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插花

茶道插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茶阅世界﹒素茗堂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插花
  • 日本文化
  • 生活美学
  • 艺术
  • 传统文化
  • 花艺
  • 静心
  • 禅意
  • 仪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3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6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茶花不仅可以提高茶席的高雅风格和品位,同时也是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真诚和待遇,所以具备仪式感的茶席上不可缺少的就是茶花。没有茶花的茶席就好像是一个没长树木的秃山,山虽是山,但却是没有灵魂的山体。

全书的内容含括茶花的特点和美学特征、茶道插花的基本原则、花材和花器的选择等,并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划分,收录了100多个茶席插花的作品,每个作品里面含括花材、花器以及设计特点等文字,方便读者在进行茶室装点、品尝茶水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器具,并由此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


作者简介

茶阅世界是深圳市重点茶文化产业项目,是中国茶产业孵化平台,包含茶叶品牌、茶器美学、主题茶会、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广场、茶道培训、茶品美食、私人定制、020商城、创意茶空间十大板块。茶阅世界一直致力于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茶文化体验馆,构筑不同的主题茶空间,弘扬健康茶文化,给都市人群提供一个追求静谧的生活与休闲空间。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1 茶花的特点和美学特征

Part2 茶道插花的基本原则

Part3 花材和花器的选择

Part4 春季插花
Part5 夏季插花

Part6 秋季插花

Part7 冬季插花


前言/序言

笔者40多年来一直与茶和花为友,边喝茶边修花,边插花边喝茶。可能大家认为插花于我而言应是信手拈来之事,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喝茶也好、熬茶也好,要根据当时的氛围插制不同的茶花,仍然是那么不易。

“专家都说难,那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生们该怎么做才好啊?”每当我说起“茶难、花也难”的时候,就会听到学生们的牢骚。可是,容易的就是容易,难的就是难,我还没有学会把困难的东西说成是简单的,因为“茶不是酒,是茶道,花不只讲究功能,它还是一门创造艺术”。

1.茶的精神和茶花

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茶的精神或者茶花的真谛,因为只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事情,就很难说它是“道”。简单来说,茶只是盛在茶具中的一杯水而已,但是其又是“精诚”心态下的产物。茶人以极其真诚的心,把茶叶精心泡制出来端给客人的时候,其“精诚”之心才算是体现出茶道的真谛。

那么,煮茶之人的“精诚”如何表现与传达呢?它是通过茶座上的整体氛围,色、香、味俱佳的茶水,还有主人的气质和对话的内容来传达的。有关熬茶人的气质和对话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至于茶的色、香、味,虽然茶人们都有各自的经验,但要适当做到茶和茶具的完美结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减掉之后,剩下的就是喝茶时的整体气氛了,这个最能如实反应主人的真诚。创造一个细致、美好、适合聚会性质的喝茶气氛才是最富艺术情趣的,同时也是最核心的茶文化真谛。

如此重要的茶席准备上不可缺少的就是茶花,虽然茶具的作用也不小,但是在特定场所中可以很大程度左右茶席氛围的核心存在就是茶花。把什么样的花插在什么样的花瓶、插的长度、如何插制等,带出来的气氛千差万别。即使喝同样一杯绿茶,插什么样的花带出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在同样一个夏天,根据插的花不一样,要配上相适应的茶;反过来,根据喝什么茶,要插上相适应的花也是理所当然的。季节、场所、茶的种类、人数、茶席的目的、茶具的种类,喝茶时间等诸多要素与茶花相结合变化无穷,有时确实能改变饮茶的氛围和心情。没有茶花的地方就像是空的茶杯一样给人空洞的感觉,缺少茶花的茶席上要表述“精诚”的境界是很难的。

2.茶花是寻找黑天鹅的、创造的过程

世上最甘甜、最香气四溢的茶不是单靠技术或者技能做成的,优秀的茶花也不是靠茶人的技术与技能,而是靠艺术性的创造才可以诞生。如果说摆弄茶具的熬茶人的心志是向往茶道的话,那么对待茶花之人的心志则是向往艺术的。茶席上的花是从自然中得来,但不能单纯插制自然本身的花卉,要形成气氛,进行艺术搭配,且不能过度搭配。简而言之,就是要显出节制的美,既不能小,也不能大;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华丽;既不能不显眼,也不能太显眼,朴素却不能失去品位。这种节制美,就如同虽脏却美丽的破衣服,或是垃圾桶里的清秀野花。“茶花就像寻找黑天鹅的过程一样”,是求道者的旅程,用言语很难表达,用文字更难形容,试想,这个过程又怎么会容易呢!

