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
定价:79.80元
作者:(美)凯瑟琳菲利普斯(Katharine A. Phillips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92420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引进的首部专门讲述“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的科学著作。
作者凯瑟琳·菲利普斯博士是躯体变形障碍研究领域的先驱,因躯体变形障碍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工作而闻名。在本书中,她基于超过500人的躯体变形障碍病例组研究和超过300个病例的详细访谈,对躯体变形障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收录了数十位因对外表感到不满而前来求助的患者的真实故事,分享了他们产生困扰的来龙去脉和求治经历,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如果你对自己外表的某些部位感到困扰,而你周围的人却认为你长得很好,如何确定自己的困扰是发于生理还是发于心理?如果你的身边有始终为外表问题感到困扰的家人或朋友,如何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这本书可以为你提供实用的参考。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为什么要重视躯体变形障碍?
第二章 患者讲述
珍妮弗的故事
克里斯、基思和安德鲁的故事
躯体变形障碍(BDD)的历史以及它在世界各地的情况
“没有一个人重视我的问题”:来自BDD患者及其家人的信
BDD患者的希望
第三章 躯体变形障碍是什么?
“我的问题不是很严重”:我也有躯体变形障碍吗?
严重程度:从轻微到危及生命
如何定义BDD?
标准一:专注
标准二:痛苦和功能损伤
标准三:鉴别BDD与其他障碍
“路标”
“我大的心愿是变成隐形人”
第四章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BDD?
普遍但易被漏诊的BDD
为什么BDD会被漏诊?
通过提问鉴别BDD
线索:照镜检查、整饰、抠抓皮肤及其他
更多线索:抑郁、社交焦虑及其他症状
如何避免误诊?
第五章 BDD的表现形式
那些被担心的身体部位和相关的行为
被厌恶的是哪些身体部位?
“我的脸正在往下掉”
“我讨厌我外表上的一切!”
“我看起来像大猩猩”
“我不够有女人味”
对未来的担忧:“我不久后就会变成秃头!”
“我的脸不对称”
“我不够高大”
“我看起来很沮丧”
“我的手指正在变短”
“我担心我的鼻子会坏掉!”
“步行的概念消失了”
“癌症使我逐渐萎缩”
“我女儿很丑!”
“我感觉以前有头发的地方更空了”
“我就是一颗大痤疮……”
第六章 令人痛苦的强迫观念
“我无法把它从脑海里赶出去”
“就像有一支箭贯穿了我的心脏”
“每个人都在盯着我!”
不同程度的确定性
第七章 照镜检查、整饰、伪装、节食以及其他BDD行为
“这是我每天早晨的仪式”
强迫行为:“我无力抵抗”
镜子的陷阱
整饰:修剪、梳理、打毛、拔除以及清洗
蝙蝠侠面具以及其他形式的伪装
购买美容产品和服装:“我必须要找有用的!”
换衣服
抠抓皮肤:“我无法停止伤害我的外表”
反复求证:“我看起来正常吗?”
比较:“她比我好看!”
四处求医:永无止境地寻找
节食
举重、有氧运动及其他形式的锻炼
美黑
干扰术
测量
阅读和搜寻资料
触摸
其他行为:洗手、祈祷以及触摸门把手
第八章 BDD对生活的影响:社交回避、工作问题、自杀
伊恩的经历:“它毁掉了我的生活”
卡尔的经历:“我要振作起来”
社交影响:“我孤独一人”
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我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他问题:购物、明亮的光线、休闲活动
足不出户
低自尊、抑郁、焦虑、惊恐发作
低质量的生活
不必要的医疗评估和治疗
自行手术
身体的伤害
酒精和药物使用
事故
暴力和非法行为
住院治疗
BDD的代价
自杀:具毁灭性的后果
第九章 性别与生命各阶段的BDD
BDD和性别
生命各阶段的BDD
儿童和青少年的BDD
老年BDD患者
第十章 BDD的病因是什么?通往未解之谜的线索
患者的观点
BDD病因理论
遗传或神经生物学理论:BDD是一种大脑疾病吗?
心理学理论:BDD是一种精神疾病吗?
社会文化理论:外表大改造和的大腿
诱发因素:评论、压力和其他可能的诱发事件
哪些因素不是BDD的原因?
哪些因素会改善BDD症状或使BDD恶化?
总结思考
第十一章 我们不是都担心自己的外表吗?BDD、身体意象以及正常
的外表关注
我们都愿意看起来更漂亮
如何区分BDD与正常的外表关注?
什么是身体意象?
BDD中的身体意象
第十二章 走向康复:治疗指南
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克服治疗障碍:成功恢复的关键
治疗建议要点
第十三章 如何使用药物成功治疗BD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BDD的药物
SRI发挥作用的证据
SRI会改善BDD患者的哪些方面?
如何用SRI治疗BDD?
如果SRI作用不充分怎么办?
似乎对BDD不起作用的药物
电惊厥疗法、神经外科手术以及其他疗法
对药物治疗BDD的建议:推荐工作步骤
需要更多治疗研究
第十四章 BDD的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概要
更多有关CBT的基础知识
CBT发挥作用的证据
CBT会改善BDD患者的哪些方面?
CBT治疗BDD的原理
使用CBT治疗BDD
如果CBT治疗没有效果,该怎么做?
