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问题男孩”转型记—— 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
定价:36.00元
作者:叶子紫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301280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问题男孩”转型记—— 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
男孩厌学、撒谎、孤僻、拖沓,怎么办?
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帮孩子摆脱困境的励志故事。
内容提要
几乎所有小学生家长都有这种体会:班上成绩*好、老师*喜欢的永远是女孩子,而成绩倒数、总被找家长的基本上都是男孩子。教育领域也一直在进行关于“男孩危机”的热烈讨论。《“问题男孩”转型记—— 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中的男孩子就是典型一例。上学前,他聪明、爱思考、关心人;但上学后,他却成了“问题男孩”,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作业一拖再拖、不被老师喜欢,并经历了一个普通男孩进入学校生活后可能遭遇的各种不适应。在《“问题男孩”转型记—— 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中,作者,即孩子的母亲,记述了自己通过陪伴孩子、不断学习、多方交流,帮孩子摆脱“问题男孩”身份的动人故事和诸多经验。
目录
目录
上篇故事篇
“天才儿童”的“名校”溃败记
**章突然焦虑
第二章抓狂的老妈
第三章聪明的“差生”
第四章作业,一场没有休止的噩梦
第五章爱的教育,还是棒的教育?
第六章当创造力变成了破坏力
第七章从发言*积极的孩子变成了口吃患者
第八章*黑暗的日子
第九章择校,我心中永远的痛
第十章开始“狼爸”教育
第十一章山重水复疑无路
第十二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十三章在哪里丢失了一颗感恩的心
第十四章力排众议转学
第十五章他没有问题
第十六章我帮儿子交朋友
第十七章培养孩子的特长
第十八章父亲的陪伴和赞许对男孩很重要
下篇策略篇
如何走好小学每一步
**章孩子的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
第二章让孩子爱上学校的五部曲
第三章晚一年入学,送给男孩*好的礼物
第四章搞定家庭作业,试试“快乐晚上计划”
第五章择校——*适合孩子的,才是好学校
第六章如何防止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第七章给孩子创建一个正能量的小圈子
第八章家长是否要与孩子斗智斗勇
第九章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后记“家有聪明的‘差生’”终结篇
附录好友见证——我眼中的飞飞和妈故事
作者介绍
叶子紫(笔名),王玉萍,媒体从业者,武汉市作协签约作家。曾任《知音·女孩》杂志主编。
文摘
序言
这个“问题男孩”的标题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正在经历孩子青春期阵痛的家长,书名里的“问题”二字,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略带手绘感的字体,配上略显斑驳的背景,给人一种真实、未经修饰的亲近感,仿佛这本书不是高高在上的育儿理论,而是厨房餐桌上,一杯咖啡旁,一位母亲红着眼眶写下的心声。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问题男孩”的,是因为行为叛逆、学习困难,还是仅仅因为那个年纪的孩子天生就带着一股让人捉摸不透的劲儿?我希望从这本书里看到的是具体的情境和真诚的感悟,而不是那些空泛的“要多沟通”、“要多倾听”之类的口号。我期待看到她是如何在那些看似无解的僵局中,找到了哪怕是一点点可以喘息的缝隙,以及,她是如何在被生活重压的同时,依然努力维持住自己“作家”这个身份的——毕竟,能在混乱中保持书写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救赎。我更想知道,这个“转型记”的后半段,究竟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转型”终点,还是说,所谓的转型,其实只是一种与“问题”的和解与共存。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稿简介,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正处于那种“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灰色地带。作者选择“作家母亲”这个身份作为叙事支点,实在是高明。作家笔下的世界往往是细腻、多层次的,她对情绪的捕捉必然比一般人来得敏锐。我期待她能把养育孩子的日常,写出如同文学作品般的层次感。比如,那些令人抓狂的争吵,在她笔下会不会变成一场关于权力边界的哲学辩论?那些无声的冷战,是否会演变成一场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我特别关注“手记”这个副标题,它暗示了这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和时间流逝感的记录。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破碎但又充满力量的叙述者形象,一个在努力写下“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在努力抵抗被“问题”完全吞噬的个体。这种双重身份的拉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书页,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在“写作”和“育儿”这两个永不休止的任务之间,找到她自己独特的节奏和平衡点的。
评分我注意到书名的后半部分——“一位作家母亲的男孩养育手记”,这部分明确了视角和基调。我们经常读到专家写的育儿指南,读到成功人士分享的育儿哲学,但很少有这样直接、私密的“手记”。这本手记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成熟性”和“进行时态”。它不是一个已经盖棺定论的成功案例,而更像是一场持续进行中的实验报告。我特别想知道,叶子紫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她作为“作家”的那份敏感和敏感带来的副作用。是不是她更容易将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过度解读?是不是她习惯于在脑海中构建复杂的故事情节,反而错过了孩子最直接的需求?我希望她能坦诚地揭示那些“我差点就放弃了”的时刻,而不是只呈现出光鲜亮丽的进步曲线。这种坦诚,是建立与读者之间信任的基石,也是让其他焦头烂额的父母感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重要支撑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它用“问题男孩”这个负面标签作为起点,却又承诺了一个“转型记”的积极走向,最后落脚在一个母亲的“手记”上,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逻辑,显示了作者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我个人对“转型”的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一个“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它牵扯到环境、教育理念、亲子互动模式,甚至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气质。我猜想,作者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孩子表现上的变化,更是她自己认知模式的彻底颠覆。一个习惯于逻辑梳理和结构搭建的作家,如何去面对一个充满随机性和混沌感的青春期男孩?这种对抗与融合的过程,必然会产生许多深刻的洞察。我期待看到她如何放下对“完美育儿”的执念,转而拥抱那种不完美,甚至略带失控的生活常态,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价值的经验。这种由内而外的蜕变,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评分这本《问题男孩转型记》的标题,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问句,抛给了所有面对养育挑战的父母。它承诺的不是“治愈”,而是“转型”,这个词的选择非常精妙,它暗示了改变是双向的。如果仅仅是孩子变乖了,那只是单方面的顺从;而“转型”则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的重塑和升级。我推测,这位作家母亲一定在书中探讨了语言的力量——如何用作家的敏感去重塑家庭对话的模式。当“问题”出现时,是情绪化的指责,还是带有文学色彩的、能够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的提问?这种对沟通方式的细节刻画,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她如何将日常的琐碎,提升到可以被审视和分析的层面,最终形成的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本给母亲看的书,而应该是一部关于如何用爱、耐心和文字的力量,去重新定义亲子关系、构建人格边界的深度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