3.先从欣赏茶花做起

即使茶席插花学起来不太容易,但是站在学习茶、爱茶的立场上,不能冷眼看待的就是茶花。不谈茶花就不能论茶席,凄凉的茶席上不可能有像样的茶,这样的茶席上能容纳茶的精神和茶道的空间是相当狭窄的,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之一。就如同为了当一个好的画家,首先要懂得欣赏作品一样,当读者们翻看此书时,能培养季节、茶和花的协调感,并逐渐领悟出“茶道”的精神,那将是我们莫大的欣慰。

茶阅世界·素茗堂

朴天铉 金泰延



《古韵新枝:宋代文人园林中的花卉艺术与意境营造》 一、导论:花之精神,园林之境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文人阶层对花卉艺术的独特理解与实践,尤其关注花卉在私家园林、书斋乃至日常器物中的精神价值与审美表达。宋代,一个美学高度成熟的时代,士大夫不仅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对“雅”的追求,渗透到衣食住行乃至一草一木之中。本书将聚焦于宋人如何将自然界中的花卉,通过精妙的布置、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的艺术符号,最终融入其构建的“天人合一”的园林意境之中。 我们将抛开传统插花艺术中侧重于技法和形式的叙述,转而深入探究宋人“以花写心”、“借物言志”的哲学思想,及其如何构建出一种内敛、含蓄而又充满生机的园林美学体系。 二、宋代花卉的“文人化”:从自然物到审美对象 宋代文人对花卉的品鉴标准,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赏花。他们强调的不是花朵的艳丽程度,而是其内在的“品格”与“气韵”。 2.1 对象的选择与象征意义的构建: 本书将详细分析宋人偏爱的花卉种类,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经典地位及其在文人精神谱系中的位置。同时,也将探讨对牡丹、芍药等“富贵花”的重新诠释。在士大夫眼中,即便是富贵之花,也需具备清雅之姿,才能入得书斋案头。例如,对“瘦梅”的推崇,体现了对坚韧不拔的文人风骨的赞颂。我们将参考《图画良方》、《花品图》等早期图像资料,剖析特定花卉在不同场景下的寓意流变。 2.2 闲适生活与花器的选择: 花卉的展示载体——花器,是构建意境的另一重要元素。宋瓷的釉色、造型,如哥窑的冰裂纹、汝窑的天青色,本身就蕴含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本书将专门开辟一章,探讨文人如何根据花卉的“性情”来择配花器。例如,嶙峋古拙的曲水盆、素雅的官窑洗,与清雅的枝条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种“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朴素之美。对比唐代的华丽与繁复,宋人的选择更趋向于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园林中的花卉布置:空间、时间与意境的交织 宋代园林,特别是士大夫私家园林,不再是简单的观赏场所,而是文人自我修养、接待清客、体悟哲思的“方寸天地”。花卉在园林布局中扮演着构建空间层次和引导时间流逝的关键角色。 3.1 移步换景中的花卉点缀: 我们将分析园林设计中的“花窗”、“花径”和“花台”的布局原理。宋人讲究“移步换景”,花卉的设置并非一览无余,而是需要通过曲折的路径、遮挡的漏窗,在不经意间被发现。这种“藏”与“露”的艺术,体现了对含蓄之美的追求。例如,在水榭旁种植拂水的菖蒲和依墙的藤萝,营造出水汽氤氲、幽深静谧的氛围。 3.2 季节的更迭与时间感的捕捉: 宋人对时间的感知极为敏感,园林中的花卉就是时间的刻度。本书将详细考察宋人如何通过不同时令的花卉更迭,来体现生命的流转和哲理的深思。春日的海棠、夏末的荷花、秋季的菊花、冬日探梅,每一个节点都有其对应的诗词、书画和文人雅集。这种对时间性的捕捉,使园林成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3.3 枯山水与花卉的对话: 不同于南方园林的繁茂,北方文人园林中,石头、水池与花卉的组合呈现出别样的张力。本书将探讨在有限的自然元素中,文人如何通过几株傲雪的寒梅或一丛清秀的兰草,来平衡石头的坚硬与水的灵动,实现“以少胜多”的极简主义美学。 四、花卉的文化符号:诗词、绘画与生活仪式 花卉艺术的最终体现,是通过文人的创作活动和日常仪式完成的。 4.1 诗词中的花卉意象: 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大量宋代诗词,研究花卉意象是如何被提炼和符号化的。花不仅是客观的景物,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暗香浮动月黄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是花卉符号与情感深度结合的典范。本书试图还原这些诗句背后的空间情境。 4.2 绘画中的花卉:风骨与写实并存: 宋代的写实主义花鸟画达到了顶峰。本书将考察以赵佶、李嵩为代表的宫廷画院与民间文人画家在表现花卉时的差异与共通。他们对花瓣的脉络、叶片的姿态的精准描摹,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对花卉生命力的尊重和体悟。这些画作,往往就是文人室内陈设的一部分,与真实的花卉相互映照。 4.3 雅集的仪轨:酒、茶与花的关联: 宋代文人的雅集是集审美、社交与哲学探讨于一体的活动。花卉在其中扮演着定调气氛的角色。无论是斗茶时的茶室布置,还是宴饮时的席间点缀,都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些仪轨如何将日常行为艺术化,使生活本身成为一种审美修行。 五、结语:宋代花卉美学的当代回响 宋代文人对花卉的理解,是对自然之力的谦卑、对生命之美的珍视。他们将园林视为心灵的栖息地,花卉则是连接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媒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重构,让读者得以窥见宋代文人那种深沉、内敛、充满生活智慧的美学境界,为当代人如何在喧嚣中重拾对“慢”与“真”的追求提供历史的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茶道插花》这本厚重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茶席布置、花道技巧的画面,我期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花艺的精巧与茶道的仪式感完美结合,让每一次品茗都成为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我甚至预设了书里会包含一些关于不同茶类(如绿茶、红茶、普茶)在茶席插花上的搭配指南,以及如何根据茶室的风格(如日式、中式)来设计花艺方案。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却是一场关于“存在”的哲学对话。它没有教我如何“拥有”一盆花,而是引导我如何“成为”一束花,如何理解花木“安住”于当下的姿态。作者在书中对“道”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一种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流动不息的生命法则。插花,在这种语境下,不再是一种人为的塑造,而是一种对自然生命形态的顺应与尊重。书中对于“无常”的探讨,让我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有了更深的体悟。一朵花的盛开与凋零,不过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瞬间,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洪流中的一员?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观看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开始以一种更为谦卑的姿态,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去体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喜悦。

