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
定价:39.90元
售价:25.5元,便宜14.4元,折扣63
作者:洪兰 蔡颖卿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699141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豆瓣所有书平均评分8以上,单本*9.4分,读者好评率*的教养作家 蔡颖卿 “家庭教养类”*引进作品
☆ 台湾的教养专家和神经科学专家洪兰,网易公开课视频播放量超100万,其翻译作品《真实的幸福》以及与尹建莉合著的《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养》这两本书都是100000册以上的畅销书。
☆ 以“生活美学”观念融入教育之中,提出“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教养美学”概念,“教养美学”正在越来越受到新生代白领父母的喜爱和推崇
☆ 大陆尹建莉,台湾蔡颖卿。蔡颖卿在台湾相当于尹建莉在大陆的地位,随着蔡颖卿的作品被不断引进,她的教养理念也在逐渐被更多的父母所接受,她的作品的也在持续上升。
内容提要
洪兰说:“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蔡颖卿说:“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培养自己”比培养孩子重要,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说教。给孩子足够的宁静和食物,给孩子整段安静的时光,和孩子一起吃饭,保持平静的心情,教孩子一起做家事。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与蔡颖卿对父母、老师*关注的27个典型问题进行了温柔而智慧的对谈,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大人与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里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关注细节,用平等、尊重、温柔、爱、智慧与孩子相处,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大人的成熟,可以从养育孩子上体现。愿我们都能把好好培养自己、好好培养一个孩子当成人生的目标之一,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意味着付出与欣赏。目录
001 自序一 择善固执,走对孩子好的路
004 自序二 脚踏实地,让教育的收成更美好
部分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002 起居有时,养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013 在学校里,也要让孩子好好吃饭
——如何让孩子在饮食中学习生活教育?
025 家庭,是礼貌好的启蒙地与养成所
——孩子的礼貌,只是适用于外人的应对之道?
032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从他的角度看出去
——如何和孩子用语言好好沟通?
045 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
——如何让孩子学习说话的礼貌与美感?
053 培养爱他人的能力,从家庭服务做起
——如何建立孩子的服务精神和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 用对的方式爱孩子
064 不要因为爱孩子,就让世界绕着他们转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072 “你有什么,他就有什么”,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如何处理手足之间的“公平”问题?
081 有人在却没有人带,就不算尽到照顾的责任
——如何把时间留给孩子,给予需要的陪伴?
088 正当合理的处罚,孩子才会坦然接受
——什么样的处罚,能让孩子理解并修正错误?
097 “照书养”之前,先从常识和经验中找答案
——专家和的教养意见,应该如何看待?
106 在时间,照顾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发现、安抚孩子的恐惧和担忧?
116 学习的期望和目标,都要配合孩子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免除被评价的紧张?
124 以爱为名所行的欺,或许是更大的残忍
——父母可以出于善意而欺瞒孩子吗
第三部分 亲师的沟通与合作
134 爱与照顾,是幼儿园该提供的教育质量
——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幼儿园?
141 要超前或慢学的主张,都不够自然
——如何正确理解孩子所需的功课量和文字程度?
150 以主动的身教与言教,让孩子理解亲近的界限
——如何掌握师生相处的分寸与距离?
157 善用教师的影响力,引导父母一起成长
——教师应该如何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
166 关于孩子的错与罚,亲师应该好好协谈
——如何因应孩子之间发生的霸凌与冲突?
175 勿以善意之名,教孩子学会取巧与功利
——为了考试停摆生活、包装成绩,对孩子有何影响?
182 不需用却还用的浪费,要有更妥善的分配
——如何慎用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一起受到照顾?
第四部分 释放学习的真自由
192 创意的背后,更要有扎实的学习与练习
——只要孩子跳脱规则、与众不同,就是有创意吗?
199 在确定“没有兴趣”之前,先帮助孩子“学会”
——能不能做得好,是判断有没有兴趣的标准吗?
211 在“及早”栽培之前,先让孩子“正常”发展
——对于孩子早发的兴趣和天分,要如何看待与培养?
220 孩子的阅读,也需要做好时间管理
——只要孩子想阅读,就应该随时随地满足他吗?
226 阅读的时数和本数,并不完全等于知识的累积
——在数量之外,如何进一步提升孩子的阅读质量?
235 背诵,是为了拥有“携带于心”的方便性
——如何区别“死记”和“背诵”在学习中的意义?
