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2

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献珠 著
图书标签:
  • 民初美食
  • 家常菜
  • 传家菜
  • 菜谱
  • 美食
  • 饮食文化
  • 中华美食
  • 家宴
  • 烹饪
  • 历史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047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26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初美食世家江太史第传家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美食名家传家菜的第二卷。作者为民初美食名家江太史嫡孙女江献珠女士。她一生醉心于有传统风味的健康美食和充满温情的家厨文化。本书专为追求生活品味、热爱家厨文化、关心家人健康的读者打造。这里总结如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文化味道浓,充满暖暖的家庭温情。在本书中,作者不是为了做菜而做菜,在介绍菜品的字里行间,同时讲述一些家常琐事,包括其祖父创制各大经典名菜的掌故,香港美食杂志社陈总编的《食经》中创新的菜品,以及逢年过节时与亲友一起分享美食的美好记忆,等等,虽显零碎,但富人情味,很温馨。
  菜品精选,粗料精做。作者整理了其祖辈流传至今的经典菜式,比如“温公斋”、“太爷鸡”等等,并用现代烹饪器具和技法来重新演绎;而且,本书中还包括自己游食四方时品尝到各种美食,既有大陆各大菜系名菜及港澳台名店的经典菜式,也有欧美美食,还有东南亚美食,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华荟萃。当然,本书中不仅仅是重复往日的经典,而是对一些菜品进行适当的创新变化,即使最普通常见食材,作者也会精心烹制,绝对挑战你的想象,勾起食欲不说,令人无比崇拜。
  于食材的选取中凸显品味。作者如是说:心意是烹饪最重要的食材。而操作中食材的选取,应当追求当季、有机、纯天然和无污染,而不是追求类似鲍参肚翅的高价位。此外,作者还传授不少选材中的小常识,比如哪里的生蚝、对虾等海鲜更正宗,如何辨识养殖货;以及处理常规食材的小秘方,比如鸡肉去骨、红烧肉去油腻,等等。当然,作者对调料也很挑剔,一再劝诫,尽量不用鸡精、味精,更不要用小苏打,等等。
  事必躬亲,推崇家厨文化。尽管作者会找菲佣代为买菜、切菜,但几十年来如一日坚持自己下厨,哪怕是八十高龄了,且深受背部疾病折磨,仍一如既往,坚持动手烹煮一日三餐;即使是制作菜谱中的每一道菜,也全都由自己示范拍摄。此外,她反对做些华而不实的新潮食品,比如分子美食等等。

内容简介

  民初美食家江太史第传人江献珠,遍尝中国各地美食,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越南、泰国等海外美食,新制食单及烹饪技法实录。本书包括34则饮食掌故,34道家庭美味,取材全球,融合南北,创制全新食单,旨在溯源传统饮食文化,探寻新的烹饪技法,追求入厨新境界。

作者简介

  江献珠,祖籍广州,粤菜名家江孔殷之孙女,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后留学美国,在费尔利。狄金森大学(FairleighDickinsonUniversity)获商业管理学硕士;曾担任中国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特邀理事,一生著有“珠玑小馆”系列菜谱等共计数十个品种。
  她的主要作品有:
  《汉馔》(1983年)
  《中国点心制作图解》(1994年)
  《珠玑小馆家常菜谱》(六卷,2004—2006年)
  《情迷野菌香》(2007年)
  《培养菌佳肴》(2008年)
  《珠玑小馆烹饪技法实录》(2009—2010年)
  《珠玑小馆品鲜寻味志》(2010年)
  《传家菜——岭南太史第传世食单新制新创》(六卷,2009—2013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畜禽肉类
“豕”和“豚” 【榄角虾干蒸荷兰五花肉】 4
舍近求远 【红焖鸡蛋肉】 8
家馔的传承 【干炒排骨】 12
“斜门”的故事 【越南牛肉粒】 16
地下苹果 【薯茸免治牛肉】 20
饮食掌故的演绎 【摹拟太爷鸡】 24
龙凤配 【龙穿凤翼】 28
节日感怀 【芋仔焖鸭】 32
醉中自话 【醉鸽】 36
“蛋角”上下八十年 【家庭煎鱼角】 40
水产
走向有机 【豉汁咸柠檬豆腐泡蒸鲩鱼】 44
鳙鱼大头 【拆烩大鱼头】 48
给你一块鱼 【软炸斑块】 52
虾脑 【大虾两吃】 56
白鳝 【蒜子火腩焖白鳝】 60
“太史田鸡”以外 【油泡田鸡腿】 64
执手尾 【虾子焖大乌参】 68
团年饭 【小网鲍焖冬菇雪耳】 72
个人记忆 【炒金银吊片】 76
蔬菜
“住家饭”?“吃餐馆”? 【生炒豆苗胚】 80
大小茴香 【牛柳炒茴香球茎】 84
吃得苦中苦 【凉拌双色苦瓜】 88
夏日炎炎 【酿节瓜】 92
自家醃菜 【醃菜炒三丝】 96
趣话银杏 【银果三丁】 100
不外如是 【宣威火腿拌烤老人头菌】 104
家常斋菜 【温公斋】 108
心口合一 【佛法蒲团】 112
解构 【珧柱扒千层】 116
汤羹+小吃
哪一个西湖? 【西湖牛肉羹】 120
玻璃粉 【素炒韩国玻璃粉】 124
街头零食的诱惑 【酥炸云吞】 128
QQ 【番薯枣】 132
马豆的疑惑 【椰汁马豆糕】 136