评分

拿到《茶道插花》这本书,我的期待值是相当高的,毕竟“茶道”与“插花”这两个词的结合,本身就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将两者巧妙融合的精髓。我设想过,书中可能会有关于茶道不同流派(如抹茶道、煎茶道)与插花风格的对应分析,或者介绍一些历史上有名的茶道插花大师及其作品。然而,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直接从茶道和插花技法入手,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时间”与“空间”。作者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花在不同时间下的形态变化,以及同一株花在不同空间中所能展现出的不同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流转”的细腻观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日里对花的认知。我开始思考,一朵花的凋零,是否也蕴含着另一种生长的开始?一个空寂的茶室,又如何能通过一束简单的花,瞬间焕发生机?书中关于“应季之花”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何古人如此重视季节感,因为那是一种与自然同步的呼吸,是一种顺应天道的智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如何插花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引导你重新认识自然,认识生命的书,它以插花为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深邃的哲学思考之中。

评分

我原本以为,《茶道插花》这本书会像一本工具书一样,教我如何挑选花材、如何修剪枝叶、如何运用各种插花技法来配合茶道。我甚至期待里面能有一些不同风格的花器介绍,以及如何根据茶席的颜色和材质来选择最合适的插花作品。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所探讨的,远比我最初的设想更为精妙和深刻。它没有提供具体的“食谱”,而是教会我“烹饪的哲学”。作者反复强调“减法”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少即是多”有了全新的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繁复和堆砌,似乎只有越多越好,才能彰显价值。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美,往往藏匿于极致的简洁之中。一两枝应季的草木,一个古朴的陶罐,就足以营造出令人心神宁静的意境。书中对于“静”的描绘,让我沉醉。它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静,一种能够让观者内心平静下来的静。这种“静”的哲学,不仅适用于插花,更适用于我们纷繁复杂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对美的感知也更加敏锐,开始懂得在生活中去寻找那种“静”的留白。

评分

拿到这本《茶道插花》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将花艺技巧融入茶道仪式,抑或是介绍特定茶道流派与插花艺术的结合的书。然而,翻阅过后,我发现它所呈现的,却是一场关于“意境”的探索,一场关于“无我”的修行。作者并非直接教授你如何握剪、如何配色,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之物生长的脉络,去体悟季节的更迭,去倾听花草无声的语言。书中关于“留白”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构图上的留白,更是心灵上的留白。在繁杂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被信息洪流裹挟,心灵被填塞得满满当当,再无空间容纳静谧与思考。作者借由插花的“留白”之法,启发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同样地“留白”,留出空间给当下,给呼吸,给与自然的连接。读完后,我不再将插花视为一种技艺的展示,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沟通的方式。即使我尚未真正拿起剪刀去实践,但我的心,已经悄然发生着改变,开始以一种更柔软、更包容的姿态去审视周围的一切。

评分

刚开始接触《茶道插花》,我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南,里面会有详细的步骤图解,教你如何一步步完成一盆精美的茶道插花作品。我甚至设想过,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不同季节、不同场合适用的花材选择建议,以及如何根据茶席的氛围来搭配花器的内容。然而,这本书所传递给我的,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对于“器”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常常关注“花”,却忽略了“器”在整个插花作品中的灵魂地位。作者认为,器不仅仅是盛花的容器,更是花材生命延伸的载体,是茶道意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件合适的器,能够与花材相互成就,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韵味。读到关于“枯山水”与插花的联系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这种将静态的园林美学融入流动的插花艺术的思考,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美”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散文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它教会我的,是去“感受”,去“体悟”,而非简单的“模仿”。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评分

一般,不理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