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35.00元
作者:朱滢 伍锡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与各自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包括母亲,这是中国人自我*显著的特点;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国人既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发展出双文化自我;人们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和谐,也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奋斗。本书是继《文化与自我》进一步阐述中国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与自我》曾被现代哲学家张世英(1921- )称为“一本佳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收到了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叫做《心灵的炼金术》。坦白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心灵蜕变的书籍。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内容与我的期待偏差太大了。作者似乎沉浸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体验之中,用大量隐晦的比喻和象征来描述他对“真理”的探索。我尝试着去理解他的话语,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体系。他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古代文献,或者是一些他自己独创的概念,然后围绕着这些概念进行大量的、听起来深奥实则空洞的论述。比如,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叫做“宇宙共振频率”,但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科学的解释,也没有通过实际的案例来佐证,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它在“生命转化”中的重要性。我读了半天,也只觉得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作者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自我精神的宣泄,而非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沟通。我并不是排斥精神探索,但如果一个作者无法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他的思想传达给他人,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充满了他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但对于读者而言,却显得疏离而难以亲近。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叫做《历史的尘埃》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看的。封面上那种泛黄的复古感,以及书名所暗示的某种不可言说的过往,都让我充满了想象。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跌宕起伏,反而充满了大量枯燥的史料堆砌。作者似乎对某一个非常细枝末节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后就如同考古学家一般,将所有相关的文献、笔记、甚至是零碎的民间传说都搜罗了出来,一股脑儿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一个尘封的档案室里翻找发黄的卷宗,每一个字句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但也夹杂着难以消解的滞涩。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够串联起整体历史脉络的线索,但作者似乎更专注于还原某个特定时期的“真实”,即使这种真实显得如此琐碎和不连贯。举个例子,其中有一段花了整整十几页的篇幅,来描述某位历史人物在一次宴会上的穿着打扮,以及当时提供的食物种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虽然可能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有些难以承受。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信息库,但缺乏一个清晰的导航系统,只能漫无目的地在里面游荡。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少数专业研究者看的,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历史知识或感悟的普通读者来说,它可能显得过于晦涩和不近人情了。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叫做《灵魂的迷宫》的书,简直是让我一头雾水。作者像是把所有听过的哲学概念、社会学理论一股脑儿地塞进了一个大锅里,然后随手捞出几样来就成了章节。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一片浓雾,好不容易看见一点点光亮,结果又被一阵更浓的雾给吞没了。比如,有一章讲到“个体在集体中的异化”,听起来挺唬人的,但读下去就发现,作者不过是在重复一些老生常谈,什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匿名化带来的疏离感”之类的话,翻来覆去地说,既没有提供新的视角,也没有深入的分析。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够指导我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线索,但似乎作者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清晰的答案,而更像是在抛出更多的疑问。这种“故作高深”的写作方式,着实让我感到疲惫。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作者本人是不是真的理解自己写了些什么,还是只是在堆砌辞藻,营造一种“深度”的假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折磨,而非精神上的启迪。我只能说,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帮助你理清思绪、获得深刻洞见的书,那么《灵魂的迷宫》可能不是你的菜。它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的自言自语,充满了晦涩的语言和跳跃的逻辑,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更多是困惑,而不是清晰的认知。
评分最近收到一本叫做《未知的边疆》的书,打开扉页,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著作,或者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故事。然而,我翻开之后,却发现内容完全不是我预期的样子。作者似乎对某个非常非常狭窄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后就用一种近乎于技术手册的方式,对这个领域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述。书中的语言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而且这些术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仿佛读者与作者拥有共同的、非常专业的知识背景。我尝试着去理解,但很多时候,我都只能停留在字面上,无法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某种特殊材料的分子结构”的描述,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配上了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但我对此毫无概念,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外行人,被强行拉进了一个只有内部人士才能懂的圈子。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冷静、客观,甚至有些机械,完全缺乏文学性的感染力。我无法从中感受到任何激情或启发,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关于“未知”的想象或思考。它更像是一份详细的、但极其枯燥的技术报告,而非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读物。我只能说,如果你不是这个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阅读这本书,很可能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
评分近期我读了一本名为《时间的面纱》的书,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复杂。一方面,它试图探讨时间这一宏大命题,这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书中确实有一些零星闪光的观点,比如作者关于“主观时间流逝的非线性”的论述,让我有过片刻的思考。然而,整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像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旅行。作者似乎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章节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有时候甚至会突然跳转到完全不相关的议题。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勉强将零散的思绪重新组织起来,试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意思。例如,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量子力学与时间关系的讨论,但并没有将其与前面关于历史学或心理学的探讨进行有效的融合,导致整个论述显得非常割裂。我感觉到作者似乎拥有的知识非常驳杂,但缺乏一种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 coherent narrative 的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随意地拿起几本书来阅读,虽然每本书的内容可能都有些意思,但当你试图从中构建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时,就会发现无从下手。它更像是一系列关于时间的零散随笔的集合,而非一本有系统、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我最终获得的,是零散的思考碎片,而非对时间概念的整体性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