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养生就要养五脏 中医养生书籍 保健调理健康生活畅销图书 中医理论书 30年行医经验倾囊

L5养生就要养五脏 中医养生书籍 保健调理健康生活畅销图书 中医理论书 30年行医经验倾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五脏养生
  • 保健
  • 健康
  • 调理
  • 中医理论
  • 畅销书
  • 养生书籍
  • 健康生活
  • 行医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无止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52190
商品编码:27125017459
丛书名: 养生就要养五脏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

  养生就要养五脏

作者:

  吴中朝

市场价:

  36.00元

ISBN号:

  9787533552190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

  开本:16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7-03-01

  版次:1

  页数:280

  印刷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120000

 

  作者简介

吴中朝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国家级名老中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或参加过十余项部省级中医养生保健课题研究。在长斯临床诊治经验基础上,对家庭中医保健领域有独到建树。近20年来,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论著80余篇,专著5部,并多次获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

曾十多次应邀或由国家外派赴国外进行医疗和讲学,并长期负责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临床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持多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讲述如何在生活中养五脏。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二章,认识中医所讲的五脏各是什么,在人体健康中发挥什么作用,简单介绍了五脏与五行、五味、五色、五情等之间的关系,让读者对养五脏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第三~七章,具体讲述如何调养肝、心、脾、肺、肾,内容包括情志调养、饮食调养、起居调养、运动调养、中药调养、经络调养,以及相关疾病的调治等,都是从《黄帝内经》中的相关理论出发,做具体阐释,方法具体且实用。

  

  在线试读

喜怒哀乐也关乎五脏健康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之气化生出五志,于是人有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这些情绪如果过于激烈,也会让身体发生某些变化,对健康不利,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所以,养生还需要控制好情绪。

养护心,勿过喜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范进中举,突然而来的喜悦让这个多年考试不中的书生发了疯。这可谓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因为过于欢喜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损伤心气,心气大动则精神易散,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所以,即便是遇到开心的事,也要注意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否则心气消耗过度,神志涣散,喜事恐怕一下子就要转而成悲了。

克制怒,能保肝

肝主怒,主疏泄,性喜顺畅豁达。人之所以会发怒,是因为某种目的和愿望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或事情跟自己的意志发生冲突,使紧张的状态逐渐加深,最后形成怒气暴发出来。当人发怒时,肝气上逆,血气上涌,而肝是藏血的器官,因此发怒直接伤害到肝脏。

怒的程度不同,对肝脏和健康的伤害也会有所差异。电视剧里经常见到某人大怒时心脏病发作,血压升高,口不能言,最后住进医院。

其实,这样的情景设置一点都不夸张,是有依据的。因为“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会影响到肝的功能。“小怒”使人气血不和,有烦

躁易怒、头昏目眩、食欲不振等症状。“大怒”可导致肝功能失常,出现气血逆乱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过于忧,伤害肺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要算是过于忧愁的代表人物了,她常年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咳嗽,咳嗽跟肺关系密切,说明她的肺是很不好的。这与她性格内向、长期愁忧、抑郁有关,因为这样的情绪容易导致肺气闭塞。忧愁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肺气闭塞而致病,肺气不畅,反过来又会使人很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上看,胸闷、气短、呼吸不利、喘促咳嗽的人,大多都是肺气阻滞导致的,很大一部分也都有长期忧愁抑郁的表现。

思虑重,脾损伤

现代人生活都很累,一方面是身体累,另一方面是心累,思虑的事情太多。思虑太多,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脾会受影响,食物运化会出问题,出现食欲不振、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同时,因脾统血,脾伤还会因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引发心神失散等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现代人患抑郁症的越来越多,也与思虑过度有一定的关系。

避惊恐,保护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意思是长期的过度惊恐会损伤肾精,从而出现骨节酸痛、足部萎软、遗精、滑精等症状。

过于恐惧会导致肾气不固,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亡。

不过,《黄帝内经》中同时也指出:“恐伤肾,思胜恐。”当感到恐惧时,不妨静下来思考、分析一下,或许事情并没那么值得恐惧,神志清醒了,思维正常了,恐惧也就消散了。

 

