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萌 编
图书标签:
  • 古筝
  • 传统音乐
  • 中国音乐
  • 乐谱
  • 器乐
  • 古筝曲
  • 民乐
  • 艺术
  • 文化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26410
商品编码:2977216956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 作者:编者:李萌
  • 定价:65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2641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4-01-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3

内容提要

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收录的 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许 多乐曲也许是重复的,但这本乐谱的精彩之处也就在 这里。你可以这里找到许多同**派不同传人的同一 首乐曲,你可以对比它们的异同,从不同的方面去欣 赏它们。在这里,不同的版本没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难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评判它们。同一首乐 曲的不同版本,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目录

浙江古筝流派
浙江古筝流派与传人
浙江古筝流派的技法特点
浙江古筝流派的代表曲目
1.八板
2.小开门
3.十二板
4.望妆台
5.凤凰台
6.鸳鸯戏水
7.云板
8.三十三板(一)
9.三十三板(二)
10.三十三板(三)
11.三十三板(四)
12.刺绣鞋
13.灯月交辉(一)
14.灯月交辉(二)
15.月儿高(一)
16.月儿高(二)
17.霓裳羽衣曲
18.将军令(一)
19.将军令(二)
20.将军令(三)
21.将军令(四)
22.云庆(一)
23.云庆(二)
24.四合如意(一)
25.四合如意(二)
26.高山流水(一)
27.高山流水(二)
28.高山流水(三)
29.高山流水(四)
30.海青拿天鹅
31.海青拿鹤
32.小霓裳曲
33.霸王卸甲
附:浙江古筝流派筝谱演奏符号说明
陕西古筝流派
陕西古筝(秦筝)简介
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
一、周延甲(编创)
1.绣金匾
2.画阁秦筝
3.大金钱
4.老龙哭海
5.五*调
6.五*鸟
7.欢音曲
8.西京调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不包含《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这本书所收录内容的方面,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弦音拾遗:近代筝乐流派与演奏技艺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至当代中国古筝音乐的发展脉络,重点聚焦于那些在《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中所未涵盖或仅作简要提及的,具有时代鲜明特征和流派创新意义的筝乐作品、演奏技法革新以及地域风格的演变。我们并非重述经典传统曲目的渊源与艺术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古筝艺术在近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转型与勃发。 本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幅清晰的近代筝乐图景。 第一部分:二十世纪中叶的筝乐复兴与早期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古筝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保护、整理与初步现代化尝试。传统曲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系统的记录与规范化演奏,但更具研究价值的是,一批音乐家开始有意识地将古筝从纯粹的民间器乐或地方戏曲伴奏角色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更宏大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详尽分析了以[此处可插入早期代表性作曲家或演奏家的名字,例如“杨荫浏先生主持的音乐抢救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他们对曲谱记录标准的建立、指法体系的初步规范化所做出的贡献。重点研究了“广东筝派”在这一时期如何适应新的舞台需求,其独特的“推、拉、摇、指”等技法在合奏和独奏作品中的应用变化,特别是那些不再完全遵循传统曲式结构的、带有叙事色彩的早期创作曲目。例如,对于一些描绘时代变迁、劳动场景的早期作品,本书细致考察了它们如何通过增加泛音、轮指的密集度,以及借鉴其他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的织体布局,来拓宽古筝的表现领域。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了在这一阶段,古筝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角色的确立及其对演奏技术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要求往往超出了传统曲目的技术范畴。 第二部分:地域流派的深度挖掘与技术分化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收录的曲目多以传统地域流派的经典精粹为主,而本书则着力于挖掘那些在同一地域体系内,因演奏者个人风格的突出而形成的小分支或“二次创新”。 我们将重点剖析北方筝派中那些偏向于力度对比和音色变化(如“颤音”的运用幅度和速度)的演奏家,他们如何超越传统中板或慢板曲式的固定节奏型,发展出更具现代听觉冲击力的演奏方式。书中会引用具体乐例,对比传统《汉宫秋月》的规范演奏与某位近代大师对该曲的“个性化”处理,后者可能大量使用了非传统的滑音技巧来模仿人声的哭腔或戏剧的张力。 此外,四川筝派的“轮指”技术在近几十年间的演变也是本卷的重点。本书不讨论传统轮指的“密”与“匀”,而是深入研究了当代演奏家如何通过控制手指触弦深度、力度变化甚至使用半推半推等非传统指法,来模拟流水、瀑布等自然现象的“质感”,这些技法在传统曲谱中鲜有明确标注。我们还收录了对早期“汉族筝曲”中已出现,但在传统曲目中不占主流地位的颤音群和多声部模仿技巧的专门分析。 第三部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新创作”与体裁拓展 此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创新点之一,它完全避开了对传统民间乐曲的整理和改编,专注于纯粹的、以古筝为主角的“创作曲”。 本书细致梳理了1980年代以来,一批受西方音乐理论影响深远的作曲家为古筝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明确的标题,结构复杂,包含明确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西方奏鸣曲式特征。书中收录了对一系列“大型叙事性古筝曲”的分析,例如那些借鉴了交响乐配器思想,要求古筝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音区跨越、音色转换、以及复杂对位模仿的作品。 我们还探讨了古筝在协奏曲中的角色演变。传统古筝在合奏中多充当色彩性或伴奏性角色,而近现代的筝协奏曲要求古筝具备与管弦乐队抗衡的“英雄性”和“戏剧性”。本书通过分析几部重要的筝协奏曲的乐谱,揭示了作曲家是如何通过大幅度拓展古筝的有效音域(包括对超高把位泛音的刻意利用),以及如何在技术上模仿小提琴的快速琶音、铜管乐器的长音延奏等,来完成这种“交响化”的尝试。这些技法在传统曲目中基本看不到。 第四部分:现代技法与跨界融合的探索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古筝音乐的前沿发展,这是与传统曲集内容分界最明显的部分。 我们详细考察了电声古筝的应用与影响。这包括对电子效果器(如混响、延迟、失真)在古筝演奏中的实践案例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电子技术改变古筝的固有音色,以适应现代流行音乐、爵士乐或实验音乐的需要。这种探索必然要求演奏者掌握与传统揉弦、滑音完全不同的触键哲学。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古筝与其他非传统乐器的跨界合作案例。例如,古筝与鼓组的对奏、与合成器的音色对话等。在这些合作中,古筝演奏者需要开发出全新的节奏感和即兴能力,例如快速的节奏切分、对非等分节奏的精准掌握,以及如何在高强度、快节奏的背景下保持传统音色的“干净度”。这些新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理念,是《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所代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外的广阔天地。 总结 《弦音拾遗》旨在为古筝学习者、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审视古筝这门古老艺术如何在近现代语境下完成自我蜕变。本书不提供传统曲目的演奏指导,而是聚焦于那些驱动古筝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创新力量、技术飞跃和新的音乐思维,是对筝乐发展史中“进行时”的详尽记录与理性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收录范围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已经被各种唱片公司过度饱和演绎的作品,转而聚焦于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在正式出版物中相对稀有的曲目,这无疑是给古筝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书中对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筝曲的整理,比如带有浓厚陕西地方色彩的叙事性长篇,其独特的节奏律动和模仿人声的旋律线条,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阅读这些曲目时,我仿佛能听到黄土高原上风声猎猎,感受到那些古老故事的厚重。这种对“非主流”优秀传统曲目的抢救性挖掘和系统整理,体现了编者对古筝音乐文化传承的深刻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弹奏的曲谱,更是一份珍贵的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的成果汇编。我甚至将其中几段旋律运用到了自己的现代创作构思中,那些朴素却极富张力的民间音调,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不可替代的泥土芬芳和生命力。这种对本土根源的深度挖掘,是当下许多追求新意的音乐人所急需的养分。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古筝打交道的琴人,我深知一本好的曲集,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否精准地传达作曲者的意图,并提供一套清晰可行的演奏路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对演奏技巧的视觉化呈现上,做得令人称赞。它没有采用那种千篇一律的标记符号,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比如对一些高难度“摇指”或“轮指”段落,配有清晰的手型分解图示,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依照书中的指法图来练习几段快板乐句,发现其对减轻手部紧张、提高连贯性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书中对于乐曲中情绪转折点的把握,也给出了非常富于感染力的文字描述,让演奏者在技术操作之外,更注重情感的注入。这种技法与心法的完美结合,使得学习过程高效且充满乐趣,不再是机械地敲击琴弦,而是真正理解了如何“歌唱”出古筝的灵魂之声。可以说,这本书是技艺提升和艺术修养并重的一把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对古筝音色的理解和文字描述的诗意化表达。在处理一些描景抒情的乐曲时,编者使用的术语或修饰词汇,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画面感,让人在阅读乐谱的同时,脑海中就能自动构建出相应的听觉意象。例如,对于一段表现“秋水潺潺”的段落,书中不仅仅标记了“琶音”,而是用“轻盈如露,绵长似水流”这样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来引导演奏者控制指力与触弦速度。这种对听觉美学的高度提炼和文学化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愉悦感和代入感。它让学习古筝从一种纯粹的技术训练,升华为一种意境的审美体验。对于那些追求演奏“味道”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种对演奏情绪和意境的精准传达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用声音去描摹自然、抒发情怀,是技艺达到一定高度后,通往艺术境界的桥梁,体现了东方音乐美学中“情景交融”的最高追求。

