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昆牧,生于台湾高雄县,1991年任教于高雄义守大学,以运动医学见长,教授学科运动伤害复健、运动生理学、篮球、保龄球等技术学门,发表运动医学相关文章数十篇,2005年4月离开教职,全心投入普洱茶经营与推广。1983年初次按触普洱茶,因当时仍习惯台湾茶品清香甜韵,不习惯普洱茶色重、无扬香、味陈之特色。1986年大学时期开始了解、研究、实验后,才真正领悟普洱茶真性,从此浸淫、沉淀在“陈年的历史岁月”。2005年荣获云南省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2005年2月出版《经典普洱》,2006午8月出版《经典普洱——名词解释》两本普洱茶相关专著。2006年8月主持云南省政府主办的“百年普洱经典品鉴会”,提供主要茶品品鉴,并受聘为“云南普洱茶协会顾问”。2007年创办实名制网站——“经典普洱”。2007年为“云南普洱茶”正本清源,提“倡议书”推荐使用云南大叶茶原料之优良厂家,在普洱茶混乱低迷时期,形成一股清流。2011年出版《迷上普洱》,将品饮普洱融入身心、且生活化。投入茶业事业以来,陆续在网络与杂志上发表多篇个人心得并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代表作有:“普洱茶大事纪”、“滇绿与滇青普洱辨识”、“普洱茶制作古今与迷思”、“普洱茶年份与断代”、“如何选购新制生饼”、“普洱茶储存与陈化”、“二十茶山简介”等等多篇文章,同时还带动促进国内茶叶界对早期宜兴紫砂壶、生铁壶、台湾精品瓷器的认知现鉴赏。在大陆普洱茶市场与文化起步阶段,对业界与市场,甚至产区云南省都有实质性的影响。从业基本履历为:1999年9月创设台湾普茶庄茶业、2003年与友人在广东省东莞市创立大陆普茶庄分店、2004年于深圳市设立普茶庄大陆总公司、2006年底前大陆普茶庄直营加盟快速成长十余家、2006年10月因理念不合,在市场蓬勃之时毅然退出大陆普茶庄经营、2007年3月重新在北京创办经典普洱体系、至2012年已有近二十家经典普洱实体店与网络店铺。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对待“收藏”的态度,它完全没有那种浮躁的“投资指南”腔调,反而充满了对时间与耐心的敬畏。如今很多茶书都在鼓吹“某某茶未来价值几何”,恨不得读者今天买了明天就暴富。但这本书却着重强调了“品饮”与“转化”的乐趣。作者反复提到,收藏的终极意义,是与时间对话,去见证一片叶子如何从鲜嫩走向深沉。他详细分析了不同存储条件下,茶性变化的规律,并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日常的观察来判断仓储环境是否健康,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某种“概念仓”。这种扎根于实践、又不失哲理深度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小小的茶叶库存多了一份审慎的爱惜,它不再是冰冷的资产,而是活着的、呼吸着的“时间胶囊”。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入门的普洱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年份和山头概念。市面上的资料太多,互相矛盾的版本也比比皆是,搞得我一头雾水。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清晰的脉络。它没有急着去罗列那些让人眼晕的“十大名山”,而是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切入,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山头的茶会有那样的特性。它像是一个高明的向导,先带你看了地图,了解了地形,然后才让你去实地考察每一个具体的“景点”。尤其是在对比不同山头茶的“气韵”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实际品饮记录作为佐证,这让他的观点不再是空泛的个人喜好,而是有据可依的专业判断。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知识锚点”。
评分这本书在配图的选择和质量上,简直可以媲美专业的画册。我不是指那些常见的茶饼照片,而是那些关于茶树生长环境、古老制茶工具,甚至是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影像资料。这些图片不仅是简单的插图,它们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叙事性。例如,有一张关于老茶树根系在岩石缝中扎根的照片,配合文字,瞬间就让人理解了什么是“岩韵”的由来。此外,书中对茶饼细节的微距拍摄也令人叹服,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片叶子的毫毛状态、条索的紧实程度,甚至茶饼表面的“白霜”都纤毫毕现。这种高质量的视觉辅助,极大地弥补了我们无法亲手触摸到书中描述的那些珍稀老茶的遗憾。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是一本可以反复摩挲、品味的工艺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我尤其喜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真的能从指尖感受到普洱茶那种历经岁月洗礼的沧桑。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到位,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将那些精美的图片和图表衬托得格外清晰。我不是那种专业的收藏家,但光是欣赏这些印刷的细节,就已经觉得物有所值了。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和触觉的仪式,让人在浮躁的日常中沉静下来,专注于茶的深邃魅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作者在内容上的严谨性也充满了信心,毕竟,能把“形”做得这么漂亮,想必“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对“经典”二字最好的诠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佶屈聱牙的术语,读起来让人望而生畏。作者的笔触非常平易近人,他似乎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跟一位老茶友在温暖的阳光下娓娓道来。他总能用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制茶工艺、微生物转化过程,甚至是不同年份、不同山头的微妙差异,描绘得清晰而有趣。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仓储”的部分,他描述那种湿仓的“润泽感”和干仓的“清爽感”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气味,差点就想跑去泡一杯茶来印证一下。这种把高深的学问“烟火气”十足地展现出来的能力,非常难得。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茶,更教会了我如何“品”茶,如何用心去感受茶汤在口腔中变化的那一瞬间的微妙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