  目录

第一章 养生靠内养,内养就是养五脏

心主神明、主血脉,是人体的“君主”/15

肝主疏泄、主藏血,维持身体平衡/16

脾主运化、统血,是人体粮仓、气血源头/20

肺主气,一呼一吸关乎生命/22

肾主藏精,是一个人的“根本”/24

五脏协调工作,才能常保健康/25

第二章  遵循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顺应四季,养出不生病的五脏/29

十二时辰暗藏养生的智慧/33

酸甘苦辛咸,吃出平和好身体/38

喜怒哀乐也关乎五脏健康/40

第三章  养肝就是养气血,气血足,人不老

8个信号提示肝脏有问题/45

别让错误的生活方式伤了你的肝/47

女人养血先养肝,肝好人才能如花般绽放/52

丑时熟睡是最好的养肝方式/53

养肝要善动,3种运动要常做/54

肝经蕴藏肝脏健康的密码/58

青色食物让肝轻松舒畅/67

酸味食物最对肝的“胃口”/78

养肝最有效的5味中药/82

第四章  养心就是养精神,神定五脏才谐和

心脏求救信号,你能读懂几个/97

心喜静,这几件事切莫做/99

做好4个细节,安然度盛夏/102

大喜也会“伤心”,谨防乐极生悲/107

每晚泡泡脚,呵护好心脏/109

注意!心脑血管意外多发生在起床瞬间/110

经常快步走能增强心肺功能/111

疏通经络,让心气充足、心血通畅/113

红色食物能让心脏变强劲/123

苦味食物是心血管疾病的克星/127

养心最有效的5味中药/131

第五章  养好脾胃,少生病、不生病

脾胃不好的几个信号/139

这些生活方式最伤脾胃/141

思虑过度,难有好食欲/144

给脾胃减负,关键在吃对/145

长夏养脾胃,重在除湿/146

化愤怒为食欲,小心引发肠胃溃疡/147

超简单运动,帮你健脾胃、助消化/149

让脾胃保持强健的经络调养法/155

黄色食物最能补脾胃/166

吃点甘味食物,让脾胃很舒服/172

藏在身边的养脾胃中药方/178

第六章  养肺就是养气,气足生命就旺盛

肺脏有问题,可不仅是咳嗽/185

5种生活方式,不经意间伤害你的肺/187

好心情让肺气更畅达/191

3种运动增强肺功能,让你远离感冒咳嗽/193

按对穴位,呼吸好、少感冒/197

两类食物肺最喜欢/205

滋阴润肺最有效的5味中药/216

第七章  养肾如养命,肾好命就长

肾好不好,先看这几个信号/225

5种生活习惯让肾压力大/227

遇事莫惊恐,否则易伤肾/233

每天都能做的养肾小运动/234

调好经络,肾气足、少生病 /240

养肾也要靠吃,你选对食物了吗 /253

适当吃咸味,能滋阴补肾/268

居家养肾,就用这5味中药/270

..........