作者介绍
洪兰
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
洪兰老师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当你教育一个男孩,你教育的只是这个男孩,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孩,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先后到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做推广阅读的演讲。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超过五十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
著作繁多,包括《欢乐学习,理所当然》《见人见智》《教育创造未来》《自主学习,创造未来》(以上为天下文化出版)等书。另有翻译作品《真实的幸福》以及与尹建莉合著的家庭教养书《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都很受读者欢迎。
蔡颖卿
台湾亲子作家、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蔡颖卿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都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她说要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教养类代表作有《妈妈是初的老师》《我的工作是母亲》《在爱里相遇》《小厨师——我的幸福投资》等;简体中文版生活美学类代表作有《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等。文摘
序言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被内化后的平静,而非读完一本畅销书后那种短暂的兴奋感。它没有给我那种“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秘诀”的错觉,反而让我更加谦卑地意识到,教养是一场漫长且需要终身学习的修行。这种书籍的“后效性”非常强,它不是被放在书架上积灰的装饰品,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比如,当我开始变得急躁时,我脑海中就会浮现蔡老师关于“呼吸节奏”的描述;当我对孩子的选择感到不解时,洪教授关于“选择的自主权与后果承担”的论述也会清晰地浮现。整本书就像是植入了一个温和的、却又无比坚定的内在指南针,它不强迫你往某个方向冲刺,而是帮你校准了磁偏角,让你在生活的航程中,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真正想去的港湾在哪里。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也是我给予它如此高评价的根本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雅致,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沉静、有深度的感觉。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触感吸引了,纸张的质地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着一点点温润的纹理,仿佛在暗示着内容本身也充满了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看到作者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时,心中涌起了一股期待。洪兰教授的理性思辨和蔡颖卿老师的感性体悟,这两者的结合,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完美的互补。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理论支撑,又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落地的书籍,太多育儿或教育类的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于空泛的说教。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很有画面感,“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这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因为我深知,真正的教育不是靠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每天为你准备的早餐里,藏在你耐心回答孩子第无数个“为什么”的语气里。所以,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去阅读它,希望能在那些琐碎的日常碎片中,找到构建家庭秩序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佩服的一点是,它完全避免了那种居高临下的“布道”姿态。两位作者的文字,无论是在探讨严肃的教育理论,还是分享个人经验时,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真诚、近乎坦白的口吻。她们不回避自己在教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失败甚至“不完美”。这种坦诚,对我这样在育儿路上时常感到挫败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巨大的安慰。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知识渊博的专家,也依然在学习、在摸索,教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修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明确的考试。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谈到“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其中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处理”,而是先描述了那种面对孩子歇斯底里却手足无措的成年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力感。这种共情,立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觉得,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教养”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伙伴在夜深人静时,递给你一杯温水,告诉你:“是的,这很难,但我们一起走下去。”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一篇篇独立的散文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对话流。你很难用线性思维去快速扫读,因为它会不断地引导你去回顾前面提到的某个观点,然后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这种结构,迫使我必须慢下来,用心去“品味”而不是“消化”文字。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小小的启发点,而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在旁边记录我的即时反应和家庭实践计划。特别是那些关于“专注力培养”和“生命教育”的章节,它们提供的工具和视角非常具体,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家庭仪式感的小环节,如何将日常的家务劳动转化为一种责任感的训练。这些细节,并非那些大部头理论书籍会深入探讨的,它们是真正需要经验者才能提炼出来的“干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整套高质量的提问框架,让你学会自己去寻找适用于你家孩子的那把钥匙。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某一方的教育理念,毕竟两位作者的背景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阅读的过程却是一种惊喜的发现,她们之间的对话,与其说是“对谈”,不如说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思维碰撞与交融”。我尤其欣赏她们处理分歧的方式,那种相互尊重、各自阐述的姿态,本身就是对“爱与智慧”最直观的诠释。举个例子,当谈到“规则的建立”时,洪教授可能会从大脑发育和逻辑构建的角度来剖析其必要性,逻辑严密得让人信服;紧接着,蔡老师可能会用一个她亲身经历的、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来佐证,阐述规则背后更深层次的“尊重感”和“安全感”。这种交替出现,就像是为一道菜肴同时提供了精确的配方和品尝时的绝妙体验,缺一不可。这让我感到,教育的本质可能就藏在“理”与“情”的平衡之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最适合自己家庭的那个“度”。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静静地坐在那里,回味那些被她们轻描淡写带过的场景,思考自己处理相似情况时遗漏了哪些细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