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尋找中國人的自我
:35.00元
作者:硃瀅 伍锡洪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我是誰?我有什麼特性?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自我”與各自的文化有什麼關係?本書以心理學實驗、神經科學實驗為依據,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廣闊視野來敘述自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自我品質。作者提齣,自我是文化的産物,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從儒傢孝文化看,中國人是父母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中國人的自我包括母親,這是中國人自我*顯著的特點;中國人的自我具有辯證思維的特點;中國人既受傳統文化(如儒傢)的影響,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因而發展齣雙文化自我;人們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和諧,也強調獨立思考、個人奮鬥。本書是繼《文化與自我》進一步闡述中國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與自我》曾被現代哲學傢張世英(1921- )稱為“一本佳作”。
內容提要
本書以心理學實驗、神經科學實驗為依據,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廣闊視野來敘述自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自我品質。作者提齣,自我是文化的産物,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從儒傢孝文化看,中國人是父母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
目錄
作者介紹
硃瀅北京大學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心理係主任(1988-1996),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1993-2006),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0-2006)。2000年以來共發錶關於自我的文化神經科學研究文章20餘篇。2007年齣版專著“文化與自我”(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文摘
序言
最近收到一本叫做《未知的邊疆》的書,打開扉頁,我以為會是一本關於探索未知領域的科學著作,或者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冒險故事。然而,我翻開之後,卻發現內容完全不是我預期的樣子。作者似乎對某個非常非常狹窄的領域産生瞭極大的興趣,然後就用一種近乎於技術手冊的方式,對這個領域進行瞭事無巨細的描述。書中的語言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而且這些術語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仿佛讀者與作者擁有共同的、非常專業的知識背景。我嘗試著去理解,但很多時候,我都隻能停留在字麵上,無法深入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深層含義。例如,書中有一段關於“某種特殊材料的分子結構”的描述,用瞭整整兩頁的篇幅,配上瞭復雜的圖錶和公式,但我對此毫無概念,也無法從中獲得任何有用的信息。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外行人,被強行拉進瞭一個隻有內部人士纔能懂的圈子。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冷靜、客觀,甚至有些機械,完全缺乏文學性的感染力。我無法從中感受到任何激情或啓發,也無法從中獲得任何關於“未知”的想象或思考。它更像是一份詳細的、但極其枯燥的技術報告,而非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讀物。我隻能說,如果你不是這個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那麼閱讀這本書,很可能是一種非常痛苦的體驗。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叫做《靈魂的迷宮》的書,簡直是讓我一頭霧水。作者像是把所有聽過的哲學概念、社會學理論一股腦兒地塞進瞭一個大鍋裏,然後隨手撈齣幾樣來就成瞭章節。讀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穿越一片濃霧,好不容易看見一點點光亮,結果又被一陣更濃的霧給吞沒瞭。比如,有一章講到“個體在集體中的異化”,聽起來挺唬人的,但讀下去就發現,作者不過是在重復一些老生常談,什麼“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匿名化帶來的疏離感”之類的話,翻來覆去地說,既沒有提供新的視角,也沒有深入的分析。我試圖從中找到一些能夠指導我理解當下社會現象的綫索,但似乎作者的齣發點就不是為瞭給讀者提供清晰的答案,而更像是在拋齣更多的疑問。這種“故作高深”的寫作方式,著實讓我感到疲憊。有時候,我甚至懷疑作者本人是不是真的理解自己寫瞭些什麼,還是隻是在堆砌辭藻,營造一種“深度”的假象。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種智力上的摺磨,而非精神上的啓迪。我隻能說,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幫助你理清思緒、獲得深刻洞見的書,那麼《靈魂的迷宮》可能不是你的菜。它更像是一個哲學傢的自言自語,充滿瞭晦澀的語言和跳躍的邏輯,讀完後,腦子裏留下的更多是睏惑,而不是清晰的認知。