《舌尖上的养生:五味调和,五脏安宁》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体最深层的呼唤。亚健康像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地侵蚀着我们的精力与活力。殊不知,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脏腑的和谐运作,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贤们便洞悉天机,将“养生”视为一门精深的学问。而“五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更是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舌尖上的养生:五味调和,五脏安宁》正是一部传承千载智慧、融合现代视角的养生巨著,它将带领您踏上一段发现身体奥秘、重塑健康生命的奇妙旅程。 本书亮点: 一、 五味与五脏的神秘联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医理论中“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 酸入肝: 酸味食物,如柠檬、醋、山楂等,与肝脏的功能紧密相连。适量的酸味能够滋养肝血,疏肝理气,帮助肝脏解毒排毒,维持情绪的稳定。然而,过食酸味则可能伤及脾胃,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本书将详细阐述酸味在养肝中的微妙作用,并提供科学合理的摄取建议。 苦入心: 苦味食物,如苦瓜、黄连、咖啡等,与心脏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苦味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降逆的功效,对于心火亢盛、失眠多梦等情况有显著的调理作用。但苦味性寒,过量食用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胃虚寒。本书将深入剖析苦味与心火的关系,教您如何巧妙地运用苦味食物来安抚躁动的心灵,守护心脏健康。 甘入脾: 甘味食物,如大米、小米、蜂蜜、红枣等,是脾胃喜爱的味道。甘味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气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有极佳的改善作用。本书将详细介绍甘味食物的补益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健脾养胃,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辛入肺: 辛味食物,如生姜、大蒜、辣椒、葱等,与肺部的宣发肃降功能相辅相成。辛味具有发散风寒、宣肺止咳的作用,对于感冒初期、咳嗽痰多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效果。但辛味具有耗散性,过量容易伤津耗液,加重口干舌燥。本书将为您揭示辛味食物在润肺止咳方面的妙用,以及如何平衡辛味的摄取,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咸入肾: 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食盐等,与肾脏的藏精纳气功能息息相关。适量的咸味能够补益肾精,促进骨骼发育,维持身体的水液平衡。但过咸则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血压,甚至导致水肿。本书将深入讲解咸味与肾精的关系,教您如何适度摄取咸味,以达到固精益肾、强健体魄的目的。 二、 30年临床经验的智慧沉淀: 本书的作者,凭借其长达三十年的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将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案例相结合,提炼出了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养生方法。书中不仅讲解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更提供了大量基于真实病案的调理方案,让您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作者的经验之谈,如同灯塔,指引您在养生道路上少走弯路,高效抵达健康彼岸。 三、 全方位的健康调理策略: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健康调理方案,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养: 针对不同脏腑的特性,推荐了大量适宜的食疗方、药膳,并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具体的烹饪方法。让您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悄然地滋养身体。 情志调适: 中医认为“情志致病”,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舌尖上的养生》将教您如何识别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各种方法(如音乐、冥想、写日记等)来调和情志,保持心理健康。 起居作息: 遵循自然规律,是养生的重要原则。本书将指导您如何根据四季变化、昼夜节律来调整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让身体在最佳状态下运转。 运动保健: 配合五脏的特点,推荐了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及日常保健操,帮助您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穴位按摩: 介绍了一些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穴位按摩手法,通过点按特定的穴位,来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缓解不适。 四、 解决您关心的实际健康问题: 本书内容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旨在帮助读者解决以下常见的健康困扰: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学习如何通过甘味食物健脾养胃,告别腹胀、胀气。 容易疲劳,精力不足? 了解如何通过五味调和,补充身体元气,提升活力。 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抑郁? 掌握如何通过酸味养肝、苦味安心,保持情绪的稳定。 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 学习如何调理心肾,安神宁志,重拾优质睡眠。 容易感冒,呼吸不畅? 探究辛味食物在润肺止咳方面的妙用。 腰膝酸软,畏寒怕冷? 了解咸味在固精益肾,强健筋骨方面的作用。 亚健康症状缠身,不知如何调理? 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养生指南。 本书特色: 理论扎实: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五味与五脏的关系,理论体系完整,便于理解。 实践性强: 结合30年临床经验,提供大量切实可行的食疗方、保健方法,易于操作。 通俗易懂: 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的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掌握。 体系全面: 涵盖饮食、情志、起居、运动、按摩等多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养生体系。 案例丰富: 穿插大量真实案例,增强了说服力和可读性,让读者感同身受。 结语: 健康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与其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不如从现在开始,主动学习养生之道。《舌尖上的养生:五味调和,五脏安宁》将成为您开启健康新篇章的得力助手。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一种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我们一起,从舌尖上的美味开始,调和五味,滋养五脏,安享身心和谐,拥抱健康丰盈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与自身身体的和解与对话,一次通往更高生命境界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家里长辈身体不太好,我开始关注一些比较传统的养生方法,偶然间看到一本《五脏六腑的秘密花园》,感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写得特别有诗意。它用“花园”来比喻我们的身体,把五脏六腑描绘成不同功能的区域,比如把肝脏想象成一个“生发的天地”,把心脏比作“血脉的枢纽”,把脾胃看作是“运化的粮仓”,把肺部形容成“气息的殿堂”,把肾脏则称为“生命的根基”。这种比喻非常形象,让我一下子就能理解每个脏器在身体里扮演的角色。书里对每个“花园”的养护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比如在“生发的天地”里,作者会讲到哪些行为会“扰乱花开”,哪些花草(食物)能够“滋养根系”,还会推荐一些“园丁的技艺”(中医手法),帮助我们“修剪枝叶,疏通水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和身体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学习如何用最自然、最温和的方式去呵护它。书里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季节的韵律”和“情绪的阳光”对“花园”的影响,让我意识到,养生不仅仅是吃药和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健康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但总觉得很多养生方法都太片面了,要么只强调运动,要么只讲吃素。最近我读到一本叫做《四季养生:五脏的和谐之歌》的书,简直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以一种非常优美、流畅的语言,将中医的养生理念融入到四季的变化中。它把春夏秋冬分别对应到了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脏器,然后详细讲解了每个季节的特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通过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来顺应自然,滋养我们的五脏。比如,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正是肝脏生发的好时节,书中就推荐了一些有助于疏肝解郁的食物,比如嫩芽类的蔬菜,还提到了清晨的户外散步,说是能让身体舒展开来。到了夏天,天气炎热,要注意养心,书中则介绍了像绿豆汤、西瓜这样的消暑解渴的食物,并强调了午睡的重要性。秋天,天高气爽,是养肺的好时候,书中会讲到润肺止咳的梨、蜂蜜,以及适度的运动来增强肺活量。而到了冬天,则要注重固肾培元,书中会推荐一些温补的食材,比如羊肉、黑豆,并提倡早睡晚起,保存阳气。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强求我们去改变生活习惯,而是教我们如何去“顺应”自然,让养生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评分

