,什么样的鱼?如何杀?加什么作料?如何炖?每天烹制、品尝,一定要推陈出新,试验成功之后,做给东家尝,然后再请客扳回面子。
  在这种竞赛之下,杨花萝卜才长到纽扣大小,茼蒿、苋菜才冒出米粒大小的芽来,就用来供馔,一盘蔬菜,往往耗资百金。
  一般扬州家常的菜肴,大概以狮子头做得最好,而且种类最多,每家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其中最美的一种,可能是传自郑板桥。
  负翁先生的太师母,即李本厚先生之母,曾在菊蟹季节,以蟹肉和猪肉调制狮子头,裹以蒸熟的糯米,顶端放一块蟹黄,再围一层蟹肉,裹上菜叶,放在焖钵中,盖上焖笼,文火焖十小时,上桌之后香鲜无比,负翁称为:“无人间烟火气,直可目为仙品。”
  杜负翁先生的太师母,幼居兴化,其父与郑板桥时相过从,乃得其秘。
  扬州人制狮子头的过程与镇江相似,但其要诀为不用油煎,不用沱粉,用焖钵而不用酱油。镇江却要用酱油,而且要用扬州出的抽油。这确实是很有趣的对照。
  扬州的酱油和镇江醋同样的著名,同样是贡品。
  扬州新城东关大街,有一家酱园名为“四美”,出产的酱油,据说滴一滴在舌尖上,如果不刷牙,一整天口中香鲜不散。这种酱油甚稠,能附在缸边胶着不流,因而也称为“巴缸酱油”或“抽油”。
  “四美”的酱油也称为“三伏秋油”,将豆子发酵之后,要经过夏季三伏天日光猛晒,缸内温度恒高,充分作用之后而产生的,故而特别好。
  由于酱油好,他家的酱菜也都特别精美。为了保持声誉于不坠,“四美”经常把差劲的次货抛掉,换句摩登话说,也就是严格执行“品质管制”。
  食在南京
  洪武二十四年(西元一三九一年),太祖下令徙天下富民于南京,并建秦淮十六楼,于是全中国的财富文物荟萃于斯,而各地第一流的烹饪大师,也都集中在南京,故而“食在南京”,有着极长远深厚的历史背景。
  据老南京说,南门外的清真馆“马祥兴”,就是创业于明朝洪武年间的老馆子。“马祥兴”是一幢瓦房,楼上、楼下几十张方桌,显得非常的古朴。
  他家把鸭子的胰脏用猛火爆炒,脆嫩鲜美,名为“美人肝”;将虾子剥去半个壳,却留半截虾尾,清炒出来之后,每个虾仁蜷成一个环,一半晶莹雪白,一半金光闪闪,并且还带着一个扇形的小尾巴,称为“凤尾虾”;他家把鱼身上切些横纹,裹上芡粉,用油炸成金黄色,泡酥酥的,再淋上糖醋汁子,称为“松鼠鱼”。这三道菜,可以说是他家的三绝,前往南京去的旅客,都喜欢到“马祥兴”小吃,浅尝其风味。
  汉奸头子汪精卫,甚至对马祥兴的菜入了迷。据说他在抗战前伪行政院长任内,曾经在夜半关城的时候想消夜,非要吃“马祥兴”的美人肝不可。可是马祥兴是在中华门外,城门已闭,又是宵禁时期,怎么办?于是汪精卫亲自下手令要开城门,把马祥兴的厨子接进城来为他烹饪夜点。
  经过这一品题,马祥兴固然名噪一时,但汪精卫无法克制自己欲望冲动的劣根性,也随着暴露无遗,纵使他有满腹才气,也都毁于意志的薄弱。
  南京酒食游乐之处,闻名于全国久矣,洪武年间不过是新局面的再造。晋以来,六朝金粉即以秦淮河为中心,唐代杜牧的名句,“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尽了南朝纸醉金迷的景象,也使得此后的人们,谈到秦淮河,都警觉到个人对国家民族应尽的责任。
  在秦淮河的北岸,夫子庙、祭孔的孔庙、考试的贡院,原本都在这一带。曾几何时,这一带却由“文化区”而演变为“风化区”,吃喝游乐,但也不乏高雅的情趣。
  ……

