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行为科学教育》从临床实用和科普教育的角度出发,根据作者行为消化病学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并综合国内外行为消化病学、营养学和饮食行为教育方面的新文献编写而成,注重临床应用与科普教育的紧密结合,系统反映了近十年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及应用。
贾林,1992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中山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学习。现为广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二级岗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南沙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行为消化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兼消化专业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早期胃癌筛查研究协作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关村(泛亚)消化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中华胰腺病杂志》《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和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等杂志编委;《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3》《中国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和《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制订专家组成员。
第一篇 饮食行为管理
填满日子,别填满肚子
“地中海饮食”漂洋过海来爱你
减少咸鱼的摄入
老放屁?您不适合吃苹果!
“吃饱九分毒”
《牛奶歌》外更为重要的常识
一气之下的“梅核气”
“是药三分毒”
新型抗抑郁药的出现
“BRAT饮食”
益智饮食
早吃饱晚吃少,血糖控制好
西式饮食VS非洲饮食
Keep fit从娃娃抓起
“非成勿饮”
小酌“怡”肝
膳食纤维很“善”
水果的“四大金刚”护肠道
“慢吞吞”的生活方式
过半地球人中招幽门螺旋杆菌?
“吃”出来的急性胰腺炎
吃素,远离结直肠癌
“膳”有善报
功能性消化不良
晚餐不“晚”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饮酒知识话你知
过量饮酒伤人伤己
女性、儿童饮酒风险高
青春期酗酒伤脑
“酒海无边,回头是岸”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中海饮食”
“管住嘴”和“迈开腿”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多大运动量为佳
运动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肝毒性中药有哪些?
喝水的学问
儿童水摄入不足
禁食后何时恢复进食
“不问吃得好不好,只问拉得畅不畅”
胃食管反流病的“三忌三戒”
胃肠病患者适度饮茶
肝性脑病的3个饮食要点
“地中海饮食”促大脑健康
饮食行为“三岁看老”
注意观察孩子服药反应
“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饮食障碍“跨栏跑”
饮食、肠道微生态和疾病的“三生三世”
多动症易患饮食障碍
功能性胃肠病的饮食要点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红薯、木瓜“两大宝”
糖尿病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怎么吃?
饮食与胃食管反流病
慢性腹泻食疗特点
每天增加摄入100克蔬菜
胆汁淤积引起的皮肤瘙痒症可用紫外线B光疗
从粪菌移植到新一代微生物疗法
消化道出血的输血策略:少反而更好
适量运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如何“解气”
第二篇 饮食行为教育
甘菊——大地的苹果
科学减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光盘行动”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9个饮食要点
素食主义风潮
“无辣不欢”
控制饮食逆转糖尿病
“午餐族”“快餐族”:谨防疾病找上门
油炸食品“炸力大”
多吃蔬菜,大脑更健康
“三餐不合理,健康远离你”
全谷物饮食
坚果会延长寿命
喜“新”厌“旧”,均衡饮食
多从蔬菜水果中摄取糖
健康与美味,二者可得兼
鱼油会不会干扰肿瘤的治疗?
土豆牛奶,怎么吃才健康?
教你如何赢得体育比赛
苏打水最好喝无糖的
所有添加糖都不好吗?
喝茶有这么多好处!
奶油饼干、薯片=反式月旨肪=记忆力差
鱼油让你远离老年痴呆
心脏病高危人群少食高蛋白食物
发酵乳制品选含益生菌的
没有安全的反式脂肪
常吃黄瓜的12个理由
吃多少鸡蛋为好?
这么多年的钙可能白补了
胃癌“四步走”
第三篇 饮食安全管理
警惕食源性疾病
冰箱不是“保险箱”
吃素的误区
李斯特菌“不期而遇”
三大顶级肿瘤院士10条不得癌的建议
吃“对”脂肪
大便潜血阴性就可以放心了?事实却并非如此!
扒一扒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疾病
《饮食行为科学教育》:
推销员蔡先生平时很忙,多应酬,睡眠不足。近年来感觉上腹胀闷,稍吃一点就觉得很饱,上腹有气也嗝不出来,整天都无饥饿感,外出应酬也疲于应付,令他非常难受,担心罹患胃癌,但多次胃镜检查结果为慢性胃炎。经过服用多潘立酮和复方消化酶等药物治疗后,上腹胀闷明显缓解,应酬时也胃口大开,可以像以前那样无所顾忌地大吃大喝。但停用多潘立酮和复方消化酶后,症状很快卷土重来。一年来,“腹胀一药物有效一停药复发”反复循环,弄得他很心烦和无奈。这种情况多见于应酬较多的男性白领和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l临床医生和患者也都存在“重药物治疗,轻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的误区。高脂饮食以及摄入总量过多是上述症状发生、加重和停药复发的主要原因。
“六成饱”饮食既是多潘立酮等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解决停药症状复发的关键。贯彻“六成饱”策略,不仅要控制高脂饮食的摄人,也要减少包括饭、菜和汤在内的每顿摄人总量。要随身携带一些饼干或面包,以解决饥饿恐惧感,久而久之,患者的每餐进食量就会显著降低。除胃病防治外,近年研究发现“六成饱”策略有助于延年益寿。俗语有云,“三分饥寒保平安”。很早人们从经验中得出吃七八成饱有利于健康长寿,古代就有不少医家、养生家提倡少食。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指出:“六腑者”,“实而不能满”。在生活中,我们总认为要吃得好、吃得饱才是幸福,可实际上很多疾病是吃饱撑出来的!