精彩书摘

  模拟太爷鸡
  在特级校对的《食经》内,有一则“太爷鸡的故事”。据特级校对说,“太爷鸡”是先用卤水煮熟,再用甘蔗渣滓和茶叶加糖来熏的,好处在于鸡肉甘、香、鲜、嫩而外,鸡骨也有浓浓的香味。这盘卤水的做法,至今仍是一个谜,所以特级校对只能以故事处之,这一说法流传了五十多年了,如今在香港已成掌故了。
  面对一段掌故,想以现代的手法将之演绎,便要翻查与“太爷鸡”有关的食谱。手上最早的“太爷鸡”食谱登于20世纪50年代的《入厨三十年》,再晚一点的是《无比中菜食谱》,一直要到80年代时,广州出版的食谱才陆续有介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六国饭店”已不存在,对外开放前,“太爷”一词有封建之嫌,“太爷鸡”改称“茶香鸡”,成为“大三元酒家”的名菜,列入广州八大鸡馔之一。
  但十分奇怪,广州食谱的做法都是先在锅内用油去炒香青茶叶和糖,放下经卤水煮至九成熟的鸡,熏5分钟。如此食谱,竟能做出当时脍炙人口的“太爷鸡”,其中有没有不为人道的秘密?厨师会不会留了一手,怕别人偷师!
  1947年在广州,我是吃过“六国饭店”的“太爷鸡”的。我那时一面在中山大学读书,一面在太平南路一家进出口公司兼职做打字员,而公司对面正是“六国饭店”。午后“太爷鸡”出炉了,满挂在卤味架上,那时还有什么“桶子油鸡”的,我依稀记得“太爷鸡”带烟熏味,仅此而已,至于好在哪里,真说不出来。
  早一阵唯灵老弟一再提到“太爷鸡”,引起我无中生有的念头,揣摸着试做几次。但悬而不决的死结是:为什么茶叶要用油去炒?为什么不像今日外省厨子都用淀粉与茶叶炒香后加糖去熏?“油”是不是关键?不用油炒茶叶算不算是“正宗”做法?老太婆不才,只好靠试。
  第一次试验:特级校对提到周恩长的卤水盘,理所当然地我认为一定像今天烧味店的千年卤水盘。我自己的冰格内长日储备一大盒时常使用的卤水,我用来把鸡先卤了。我参照广州的“茶香鸡”食谱,用油先炒香青茶叶,加糖再炒,放架入锅,熏5分钟,成品是鸡皮颜色较深,卖相欠佳,味道还可以,不十分突出。第二次试验:我用生抽重新做一锅浅色卤水,鸡皮的颜色是浅了,但炒完茶叶加糖便熏,熏料变成黑炭粘在锅里,导致洗锅成了大问题,所以再做第三次;先在小锅内用油炒香茶叶,用铝箔把锅底和锅盖都包稳,加入茶叶,下些桂花,上面撒些黄糖,大火烧至糖熔起烟时放下铁架,架上放卤水鸡,盖好熏5分钟已闻到香味满屋,揭开锅盖,移鸡出锅,薄涂些麻油,候冷斩件上碟。重要的是,这次做的鸡,味道浓淡适中,烟熏味不似前两次做的强烈,适合广东人口味。
  这么苦苦地去尝试,算不算是“太爷鸡”?太爷早已作古,谁能说对错,算了吧!
  ……