评分

拿到这册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装帧设计,虽然主题是传统古筝曲,但其排版风格却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现代气息,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厚重典籍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特别欣赏编者在注释部分所下的功夫,他们不仅仅是给出了简单的调性标识,更是对曲目背景、历史演变,乃至不同演奏流派在处理同一乐句时的细微差异,都做了详尽的考据和说明。举例来说,对于一首流传已久的民间小调的改编版本,书中对比了至少三种不同的历史版本,并分析了各自的时代烙印,这种学术性的严谨态度,让这本曲集超越了单纯的演奏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活态的古筝音乐史文献。这种深入到文本源头、力求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努力,对于严肃的古筝学习者,尤其是致力于古筝理论研究的学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探险,总能发现一些新的理解维度,让原本熟悉的旋律变得立体而丰满起来。这种知识密度极高的内容组织方式,让人爱不释手,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

这部《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的选曲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曲”,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地方流派中流传已久、却鲜少被大众接触到的珍品。比如其中收录的几首带有浓郁浙派风格的作品,其演奏技巧上的细腻处理和旋律进行上的婉转曲折,都展现了古筝艺术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生根发芽的独特生命力。阅读乐谱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或改编者对于传统语汇的巧妙运用,那些看似简单的音符组合,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演奏者的心血。尤其是对其中一些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篇章,编者在指法提示和力度处理上的建议,显得尤为精准到位,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并准确再现作品原貌的演奏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而非仅仅是一本曲集,它引导着听者和演奏者去追溯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体会古筝艺术的广度和深度,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们熟悉的古筝世界,还有如此多未被充分探索的秘境。这种对传统曲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市面上同类书籍所不及的,真正体现了“大全”二字的重量感与责任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