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收录的 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许 多乐曲也许是重复的,但这本乐谱的精彩之处也就在 这里。你可以这里找到许多同**派不同传人的同一 首乐曲,你可以对比它们的异同,从不同的方面去欣 赏它们。在这里,不同的版本没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难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评判它们。同一首乐 曲的不同版本,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浙江古筝流派
浙江古筝流派与传人
浙江古筝流派的技法特点
浙江古筝流派的代表曲目
1.八板
2.小开门
3.十二板
4.望妆台
5.凤凰台
6.鸳鸯戏水
7.云板
8.三十三板(一)
9.三十三板(二)
10.三十三板(三)
11.三十三板(四)
12.刺绣鞋
13.灯月交辉(一)
14.灯月交辉(二)
15.月儿高(一)
16.月儿高(二)
17.霓裳羽衣曲
18.将军令(一)
19.将军令(二)
20.将军令(三)
21.将军令(四)
22.云庆(一)
23.云庆(二)
24.四合如意(一)
25.四合如意(二)
26.高山流水(一)
27.高山流水(二)
28.高山流水(三)
29.高山流水(四)
30.海青拿天鹅
31.海青拿鹤
32.小霓裳曲
33.霸王卸甲
附:浙江古筝流派筝谱演奏符号说明
陕西古筝流派
陕西古筝(秦筝)简介
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
一、周延甲(编创)
1.绣金匾
2.画阁秦筝
3.大金钱
4.老龙哭海
5.五*调
6.五*鸟
7.欢音曲
8.西京调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泼墨山水与古筝意象的结合,透着一股沉静而高雅的古典韵味。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音乐形式。当我翻开内页时,那种纸张特有的微粗糙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带着我瞬间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挥洒情怀的年代。虽然我主要想找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精细的演奏技巧解析,比如《高山流水》中流水潺潺的细腻处理,或者《渔舟唱晚》里夕阳西下的壮阔意境如何通过指法表现出来。然而,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曲谱的整理和收录,对于那些初学者关心的、如何将音符转化为富有情感的音乐表达的深度讲解,着墨不多。当然,能将如此庞大的曲目体系汇编成册,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只是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演奏技艺上寻求突破的爱好者来说,希望能有更多关于不同流派演奏风格差异的探讨,或者至少是大师级别的演奏示范解析,那样会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不过,作为一部系统的曲目集,它无疑是扎实的基石,为深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
评分收到书后,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丰富性。我一直对古筝曲目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非常着迷。比如,那些描绘山水田园的乐章,是如何将道家或儒家的思想融入到音符的起承转合之中的?我期待能读到一些乐曲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作者的生平,而是创作心境的深度剖析。例如,某段急促的快速跑动,是否对应了作者当时面临的政治困境?或是某段悠长而舒缓的旋律,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本书在曲目展示上做得非常专业,音符清晰,校对严谨。然而,在“意境”的解读层面,它更多地是采取了一种客观陈述的态度,将解释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读者。这当然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对于需要“引导”才能进入特定文化语境的学习者来说,多少有些门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睿智的导师,不仅仅是提供歌谱,还能在你耳边轻声讲述这乐曲诞生时的风雨和朝阳。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好的参考工具书,它的完整性值得称赞。但我购买它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不同古筝流派(比如川派、潮派、客家筝曲等)在同一曲目上的规范性差异对比。众所周知,古筝艺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我原以为《大全》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对这些地域性的特色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区分,比如在“颤音”的处理上,川派的柔美与潮派的刚劲有何本质区别,并如何在谱面上体现出来。然而,我发现全书的内容更倾向于采用一种相对中立、偏向于主流记谱法的呈现方式,这虽然保证了整体的统一性,却牺牲了对那些独具匠心的地域性演奏风格的深入挖掘。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标准教科书”,而非“流派研究汇编”。对于想要拓宽视野,了解古筝艺术全貌,特别是地域差异的爱好者来说,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具针对性的研究资料,才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大全”二字意味着广度和深度兼备。我原以为能从中找到关于历代筝人对同一首曲目不同改编版本的比较研究,比如宋元以来,不同地域、不同学派对某一乐章在速度、装饰音处理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理解古筝音乐的流变性至关重要。我购买时,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内幕”——那些鲜为人知的、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特殊指法秘诀,或者某些失传已久的古谱的现代复原考证。但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曲目索引和标准记谱法的大成之作。它罗列详尽,条理清晰,对于考据者来说是极好的参考资料。然而,当我试图在阅读中找到那种令人醍醐灌顶的“顿悟时刻”,比如关于“散板”处理中气息的把握,或者“轮指”时手臂放松的奥秘时,内容便转向了下一个曲目的介绍。也许是我对“大全”的理解过于偏向于“技法全解”,而这本书的定位更偏向于“曲目全览”。它像一座宝库的地图,清晰地标示了所有宝藏的位置,但没有教你如何开启每一个宝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从视觉效果上看,无疑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克重和墨色的浓淡拿捏得恰到好处,翻阅起来有一种仪式感。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敏感的人,在学习传统乐器时,我深信“形神兼备”的重要性,这不光指演奏者的神韵,也包括学习资料本身的质感。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乐器发展史与曲目创作背景的关联分析。例如,在某个时期,随着筝体构造的变化(比如从龙首筝到现代筝的演变),演奏技法是如何相应调整和优化的?哪些技法是特定时代乐器特性所催生的?这本书中虽然收录了跨越多个时代的曲目,但对于这种“器乐-技法-时代”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得相对简略。它提供了丰盛的“果实”,却很少深究“土壤”和“阳光雨露”的滋养过程。对于想深挖古筝音乐历史脉络,并试图通过了解历史来提升演奏思想深度的我来说,这部分内容略显单薄,更像是附带的脚注,而非核心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