評分近期我讀瞭一本名為《時間的麵紗》的書,怎麼說呢,這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復雜。一方麵,它試圖探討時間這一宏大命題,這本身就足夠吸引我。書中確實有一些零星閃光的觀點,比如作者關於“主觀時間流逝的非綫性”的論述,讓我有過片刻的思考。然而,整本書的敘述方式卻像是一場雜亂無章的旅行。作者似乎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章節之間缺乏清晰的邏輯聯係,有時候甚至會突然跳轉到完全不相關的議題。我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纔能勉強將零散的思緒重新組織起來,試圖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完整意思。例如,他會突然插入一段關於量子力學與時間關係的討論,但並沒有將其與前麵關於曆史學或心理學的探討進行有效的融閤,導緻整個論述顯得非常割裂。我感覺到作者似乎擁有的知識非常駁雜,但缺乏一種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形成 coherent narrative 的能力。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裏,隨意地拿起幾本書來閱讀,雖然每本書的內容可能都有些意思,但當你試圖從中構建一個連貫的知識體係時,就會發現無從下手。它更像是一係列關於時間的零散隨筆的集閤,而非一本有係統、有深度的學術著作。我最終獲得的,是零散的思考碎片,而非對時間概念的整體性理解。
評分我最近收到瞭一本朋友推薦的書,叫做《心靈的煉金術》。坦白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充滿瞭神秘主義的色彩,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個人成長、心靈蛻變的書籍。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的內容與我的期待偏差太大瞭。作者似乎沉浸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體驗之中,用大量隱晦的比喻和象徵來描述他對“真理”的探索。我嘗試著去理解他的話語,但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誤入瞭一個隻有他自己能懂的語言體係。他會時不時地引用一些我從未聽過的古代文獻,或者是一些他自己獨創的概念,然後圍繞著這些概念進行大量的、聽起來深奧實則空洞的論述。比如,書中有一個反復齣現的核心概念叫做“宇宙共振頻率”,但作者並沒有給齣任何科學的解釋,也沒有通過實際的案例來佐證,隻是在一味地強調它在“生命轉化”中的重要性。我讀瞭半天,也隻覺得雲裏霧裏,完全不知道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這種寫作方式,讓我覺得作者仿佛是在進行一場自我精神的宣泄,而非與讀者進行平等的、有效的溝通。我並不是排斥精神探索,但如果一個作者無法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他的思想傳達給他人,那麼這本書的意義就會大打摺扣。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作者寫給自己看的日記,充滿瞭他個人的情感和體驗,但對於讀者而言,卻顯得疏離而難以親近。
評分我最近偶然翻到瞭一本叫做《曆史的塵埃》的書,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去看的。封麵上那種泛黃的復古感,以及書名所暗示的某種不可言說的過往,都讓我充滿瞭想象。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跌宕起伏,反而充滿瞭大量枯燥的史料堆砌。作者似乎對某一個非常細枝末節的曆史事件産生瞭極大的興趣,然後就如同考古學傢一般,將所有相關的文獻、筆記、甚至是零碎的民間傳說都搜羅瞭齣來,一股腦兒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一個塵封的檔案室裏翻找發黃的捲宗,每一個字句都帶著曆史的厚重感,但也夾雜著難以消解的滯澀。我試圖從中找到一些能夠串聯起整體曆史脈絡的綫索,但作者似乎更專注於還原某個特定時期的“真實”,即使這種真實顯得如此瑣碎和不連貫。舉個例子,其中有一段花瞭整整十幾頁的篇幅,來描述某位曆史人物在一次宴會上的穿著打扮,以及當時提供的食物種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雖然可能體現瞭作者的嚴謹,但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實在是有些難以承受。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扔進瞭一個巨大的曆史信息庫,但缺乏一個清晰的導航係統,隻能漫無目的地在裏麵遊蕩。這本書更像是寫給少數專業研究者看的,對於想要通過閱讀來獲得曆史知識或感悟的普通讀者來說,它可能顯得過於晦澀和不近人情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