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滢 伍锡洪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认同
  • 民族心理
  • 自我认知
  • 中国文化
  • 社会观察
  • 思想探索
  • 文化反思
  • 身份认同
  • 现代中国
  • 国族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5263
商品编码:299070197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35.00元

作者:朱滢 伍锡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与各自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包括母亲,这是中国人自我*显著的特点;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国人既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发展出双文化自我;人们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和谐,也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奋斗。本书是继《文化与自我》进一步阐述中国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与自我》曾被现代哲学家张世英(1921- )称为“一本佳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以“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为名图书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另一本可能涉及不同主题的图书。 --- 图书名称: 丝绸之路的密码:商旅、信仰与文明的交融 作者: (此处假设一位历史学家或文化学者) 出版社: (此处假设一家专业历史文化出版社) 页码: 650页,附有大量地图与文物插图 定价: 128.00元 --- 导言:在黄沙与绿洲间重塑世界认知 自古以来,连接东方与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宏大叙事的精神动脉。本书《丝绸之路的密码》并非着眼于描述商品的流转,而是深入挖掘在这条漫长路径上,人类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以及技术扩散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我们试图解码隐藏在驼铃声、经文诵读和城墙残骸之下的,关于人类互动模式的深层逻辑。 本书将历史的视角从传统的朝贡体系和军事冲突中抽离出来,聚焦于那些真正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底层力量——商人、僧侣、工匠以及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我们相信,理解丝绸之路,就是在理解一种前现代世界中,全球化最初的形态。 第一部分:路线与地理的铁律(约250页) 本部分着重于地理环境如何定义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策略,并探讨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催生了特定的商业模式和政治结构。 第一章:不确定的边界——河西走廊的生态挑战 我们将详细分析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方交通要冲的地理脆弱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通道,而是由极端气候、水源分配和游牧民族的季节性迁徙所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我们考察了汉代对玉门关的防御策略,如何与绿洲城邦(如楼兰、高昌)对水资源的争夺形成张力。历史记录显示,水利设施的维护与否,往往比军队的调动更能决定一个聚落的存亡。 第二章:高原上的信仰驿站——青藏高原与南线贸易 传统丝绸之路研究多集中于北方路线,本书开辟性地深入探讨了连接印度次大陆与中原的南方通道,即青藏高原的贸易网络。我们通过考古学和文献比对,重建了吐蕃崛起前后,盐、茶与马匹交换的复杂机制。关键在于理解高原民族的“以物易物”系统,如何与中原的货币经济产生冲突与融合。特别是对吐谷浑、象雄等文化遗址的分析,揭示了高原文化在吸收外来宗教(如早期佛教、琐罗亚斯德教)时的本土化努力。 第三章:海上的隐秘航道——南海贸易的早期形态 陆路之外,本书用一章篇幅审视了公元3世纪至9世纪,东南亚海域的贸易生态。重点关注波斯湾、印度洋与中国东南沿海的直接联系。我们分析了广州、泉州等港口的早期商业组织结构,以及这些港口如何成为胡商聚集地,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行业公会雏形。 第二部分:信仰的跨界传播与重塑(约200页) 文化与宗教的传播,是丝绸之路上最具活力的部分。本部分着重于信仰如何被“翻译”和“适应”,以适应新的地理和社会环境。 第四章:犍陀罗艺术的语言学:佛陀的希腊面孔 本章详尽考察了佛教艺术从印度向东传播的视觉语言学。犍陀罗艺术并非简单的风格移植,而是一种文化对话的结果。通过分析早期石窟造像的衣褶、面部特征和手势(Mudra),我们可以看到希腊化雕塑技艺如何被用来表达印度哲学概念。我们特别对比了敦煌早期壁画与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风格差异,阐明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神性”是如何被视觉化的。 第五章:摩尼教的隐秘网络与民间宗教的张力 摩尼教(Manichaeism)在唐代中国的传播,是一个常被低估的现象。它不像佛教那样公开化,而是以一种“地下”的、高度组织化的方式存在于西域商人和部分中亚移民群体中。我们通过出土的摩尼教文书(如土鲁番发现的残篇)和唐代文献中的侧面记载,重构了摩尼教徒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游走,以及他们与主流儒家和道教思想产生的微妙冲突。 第六章: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的本土化实验 本书对景教在唐朝的兴衰进行了细致的案例研究。与一般仅关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同,我们重点分析了景教徒如何利用佛教的术语来解释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例如,使用“道”、“真”等词汇),以及这种“翻译策略”对景教自身的影响。我们探讨了景教徒在朝廷中的政治角色,以及他们最终是如何被历史舞台边缘化的。 第三部分:技术的流动与文明的加速(约200页) 技术和工艺的交流,是丝绸之路上最实实在在的遗产。本部分关注关键技术的双向流动及其对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七章:造纸术的西渐:从纤维到文明的载体 造纸术的西传,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信息革命之一。本书不仅叙述了怛罗斯之战的传统故事,更关注造纸技术在中国内部的区域性发展及其在西域的本土化改良。我们分析了粟特、波斯地区如何改变了原有的植物纤维配方,以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书写习惯,从而加速了伊斯兰世界对古典知识的保存和发展。 第八章:玻璃、陶瓷与冶金术的知识产权纠纷 古代世界也存在着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本书通过分析中国丝绸(特别是提花技术)和西亚玻璃制造工艺的相互模仿与超越,揭示了技术扩散中的竞争与间谍活动。我们对比了唐三彩的铅釉技术与叙利亚玻璃的脱色技术,阐明了材料科学在不同文化中独立发展和交叉影响的路径。我们认为,许多技术进步并非源于发明,而是源于对现有技术的“再工程化”。 结语:回响于现代的古老连接 《丝绸之路的密码》总结道,丝绸之路的历史核心不在于“征服”或“统一”,而在于“持续的、充满张力的互动”。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需求、信仰和知识驱动的早期全球化模型,其复杂性远超我们基于现代民族国家视角所能想象。理解这些密码,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代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融合与身份认同的挑战。 ---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对世界文明交流史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并愿意接受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收到了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叫做《心灵的炼金术》。坦白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心灵蜕变的书籍。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内容与我的期待偏差太大了。作者似乎沉浸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体验之中,用大量隐晦的比喻和象征来描述他对“真理”的探索。我尝试着去理解他的话语,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体系。他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古代文献,或者是一些他自己独创的概念,然后围绕着这些概念进行大量的、听起来深奥实则空洞的论述。比如,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叫做“宇宙共振频率”,但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科学的解释,也没有通过实际的案例来佐证,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它在“生命转化”中的重要性。我读了半天,也只觉得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作者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自我精神的宣泄,而非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沟通。我并不是排斥精神探索,但如果一个作者无法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他的思想传达给他人,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充满了他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但对于读者而言,却显得疏离而难以亲近。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叫做《历史的尘埃》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看的。封面上那种泛黄的复古感,以及书名所暗示的某种不可言说的过往,都让我充满了想象。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跌宕起伏,反而充满了大量枯燥的史料堆砌。作者似乎对某一个非常细枝末节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后就如同考古学家一般,将所有相关的文献、笔记、甚至是零碎的民间传说都搜罗了出来,一股脑儿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一个尘封的档案室里翻找发黄的卷宗,每一个字句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但也夹杂着难以消解的滞涩。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够串联起整体历史脉络的线索,但作者似乎更专注于还原某个特定时期的“真实”,即使这种真实显得如此琐碎和不连贯。举个例子,其中有一段花了整整十几页的篇幅,来描述某位历史人物在一次宴会上的穿着打扮,以及当时提供的食物种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虽然可能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有些难以承受。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信息库,但缺乏一个清晰的导航系统,只能漫无目的地在里面游荡。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少数专业研究者看的,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历史知识或感悟的普通读者来说,它可能显得过于晦涩和不近人情了。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灵魂的迷宫》的书,简直是让我一头雾水。作者像是把所有听过的哲学概念、社会学理论一股脑儿地塞进了一个大锅里,然后随手捞出几样来就成了章节。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一片浓雾,好不容易看见一点点光亮,结果又被一阵更浓的雾给吞没了。比如,有一章讲到“个体在集体中的异化”,听起来挺唬人的,但读下去就发现,作者不过是在重复一些老生常谈,什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匿名化带来的疏离感”之类的话,翻来覆去地说,既没有提供新的视角,也没有深入的分析。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够指导我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线索,但似乎作者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清晰的答案,而更像是在抛出更多的疑问。这种“故作高深”的写作方式,着实让我感到疲惫。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作者本人是不是真的理解自己写了些什么,还是只是在堆砌辞藻,营造一种“深度”的假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折磨,而非精神上的启迪。我只能说,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帮助你理清思绪、获得深刻洞见的书,那么《灵魂的迷宫》可能不是你的菜。它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的自言自语,充满了晦涩的语言和跳跃的逻辑,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更多是困惑,而不是清晰的认知。