英国伦敦大学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人们只要每天吃“六成饱”,寿命就能延长20年。该中心的研究人员用老鼠做了一组实验,实验分三组进行:对第一组的老鼠正常食量投放食物;对第二组的老鼠前几个月正常投食,之后逐渐减少每餐的食物,直至每餐减少40%;对第三组的老鼠每餐只供给正常食量的60%。研究结果显示,第三组的老鼠平均寿命最长,即每顿吃“六成饱”的老鼠寿命最长,超出平均寿命五六个月左右,即延寿30%。节食,是到目前为止确定能够延长动物寿命的方法。
长期饱食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因为长期过量进食会使身体内的血液,包括大脑的血液大量调集到胃肠道,使大脑供血供氧相对不足。长期饱食会引起大脑内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增加,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更有研究表明,约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是饱食的“美食家”。长期饱食导致消化不良,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两三天就应该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就开始下顿,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不易得到修复。饱食迫使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坏胃黏膜,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近期有研究表明,长期饱食可导致骨质疏松,因为饱食使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含量增加,甲状旁腺激素能够动员骨钙人血,使钙难以沉着于骨骼之中,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提高。长期饱食者容易罹患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胰腺炎、胆囊炎、关节炎、癌症等疾病。
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60%是由自己的生活行为、生活方式造成的,其中“吃”是首当其冲。长期的“酒足饭饱”不仅加重胃肠负担,而且使新陈代谢紊乱,导致人体中大量的代谢废物堆积在体内,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想健康,少吃点;少吃点,更健康。从现在做起,让身体慢慢适应“六成饱”的状态。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饥饿感,这时可喝一些温开水,饥饿感就会很快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身体就能适应“六成饱”,并且能够享受“六成饱”带来的延年益寿。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饮食行为考古”,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地挖掘我们日常饮食习惯的深层根源。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吃得更健康”的答案,而是着重于“为什么我们会那样吃”的探索。我一直以为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完全自主的选择,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我们每天的“吃”这个行为,背后牵涉着太多我们尚未意识到的因素。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习惯回路”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的,一旦某个饮食行为与特定的情境或情绪联系起来,就会变得难以改变。它还探讨了“饥饿感”的欺骗性,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饿了,实际上可能只是渴了,或者是一种心理上的“空虚感”在作祟。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到了“营养误导”的现象,媒体、广告甚至是朋友的建议,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食物选择,而且这些信息并不总是准确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很多饮食行为,觉得原来自己被这么多“看不见的绳索”牵引着,但同时也给了我一种“觉醒”的力量,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挣脱这些束缚,掌握自己饮食的主动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传统的健康饮食指导手册,结果它却是一部关于“饮食行为背后的科学”的深度剖析。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人类饮食行为的形成机制,包括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以及生理等多个层面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社会规范”对饮食习惯塑造的论述深深吸引,比如,为什么在某些场合,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更“体面”的食物,或者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吃,我们也跟着一起吃。这本书还巧妙地联系了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对某些高能量的食物产生原始的偏好,这在古代是生存的优势,但在现代社会却可能成为健康的大敌。让我特别受到启发的是关于“食物启蒙”的概念,即我们如何通过学习和反思,摆脱一些根深蒂固的、不健康的饮食观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引导式的探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思路。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饮食认知世界。
评分刚翻完这本书,怎么说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吃东西就是凭着喜好,想吃啥就吃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科学、深入的方式,把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背后隐藏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理学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书里讲到为什么我们会在压力大的时候特别想吃高糖高油的食物,原来这跟我们大脑释放的多巴胺有关,那种即时满足感简直就是一种“安慰剂”效应。还有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食物有“执念”,比如小时候的记忆、家庭传统,甚至是我们从媒体上接收到的信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选择。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数据,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环境暗示”的部分,原来我们身边摆放的食物、餐具的大小、甚至餐厅的灯光颜色,都会影响我们的食量和选择,想想看,这太神奇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以为自由的饮食行为,其实背后有着无数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饮食模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饮食侦探”,开始在生活中寻找这些“幕后推手”,试图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理性地去规划我的每一餐。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完全不是我之前预想的那种关于“健康饮食食谱”或者“减肥秘籍”的书。它更像是一堂关于“认识你自己”的心理课,只不过载体是我们的饮食习惯。作者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影响我们饮食决策的各种心理因素,比如习惯的形成、情绪的驱动、社会交往对饮食的影响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认知失调”的部分,当我们知道某种食物不健康,但还是忍不住去吃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偶尔吃一下没关系”、“我明天就会开始运动”等等。这本书把这些心理上的“小把戏”都揭示出来,让人哭笑不得,又觉得无比真实。它还提到了“奖励系统”在我们饮食中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会对那些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趋之若鹜,原来是因为它们能够迅速激活我们大脑的奖励中枢,给我们带来即时的快感。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知不该吃,却依然难以自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批判我们的“不良习惯”,而是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习惯的根源,然后有意识地去调整,去建立更健康的饮食模式。它提供了一种“赋能”的思路,让我们从被动的“食物奴隶”变成主动的“饮食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简直是一部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吃”的百科全书。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些特定的饮食方式或者营养学的知识,但实际上,它探讨的范围之广,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作者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大脑是如何处理食物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奖赏依赖”的论述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对某些食物上瘾,以及这种上瘾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它还深入探讨了“饮食的社会化”过程,即我们如何从家庭、学校、社会群体中学习到关于食物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食物的很多看法,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食物公平”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饮食选择的影响,这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饮食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它鼓励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不要轻易接受外界强加的饮食观念,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和科学知识,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吃”这件事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