前言/序言

  “民以食为天”,“食”在我国,向来是极受重视的;加以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经过五千年的研究发展,“食”在我国,无疑已经是一种独步全球的艺术。
  曾有人根据我国各地人民的食物种类,把全国分成四大“食区”:
  黄河流域是“牛羊之区”:因为北方一带草原之上,牛羊成群,人民吃的奶酪、酸奶子、涮羊肉、烤羊肉、手抓羊肉,成为食的特色。
  长江中下游是“鱼虾之区”,由于河渠纵横,湖海俱全,各种水族都变成了佳肴,红烧划水,清蒸甲鱼,活蹦乱跳的炝虾,成为食的表征。
  珠江流域是“龙蛇之区”:这大概是因为两广一带的同胞,对于恶形恶状的爬虫类特有兴趣所致。有一道菜是把嫩鸡和毒蛇——据说愈毒的味愈鲜——炖为一锅,美其名曰“龙凤呈祥”,尽管听着顺耳,但外地人仍多不敢领教。
  西南一带称为“草木之区”:四川、贵州一带的银耳、木耳、松茸、香菌,都是寄生在树干上的菌类,而冬虫夏草之类的,也是草木之属。
  这种区分“食性”地域的办法,虽然不尽完善,但却标明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这一属性。
  在这一前提之下,配合了历史上几度的民族大迁徙,食的艺术广泛交流——例如昆明最著名的几家“洒其马”、“鸡蛋糕”老号,溯其源流都是正宗的南京点心师傅落籍滇池而开设的——食的艺术,又有了新发明,拓展了新境界。
  例如,在非洲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我曾经应孙运璇先生之邀,在一家华侨饭馆,品尝到一道国内尚未发现的绝妙隽品——热炒海蜇。
  在国内,海蜇皮多半是凉拌的,用热水一烫就缩了,很难想到这种菜居然还能热炒。
  可是在国外,欧美和非洲人士,对于凉拌的海蜇皮缺乏了解,任凭餐馆老板怎样说明,都无法了解海蜇是什么玩意儿。入口的时候,心怀戒惧,这又如何能开怀大嚼?
  因而,老板灵机一动,用肉丝清炒海蜇皮,鲜脆兼备,并且又是熟食,这才使得非洲朋友们趋之若鹜。
  这,就是我国食的艺术,因时因地而开拓出来的新境界。
  又如早年的“杂碎”之在美国,几根豆芽,几片肉,加上台湾出的罐头草菇,炒不炒、烩不烩地弄上一盘面条,竟然成了“中国菜”的代表作。美国朋友一谈到“杂碎”,无不高翘大姆指:“我为‘杂碎’而疯狂!”其实,我们国内的“杂碎”,如何能算作高级菜,又曾几何时变成过这副样子。近年来,“杂碎”已经从美国中餐馆的菜单上隐退了。
  这也是我国食的艺术所具有高度弹性、可塑性的一大明证。
  介绍故乡各地的“食”而不凭“口舌”,只用“耳目”搜集资料,写出来如果不是味道,尚请读者多多指教。


