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国内外学者,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读完此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他们没有回避学科发展中经历的曲折和低谷,反而将这些困难时期视为塑造学科精神的熔炉。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文革期间体育教学活动被迫中断或扭曲的描述,虽然简短,但其背后的沉重感令人唏嘘,同时也反衬出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竭力守护学术火种的坚韧。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力量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骨气的体育学科发展史,不仅对体育教育界人士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于所有热爱知识、敬重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值得珍藏的阅读体验。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设计来看,出版社显然也是下了成本的,这本厚度适中的书拿在手上就给人一种庄重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容组织上的清晰逻辑。全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从学科的肇始、奠基、发展到转型,脉络清晰,即便是对该校历史不太熟悉的新读者,也能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我注意到作者们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采用了审慎、多角度的平衡视角,避免了脸谱化的叙事,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史学态度。特别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教育方针调整对北师大体育学科带来的冲击与重塑的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高等教育在国家战略转型中的复杂适应过程。这本书无疑为研究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史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个案样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故事性。高嵘和屈国锋两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代体育名师人格魅力的刻画,那些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教练,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教授,他们的教育理念和人生选择,构成了学科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底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体育馆里传来的器械撞击声和学生们整齐的口号声。这种画面感极强,让人在了解学科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对“体育精神”的传承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政策转向对学科发展影响时,也展现出极高的洞察力,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客观地分析了环境因素与学科主体能动性的复杂互动关系。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立刻被那种沉甸甸的史料感所吸引。作者们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和考证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从诞生到发展至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早期体育思想传入和本土化过程的论述,那段文字描绘了一幅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时代为体育教育寻找立足之地的生动图景。书中详尽地引用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和口述回忆,使得那些遥远的年代不再是冰冷的时间数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决策的挣扎。比如,对于某位早期系主任如何顶住压力坚持推广新式体育训练方法的叙述,读来令人动容,也让人对那个时代教育家的坚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部校史,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变迁的缩影。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谁在何时做了什么”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教育理念如何演变”的深度剖析。作者群对体育学科的内涵理解非常深刻,他们没有将体育仅仅局限于竞技成绩或身体技能训练,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民素质教育、乃至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对二十世纪中后期“劳动与国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思想如何渗透到课程设计中的论述,非常到位。它让我们看到,一所大学的体育教育,是如何回应时代的召唤,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与使命。这种宏观视野的拉伸,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校史范畴,提升到了探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定义“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这一哲学命题的高度。对于所有关心教育本质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