评分

最近收到一本叫做《未知的边疆》的书,打开扉页,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著作,或者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故事。然而,我翻开之后,却发现内容完全不是我预期的样子。作者似乎对某个非常非常狭窄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后就用一种近乎于技术手册的方式,对这个领域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述。书中的语言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而且这些术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仿佛读者与作者拥有共同的、非常专业的知识背景。我尝试着去理解,但很多时候,我都只能停留在字面上,无法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某种特殊材料的分子结构”的描述,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配上了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但我对此毫无概念,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外行人,被强行拉进了一个只有内部人士才能懂的圈子。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冷静、客观,甚至有些机械,完全缺乏文学性的感染力。我无法从中感受到任何激情或启发,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关于“未知”的想象或思考。它更像是一份详细的、但极其枯燥的技术报告,而非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读物。我只能说,如果你不是这个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阅读这本书,很可能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

评分

近期我读了一本名为《时间的面纱》的书,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复杂。一方面,它试图探讨时间这一宏大命题,这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书中确实有一些零星闪光的观点,比如作者关于“主观时间流逝的非线性”的论述,让我有过片刻的思考。然而,整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像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旅行。作者似乎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章节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有时候甚至会突然跳转到完全不相关的议题。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勉强将零散的思绪重新组织起来,试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意思。例如,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量子力学与时间关系的讨论,但并没有将其与前面关于历史学或心理学的探讨进行有效的融合,导致整个论述显得非常割裂。我感觉到作者似乎拥有的知识非常驳杂,但缺乏一种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 coherent narrative 的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随意地拿起几本书来阅读,虽然每本书的内容可能都有些意思,但当你试图从中构建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时,就会发现无从下手。它更像是一系列关于时间的零散随笔的集合,而非一本有系统、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我最终获得的,是零散的思考碎片,而非对时间概念的整体性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