《故乡之食》图书简介 引言:食物的记忆与文化的根脉 《故乡之食》并非一部简单的菜谱合集,它是一卷关于“味道如何成为乡愁”的文化史诗。本书深入探索了食物在构建个体身份、维系家族情感以及传承地域文化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它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之旅,从泥土的芬芳到餐桌的烟火气,揭示了每一种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细腻的人文关怀。 第一章:土地的馈赠与最初的滋味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食物的源头——土地。我们探究了特定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食材特性。例如,高海拔地区的作物如何因光照和温差而孕育出独特的甘甜与韧性;河流冲积平原如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世代相传的谷物品种。 区域风土的肖像: 北方旱作区的韧性: 重点剖析了小米、高粱等耐旱作物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充饥的食物,更是北方人民坚韧不拔性格的物化体现。书中详细记录了传统石磨磨制过程,以及“老面”发酵技术中蕴含的微生物学智慧。 南方水乡的灵动: 聚焦于稻米文化,但着眼于其多样性。从不同浸泡时间、不同水质下培育出的糯米与粳米,到利用水产资源制作的各种时令鲜味,展现了水土交融的精妙平衡。 山地的野性与采集: 深入山区,考察了野菜、菌类和林下经济对当地饮食的补充。这些“非驯化”的食材,往往承载着最古老的生存智慧和季节更迭的精确信息。 农耕的仪式与节令的流转: 食物的获取并非仅仅是生理需求,它与农耕的节律紧密相连。本章细致描绘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的每一个与食有关的仪式——从播种前的“祈五谷丰登”到丰收后的“尝新酒”。这些仪式将食物从单纯的物质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神圣契约。 第二章:炉火边的匠心与家族的传承 如果说第一章是食材的“地理学”,那么第二章则是烹饪的“人类学”。这里聚焦于家庭厨房,那是食物被赋予“意义”的场所。 技艺的口传心授: 本书拒绝了标准化的量化描述,转而关注“火候的感知”与“调味的直觉”。我们采访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厨者,记录下他们对油温“冒烟”的判断、对盐分“以手代尺”的把握。这些无法被精准记录的技艺,恰恰是故乡味道的核心。 时间的发酵与时间的等待: 深入研究了需要漫长等待的食物,如酱油、腐乳、腌肉。这些过程不仅是化学变化,更是时间的凝固——每一罐老酱,都记录着制造者的岁月。 器皿的哲学: 探讨了不同炊具(砂锅、铁锅、竹屉)对最终成品风味的影响。例如,一口世代相传的铸铁锅,其表面的油膜积累如何赋予食物独特的“镬气”。 味道的符号学:家的定义: 味道如何定义“家”?书中分析了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的标志性菜肴。它们可能并不复杂,但在特定的家庭聚会上,它们一出现,便能瞬间唤醒集体记忆。这种味道是共享的语境,是无需言语便能理解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迁移、融合与味道的流散 任何故乡都不是静止不变的。第三章关注历史洪流中,食物如何伴随人口迁徙而远行,并在新的土地上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移民与味道的“驯化”: 当故乡的味道离开原生地,它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本书对比了在异乡重现传统食物时所遇到的挑战(如找不到特定香料、水质不同),以及人们如何创造性地“驯化”那些必需的原料,使得“故乡味”得以存续。这种创造性,体现了生命力的顽强。 融合的产物与“新故乡”: 探讨了文化碰撞下产生的“融合菜”。这些菜肴往往是移民群体在努力保持本源的同时,吸收了新居地元素的成果。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故乡味道,而是新的、混合的、具有时代烙印的味觉景观。 故乡之“变”与故乡之“不变”: 通过对比不同代际对同一道菜的记忆,本书揭示了“故乡”这一概念的动态性。老一辈人怀念的是“纯粹的过去”,而年轻一代则可能在对传统的致敬中,融入了现代的理解和口味偏好。不变的,是那份对味觉根源的执着;变化的,是适应时代的呈现方式。 结语:餐桌上的历史重演 《故乡之食》最终回归到餐桌。每一餐,都是对历史的重演,是对祖先生存智慧的致敬。食物是无声的语言,承载着那些无法言说的爱、失落与希望。品尝故乡之食,即是与历史进行一次温暖而深刻的对话。本书旨在鼓励读者放下手机,走进厨房,重新审视盘中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去倾听它们背后沉默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故乡之食》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它的名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好像是老朋友在呼唤。我从小就对各种各样的食物充满好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最能打动我的,永远是那些带着“家”的味道的食物。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以及对家乡美食的独到见解。我非常希望,它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在记忆深处,却又模糊不清的故乡味道。它会是那种,在寒冷的冬日里,能够温暖你整个身体的炖菜吗?还是那种,在炎热的夏日里,能够让你胃口大开的凉拌菜?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那些充满智慧的烹饪技巧,那些代代相传的秘方,以及那些关于食物的动人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我仿佛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甚至亲手去制作那些美味的佳肴。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更是关于人生的,它会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它或许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故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味道。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它名字很有意思,《故乡之食》。我一直相信,一个地方的味道,往往承载着那个地方最深沉的记忆和情感。我住在城市里,虽然也品尝过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根”的味道。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回到我从未去过的故乡,或者,唤醒我记忆深处那些模糊而又温暖的味道。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个故事集,里面有那些在炉灶边围坐的人们,有那些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有那些与食物紧密相连的生活片段。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文字编织出视觉的盛宴,让我仿佛能闻到那烟火气,尝到那久违的家的味道。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藏在名字里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地域?是江南的温婉,北方的豪迈,还是西南的辛辣?它会是关于一道菜的诞生,还是一桌宴席的传承?书中的食材会是什么样的?是寻常百姓家常的蔬菜,还是那些只有特定季节才能尝到的珍馐?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食物背后的人情味,那些辛苦的耕耘,那些温暖的分享,那些欢声笑语,甚至是那些淡淡的乡愁。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在忙碌生活中,一份心灵的慰藉,让我能够暂时放下都市的喧嚣,去感受那份最纯粹、最本真的味道。

