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戏曲改编与民间生活世界
一节 联姻与“婚变”
第二节 “难婚”与“兄弟情义”
第三节 “启悟”与“驱邪”
第三章 戏曲改编与民间想象传统
一节 “蛇女”的神话
第二节 “鬼灵”的情仇
第三节 “小人物”的“狂欢”
第四章 “十七年”戏曲改编的理论思考
一节 “禁戏”和“改编”的历史传统
第二节 民间意识形态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结 语
参考文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人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虽然它看起来厚重,但其中关于舞台调度和人物塑造的分析,对于现在的导演和编剧来说,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比如,书中对一个经典片段的“镜头感”分析,细致到了光线如何配合演员情绪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运用舞台空间来制造心理张力。它不像现在很多理论书只谈“宏大叙事”,而是非常注重“细节的魔力”。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了几部现代戏,发现以前忽略了很多舞台设计上的潜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历史的透镜,重新审视了“舞台表演的本质”,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扎根于生活、遵循艺术规律的表达方式,永远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稳健,几乎带着一种学者的冷静与克制,但字里行间又蕴含着对民间艺人那份近乎虔诚的敬意。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大量口述史的材料来支撑其观点。其中有几段对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行腔口诀”的记录,那是真正的“秘籍”啊!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把那些口述原文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精妙。这种尊重“原始材料”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戏曲“内功心法”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引导你去思考,那些看似简单的“走位”、“亮相”,背后蕴含着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与智慧沉淀,这比单纯模仿某个流派的腔调要高明得多。
评分拿到这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和“视野”。它似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剧种或某一固定地域,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试图捕捉那个时代所有与“戏”有关的闪光点。其中有章节专门对比了南方昆曲的精致典雅与北方秧歌戏的粗犷热烈,甚至还穿插了对“说唱艺术”在农村基层传播模式的分析。这种宏观的比较视野,使得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显得非常扎实和立体。我一直困惑于如何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对话,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路径——即“共同的时代精神如何塑造了不同的艺术面貌”。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反思性的深度,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哎呀,最近淘到一本绝版的老书,真是让我惊喜万分!这本书的装帧很有年代感,纸张泛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我原以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旧杂志,可翻开目录才发现,里面竟然收录了大量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艺术形式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关于那个时期城市剧团如何与乡野流动的“皮影戏”和“道士班”进行交流融合的记述,写得极为详实,那种田野调查式的深入和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现在随便翻翻的资料能比拟的。书中对于当时各地戏班子在“十七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与突破,描述得尤为生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创作者们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艰难与执着。这本书绝对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戏曲流变,尤其是地方民间艺术如何被纳入主流视野的绝佳参考,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就是一门艺术!那种老式的宋体字,配上精准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校对,读起来格外舒适流畅,完全没有现在很多影印本那种令人头疼的模糊不清。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居然配有大量当时演出现场的黑白照片和手绘的舞台示意图。虽然画质年代久远,但那份“现场感”是无可替代的。比如书中描绘的一场关于“水乡船工”的现代戏,它不仅详细记录了剧本的修改过程,还配上了当时服装设计稿的局部放大图,那用色和造型,体现了传统审美如何巧妙地嫁接在新的主题表达上。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盯着那些图片看,试图去想象当年的灯光、锣鼓和观众的喝彩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或教程,不如说是一部活生生的、带着温度的艺术史实录,让人忍不住一页页翻下去,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