最近听朋友推荐,说中医养生挺有用的,就去书店随便翻了翻,看到一本封面挺朴实的《五行养生之道》,讲的是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脏调理。书里第一部分讲了春季养肝,详细介绍了韭菜、枸杞等食材怎么吃能疏肝解郁,还有一些拉伸动作,据说能促进肝气循环。我平时工作压力大,容易烦躁,看了这部分觉得挺有道理的。然后是夏季养心,提到了莲子、百合,还有一些静心安神的方法,比如冥想和听舒缓的音乐,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夏天容易心悸,或许可以试试。秋季养肺的部分,讲了梨、银耳这些润肺的食物,还有一些呼吸练习,我本身有轻微的咳嗽,想着冬天容易犯,提前了解一下也好。冬季养肾,则强调了黑芝麻、核桃等滋补品,还说了泡脚、艾灸的法子,这个我倒是有尝试过,觉得效果不错。最后是关于脾胃的论述,讲了一些健脾开胃的粥方,比如山药薏米粥,对我这种经常吃外卖,肠胃不太好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养生方法都比较接地气,容易实践,而且理论讲解也清晰易懂,感觉学到了不少实用的养生知识,可以作为日常保健的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很感兴趣,总觉得与其等生病了再去医治,不如平时好好调养身体。在网上浏览了很多养生书籍,最终被一本叫做《健康密码:人体五大系统解码》的书吸引了。这本书不像市面上很多养生书那样只讲食疗或者运动,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将人体比作一个精密的机器,分别对心、肝、脾、肺、肾这五大核心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详细介绍了每个脏器在人体中的具体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协作、维持平衡的。书中还列举了很多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工作过度疲劳导致的“心力交瘁”,饮食不规律引起的“脾胃失调”,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肺部负担过重”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供了非常具体和科学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肝郁气滞”的情况,书中会详细讲解疏肝理气的穴位按摩方法,并推荐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疗方。对于“肾虚”的困扰,则会从补肾填精的角度,给出详细的饮食禁忌和推荐食谱,甚至连作息时间的调整都考虑在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生动,有很多图示和案例,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医养生理论的书,之前看了不少零散的读物,感觉总是抓不住重点。直到我发现了《中华传统养生智慧:五脏调和之道》,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像很多书那样直接给出各种养生偏方,而是从根本上,讲解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以及“阴阳平衡”的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巧妙地运用到五脏养生中。书中详细阐述了“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的对应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内是如何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例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木能克土”,当肝气郁结时,为什么会对脾胃造成影响,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同样,它也会讲解“火生土”,当心火过旺时,对脾胃又会有何种“助益”。这种由内而外的、系统化的讲解,让我对人体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养生论述和医案,读起来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性,感觉像是穿越回古代,跟随名师学习养生之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