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看不见的影响力
定价:28.00元
售价:19.6元,便宜8.4元,折扣70
作者: 戴维·迈尔斯;乐国安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15290335
字数: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1. 人多一定力量大吗?
2. 如何才能有效地说服他人?
3. 什么样的广告能打动消费者?
4. 哪些神秘的力量会影响你违心地从众?
5. 为什么有些人对邪教和深信不疑?
6. 他人在场观察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你的行为?
7. 紧密团结的群体为什么在决策时反而更容易犯错误?
8. 希特勒究竟是特例还是共性,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吗?
9. 为什么球迷独处时很可爱,但集结在一起就会走,频频爆发暴力冲突?
10. ……
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海报: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提到在经济活动中,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供给与需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样,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存在着影响我们而我们却不自知的力量。这些力量是什么,有多强大?《看不见的影响力》重点介绍这些看似无形却又影响我们的信念、推动我们行动的力量,包括违心地附和他人意见的从众行为;说服他人的基本原理及影响说服效果的各种无形手段;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无形影响、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内容。
《看不见的影响力》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畅销教材《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以其“科学的严谨性兼具人性温暖”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影响力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全书分为三个主题,“从众”介绍了从众的经典研究、预测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了从众的个体差异,探讨了抵制从众的方法。“服从”介绍了说服的路径、要素,分析了邪教的洗脑手段,探讨了抵制说服的方法。“群体影响”比较了两种相反的社会作用:社会助长和社会懈怠,分析了去个体化现象,探讨了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对决策的影响等。为了更贴近读者,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的心理学成果,我们剔除了原著中过于学术性的内容和元素,撷取了读者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主题,增添了一些插图、引言、脚注,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了当今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影响的科学研究。
《看不见的影响力》论述精练生动,编排图文并茂,语言雅俗共赏,是社会影响方面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看不见的影响力》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西奥迪尼《影响力》关于说服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囊括了从众、群体思维等因素,并且论述更为精练生动、专业深刻。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戴维·迈尔斯的文笔优美睿智,既适合社会心理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即使对于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读起来也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
戴维·迈尔斯,当今版税收入很高的心理学家,在美国Hope College担任了30余年心理学教授。作为一名杰出的研究者,他因对群体极化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世界专业学术刊物《科学》。他所撰写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均是各自领域畅销的教科书,全球12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
译者简介:
乐国安, 1946年生,现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心理学家委员 会 (ICP) 会员、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心理学报》和《心理学探新》编委、《社会心理研究》副主编、《心理与行为研究》副主编。
侯玉波,1968年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跨文化比较和领导研究。
郑全全, 1948年生,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为浙江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心理学会会员。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n 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
n 1、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n 2、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n 3、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n 4、哪些人更可能抵制从众的压力?
n 5、从众是否就代表着唯唯诺诺?从众是否包含有“群体团结性”和“社会敏感性”的成分?
n 先让我们回答后一个问题。从众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并没有的答案。但是,就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从众有时有害(有些人因为从众而酒后开车或参加种族歧视活动),有时有益(从众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有时却又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
n “从众”一词其实并不含有消极的价值判断。如果某位美国人偶尔听到有人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从众者”,他会有什么感受?可能会有受伤感,因为西方文化并不赞赏屈从于同伴压力。所以,北美和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给从众贴上了消极的标签(顺从、屈从、服从)而不是赋予积极的含义(社会敏感性、反应性、团队合作精神),这反映的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文化。
n 在日本,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自我控制、宽容和成熟的象征。兰斯·莫罗观察发现,“无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感,这种平静来自人们确切知道彼此之间的相互期待。”
n 我们会根据道德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判断的标签(这里标签是指为了区分事物而给出的说明性的称谓——编者注)。对少数投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立法者,人们把他们看成是“独立的”和“内控的”人,但是对少数投票反对公利的立法者而言,人们把他们看成是“的”和“自我中心的”人。标签既能描述事物,也能评价事物,它无处不在。不用标签,我们便无法讨论从众行为。所以,我们先要弄清楚下列标签的含义:从众、顺从和接纳。
n ……
拿到《看不见的影响力》这本书,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学术著作,毕竟“影响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深刻而神秘的意味。然而,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探讨的并非是那些宏大叙事下的抽象概念,而是悄然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中的案例,有些是关于我们如何被身边的环境、甚至是微小的细节所左右,举个例子,它详细描述了超市里商品摆放的位置如何影响我们的购物决策,或者说,我们身处的空间色彩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力量,比如一个无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帮助,都可能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起涟漪,甚至改变我们对某人、某事物的看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场景,一点点揭示了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是如何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选择和关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洞察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微之处,并且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受到这些影响的。
评分《看不见的影响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隐藏世界的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被作者抽丝剥茧地分析,就会发现背后原来有着如此精妙的设计和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比如广告的宣传方式、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甚至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背后都可能蕴含着强大的“看不见的影响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互惠原则”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更是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性需求和行为模式。通过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案例,作者展示了即使是微小的付出,也可能引发对方强烈的回报意愿。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曾无意识地运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种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学知识融入其中,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产生“原来是这样!”的顿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对《看不见的影响力》这个书名有点抗拒的,总觉得“影响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操控和诱导的意味,不太符合我追求独立思考的价值观。但读完之后,我完全改变了看法。这本书并没有教人如何去操纵他人,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理性,而是受到一种更深层次、更潜移默化的力量驱动。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了“锚定效应”,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生动地解释了第一个被提供的信息是如何影响我们后续的判断。我当时就联想到自己过去的很多购物经历,确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自己独立做出的决定,实际上却早已被无形的“锚”所牵引。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了解这些“看不见的影响力”,并非是为了被动接受,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决定。它提供了一种自我觉察的工具,让我们在面对外界信息和他人影响时,能够多一份审慎,多一份独立。
评分当我拿到《看不见的影响力》这本书时,我只是觉得书名很有意思,但并未抱有太高的期待。然而,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深奥的语言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限量版商品总是更受欢迎,以及这种心理如何被广泛应用于营销策略中。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承诺和一致性”的力量,通过分析人们一旦做出承诺,就会倾向于通过后续行为来保持一致的心理,揭示了我们在许多决策中是如何被自己过去的言行所束缚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看不见的影响力”的海洋中,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却浑然不知。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世界的方式,让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理解这些力量,并思考如何更好地驾驭它们。
评分不得不说,《看不见的影响力》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影响力”的固有认知。以往,我总是将影响力与权势、地位或者高超的口才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那些更加普遍、更加触手可及的力量。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环境、习惯、社会认同等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群体决策”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群体会做出比个体更糟糕的决定,这种“从众效应”的解释,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见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这些“看不见的影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醒了一样,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逻辑,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