前言/序言

  在饮食杂志上每星期供稿一篇,转眼近六年,常见而合乎健康的食材差不多都已用过,又不愿采用鲍参肚翅等珍贵作料,大有捉襟见肘之虞。
  虽然决心要维持家族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不甘舍本逐末去做些四不像的菜式,我仍不免因食材的全球化,沾染了一些洋味儿。我就算顽固,也不能不随波逐流,兼用一些外来的食材,加入一些现代烹调方法去演绎传统的传家菜。
  在既定的条件下,一般的菜馔已做得差不多了,我转移到平生在家中吃到精粗俱备的食物。这些菜馔包括我儿时在祖父家中吃到的美食、在外国自学的家庭饭菜、教授烹饪知识时的课题、义务为美国抗癌会上门到会的古老宴席大菜和我留港时一日三餐的膳食,只要出自我家厨房,都可算是家馔了。
  现今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彩色图片已成食谱必备,因此操作步骤与食谱同样重要,在杂志上省略的图片,在本书内都有机会补回,便于读者边看菜谱边操作。附带的短文,多和家庭生活有关,显示家馔的特色。
  希望读者喜欢这套小书,多加使用,也请饮食方家,不吝赐正。
  江献珠
  2009年11月记于香港

《百年繁华:民国风情画卷》 一、 引言:时代脉动与市井烟火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独特魅力的历史时期——中华民国的开端。这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描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文化变迁以及社会风貌。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日常琐事、街巷喧嚣和个人命运所交织出的“小世界”,力求呈现一个有温度、有细节的民国风貌。 二、 城市变迁与生活剧场 民国时期的城市,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本书将详细探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核心城市在这一时期的面貌重塑。 1. 摩登都市的诞生: 聚焦于上海的“十里洋场”。我们考察西式建筑如何拔地而起,有轨电车如何穿梭于石库门里弄之间。从服装的革新——长袍马褂与西装旗袍的并存,到娱乐方式的更迭——旧戏园子的没落与新式电影院、舞厅的兴起。书中将深入分析这些“摩登”元素如何被本土文化吸收、消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海派文化”。 2.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探讨大学和沙龙在那个时代扮演的角色。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如何涤荡了旧思想的尘埃?北京的文化圈层,从北大到各种新兴的文艺团体,那些文人墨客是如何在思想的竞技场上挥洒汗水、寻找“民族的未来”的。我们将梳理那个时期涌现出的重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3. 传统街巷的坚守: 并非所有人都拥抱“摩登”。在城市的外围,在尚未被工业化完全侵蚀的旧城区,传统的手工业、手艺行当依然维持着它们古老的生命力。本书会详细描绘京城胡同里的四合院生活、南方水乡的船家作息,以及各地集市的叫卖声和交易习俗,展现底层民众在时代转型中的韧性与坚守。 三、 社会风貌的侧写:阶层与群像 民国社会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多元体,阶层之间的差异被时代放大了。 1. 新兴资产阶级与“洋务”精英: 这批人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他们接受了新式教育,往往在银行、洋行、新式工厂中担任要职。他们的家庭生活,无论是饮食习惯、家居布置,还是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带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特征。书中将通过对几位虚构的洋行职员家庭的“一日生活”描述,来展现他们光鲜外表下的复杂心态——既渴望进步,又难舍根基。 2. 军阀时代的权力更迭: 权力往往决定了生活的方式。我们将描绘不同军阀统治区域下,普通百姓所面临的徭役、税赋和安全感缺失。不同派系的文化偏好也会影响到当地的艺术和教育政策,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 3. 变革中的女性形象: 这是一个女性地位开始松动的时代。从早期的女学生、女教师,到后来的歌女、女职员,乃至投身政治运动的进步女性。本书将梳理她们在家庭、社会中角色的转变,以及她们在服饰、婚姻自由、受教育权等方面的争取与抗争。例如,解析“新式婚姻”的萌芽,以及传统大家族内部“主母”权力形态的微妙变化。 四、 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文化是时代的镜子。民国时期,西方的思潮、物质产品,与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 1. 媒体与传播的力量: 报纸、杂志、小册子成为影响大众思想的重要媒介。我们将分析进步思想如何通过这些廉价且易于传播的载体迅速扩散。同时,文学杂志(如《新青年》)的创办者如何努力塑造“新读者”的口味和审美。 2. 艺术的试验田: 摄影术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人们记录生活的方式?国画界如何在“守旧”与“革新”之间寻找出路?音乐方面,民乐大师如何吸收西方和声学,创造出新的民乐风格,以及西方古典乐和爵士乐如何在上海的上流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本书将通过对这些艺术现象的探讨,反映时代的审美取向。 3. 礼仪的重塑: 旧的礼节在被摒弃,新的社交规范在建立。餐桌上的位次、拜访的礼仪、名片的使用,都标志着社会关系的去中心化与平等化倾向。我们会对比传统家族中的“长幼尊卑”秩序与新式家庭中更为平等的互动模式。 五、 时代的尾声:历史的悬念 本书的叙事将缓慢地导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社会氛围日渐紧张。那些曾经在都市中享受“摩登”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开始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书的结尾不会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留下一个开放的视角:在看似喧嚣与繁华之下,隐藏着对未来深深的不确定感。这些民国往事,如同老照片上的斑驳光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由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构成。 总结: 《百年繁华:民国风情画卷》试图从社会生活、文化互动、阶层变迁等多个维度,立体地还原一个复杂、迷人且充满张力的民国侧影,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最熟悉的陌生”的年代气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2》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老电影里那些大户人家的厨房场景。