评分

我拿到《故乡之食》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书名非常接地气,也很温暖。这年头,很多书都追求新奇特,追求视觉冲击,但这本书却选择了这样一种朴实无华的名字,反而让我觉得它很有分量,很有故事感。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尤其是一个人的“故乡”的味道,那更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我猜想,这本书里面一定藏着许多关于故乡的美食故事,或许有关于童年时期最难忘的一道菜,或许有关于某个节日的传统菜肴,又或许有关于某个地方特有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我特别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那种朴素却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气息,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热腾腾的饭菜的温馨场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挖掘这些“故乡之食”的?是走访了多少个村落,采访了多少位长辈,又品尝了多少种味道?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已经濒临失传的古老菜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味特色,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祖国,有如此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它或许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故乡”的定义,重新认识到,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常菜,却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质朴的色彩,以及上面绘制的一些元素,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儿时的记忆,那些在乡间田野里奔跑的日子,那些在外婆家厨房里飘散出的香气。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起人怀旧情怀的书籍情有独钟,《故乡之食》这个名字,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不会仅仅停留在介绍各种菜肴的做法,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家庭的温情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食”与“故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那些古老的食谱,还是通过那些鲜为人知的食材?书中会讲述那些关于食物的传说吗?那些关于节日庆典,关于农耕收获,关于婚丧嫁娶的宴席,它们在故乡的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情。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那些充满智慧的老一辈人的身影,他们是如何传承着祖辈的经验,又是如何创新着传统的味道?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珍惜拥有,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那些不平凡的美好。

评分

拿到《故乡之食》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我心头一动。总觉得“故乡”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而“食”字,则承载着生活最基本也最实在的幸福。我一直觉得,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那些最朴实、最家常的食物,它们往往与我们成长中最深刻的记忆紧密相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味道的故乡”的门,让我能够借由文字,去感受那些只属于故乡的味道。它会是那种,闻起来就让人流口水,尝起来就让人热泪盈眶的味道吗?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食谱,它更像是一个关于食物的旅程,一段关于文化的探索。作者或许会带领我们去到某个遥远的村落,去探寻一道被遗忘的传统菜肴,或许会讲述一个关于某个食材的故事,它又是如何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原来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品味、去珍惜的味道。它或许会让我重新思考,我心目中的“故乡之食”究竟是什么,它又承载着我怎样的情感和回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心灵的慰藉,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故乡的温暖和力量。

评分

图书很实用,价格很便宜。非常不错,京东快递很高效。

评分

因为是电视语言,比较平实干净。文学性是差点

评分

这本书很好,值得购买的。

评分

非常的不错哦!

评分

挺好

评分

因为是电视语言,比较平实干净。文学性是差点

评分

大师之作,印制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

图书很实用,价格很便宜。非常不错,京东快递很高效。

评分

非常的不錯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