需要更多的治疗研究
当与SRI或CBT联合使用时可能有用的疗法
洞见取向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夫妻治疗和家庭治疗
团体治疗
职业康复
自助团体
组合治疗
第十五章 不起作用的疗法
索菲、杰克和凯特的经历
有多少人使用手术、皮肤科治疗及其他非精神科治疗?
这些治疗有效果吗?
其他没有效果的疗法
第十六章 神经性厌食症、强迫症、恐缩症及其他障碍:与BDD有什
么关系吗?
BDD:是症状还是疾病?
强迫症:强迫性焦虑和强迫行为
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尴尬和回避
进食障碍:扭曲的身体意象和有问题的进食行为
抑郁症
疑病症:躯体关注和疾病恐惧
精神分裂症
嗅觉牵连综合征:体臭引发的痛苦
恐缩症:对阴茎回缩的恐惧
BDD的妄想变体
BDD和人格
总结思考
第十七章 家庭成员和朋友
你能做些什么?
“自私的疾病”:丈夫的观点
“我知道我女儿有些不对劲”:父母的观点
给BDD患者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建议性指导原则
第十八章 为BDD寻求帮助
寻求治疗
有关BDD的其他读物写给专业人士的参考文献列表
结束语
附录一 BD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附录二 相关精神障碍的简要说明
附录三 BDD的评估工具(量表)
附录四 BDD和其他障碍同时出现术语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这个书名,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总是在照镜子的时候,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不足”,然后陷入一种莫名的沮丧。仿佛那个“丑”的标签,已经牢牢地刻在了我的身上,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它可能会像抽丝剥茧一样,一层层地揭开那些隐藏在“丑”背后的恐惧、不安全感,以及那些不被看见的渴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非常个人化且充满负面情绪的主题的。是带着自嘲的幽默?还是带着深刻的反思?抑或是带着一种温柔的理解?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共鸣,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释然。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她独特的视角,去探索那些让我们觉得自己“丑”的根源,也许是童年时期的某个事件,也许是长期被灌输的单一审美观,也许是对自己完美主义的苛求。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关于自我接纳的艰难尝试,一次对内在价值的探索,一次与内心阴影的和解。我渴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力量,让我不再那么害怕镜子里的自己,而是能看到那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但依然值得被爱的真实的自己。
评分翻开《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熟悉的迷宫。那个被无数次审视、无数次否定的自我,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种细腻的、难以言说的自我厌弃感的。它不是外在的刻薄评判,而是内化于心、蚀骨侵髓的自我怀疑。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许多令人心酸却又极其真实的瞬间。也许是童年时期一句无心的玩笑,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也许是青春期一次失败的感情,让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动摇;又也许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休止的“完美”标准,将原本普通的自己,变得面目可憎。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她独有的文字,描绘出那些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挣扎。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崩溃,而是那种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失望和沮丧。我更期待的是,在这些痛苦的叙述之后,能否看到一条出路?能否看到作者如何一点点地,从那些自我设定的“丑”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童年创伤的回溯,一次对社会审美的反思。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深刻的启示,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并非来自外部的认可,而是源于内心的接纳。
评分《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这个书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心门。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美,不够有吸引力,这种感觉像潮水一样,时而汹涌,时而暗流涌动。我曾经试图用各种方法去改变,去迎合,去变得“更好”,但最终发现,那些努力仿佛都只是在粉饰太平,内心的那个“丑”的根源,依然牢牢地扎在那里。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它不会给出廉价的安慰,也不会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相反,它可能会带我回到那个最初的起点,去探究“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什么我们会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在容貌之上?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缺点,而忽略了自己的闪光点?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她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带领我一起去解构那些关于“美”的固有认知,去质疑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标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外貌的探讨,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认同的深刻旅程,一次关于接纳不完美的勇气。我渴望从中找到力量,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去相信,真正的魅力,并非来自于毫无瑕疵的外表,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丰盈和自信。
评分我注意到《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驻足。它准确地捕捉到了一种普遍存在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心理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视觉为导向的时代,各种精心修饰、滤镜加持的图片充斥着我们的视野,无形中给我们的审美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久而久之,我们开始用这些不切实际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于是,那个“总觉得自己丑”的声音,便在内心深处悄然滋长。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分享,它更可能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剖析,一种对现代审美文化的反思。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成长经历,什么样的信息茧房,共同造就了这种普遍的“外貌焦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趣的视角,让我们跳出“美丑”的二元对立,去理解身体的多样性,去认识到内在的价值远比外在的容貌更为重要。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关于自我审视的觉醒,一次对社会压力的理性对抗,一次对内在美的重新定义。我渴望从中获得智慧,去摆脱外界对我的定义,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而闪耀的光芒。
评分这本《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的书名,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击人心,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内心深处可能都有的隐秘角落。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勇气的人,敢于剖析自己,并将这份脆弱与不安公之于众。读着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清晨醒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皱纹、瑕疵、不完美的脸庞,瞬间被放大;社交场合,看着身边光鲜亮丽的人们,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们对比,然后陷入深深的自卑;甚至在独处时,那些关于外貌的负面评价,像魔咒一样萦绕不去,挥之不去。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外貌焦虑”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作者的一场自我救赎之旅,一段与内心阴影的搏斗史。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一点点地撕碎那块“破碎的镜子”,如何从那些不被自己接纳的“丑”中,找到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这本书,或许能为那些同样被“丑”困扰的人们,提供一丝光亮,一份慰藉,甚至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无声的理解,告诉我,我并不孤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