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个有底蕴的美食世家,他们的厨房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和浓郁的香气。而“家馔”,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意味。它不同于餐厅里的精致菜肴,更多的是一种家庭日常的烹饪,蕴含着母亲或长辈的关爱和细心。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展现哪些具体的菜肴?是那些如今已经很少见的传统菜式,还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我猜想,每一道菜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关于食材的来源,关于烹饪的细节,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家庭轶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感受那种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就有一种穿越回民国初年的感觉。封面设计很复古,字体和图案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厨房里看到的那种泛黄的菜谱。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生活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更是情有独钟。那个时代,生活虽然不像现在这样物质丰富,但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却别有一番风味,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烹饪的精致,以及味道的醇厚。听说这系列的书籍,是以一个美食世家的视角,记录下那个时代传承下来的家常菜肴,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看看,想知道那些隐藏在岁月中的味道,究竟是怎样的风味,又承载了多少故事。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个年代大家族里,围炉而坐,分享美食的温馨画面,或是主厨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道食材的认真态度。对于我这样一个美食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更是承载着情感和记忆的载体。尤其是家常菜,它代表着家的味道,是童年的回忆,是亲情的纽带。当我得知《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2》出版的消息时,内心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期待。我很好奇,那个年代的美食世家,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寻常的食材烹饪出不凡的味道?那些菜谱,又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食材的起源,关于烹饪技巧的独到之处,甚至是一些关于菜品背后的故事?我期待着能够从书中感受到那种朴实而又深厚的家常味道,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色古香的厨房,闻到那诱人的香气,品尝到那温暖的味道,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烹饪技巧,为自己的家庭餐桌增添几分怀旧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2》,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和生活气息。我个人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老菜谱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来自特定时代、特定家庭的美食传承。我想象着,民国初年,在那个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一定与现在大不相同。而一个“美食世家”,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将自己的烹饪技艺和家族菜肴传承下去的呢?书中是否会穿插讲述一些关于家族成员的故事,关于他们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经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关于那个年代饮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仅是菜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符号的展现。

评分

这本书名,光听着就让人心生向往。“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几个词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画卷。我一直觉得,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密码,一代代流传下来,不仅仅是菜谱,更是家族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我很想知道,这个“美食世家”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们的菜品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是选料的讲究?是火候的精妙?还是调味的秘诀?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他们如何围绕着一桌丰盛的家常菜,诉说着家长里短,分享着喜怒哀乐。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时光的书。我希望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质朴而又真挚的情感,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个时代的家族成员们一同品味着那些承载着岁月温度的美食。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品质放心,送货快!

评分

1

评分

这书的角都烂了,怎么整

评分

闲来无事读读菜谱 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哦包装精美 内容精彩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品质放心,送货快!

评分

江老师的书写的不错,家常菜,食材也蛮容易准备的。怎么说呢,步骤里还是有些交代的不够清楚

评分

比想象中的还要好

评分

挺好的,提高业务用,赶紧看起来,出新菜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