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茶评茶210问

鉴茶评茶210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立平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文化
  • 品茶
  • 鉴茶
  • 评茶
  • 茶艺
  • 茶叶知识
  • 饮茶
  • 茶道
  • 茶叶品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2472
商品编码:11243080381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田立平 主编 定  价:39.9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16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9222472 1茶叶分类
001茶是什么
002茶树品种如何分类
003茶叶怎样分类
004最常见的茶叶分类是哪一种
005是不是绿茶树上接绿茶,红茶树上接红茶
006为什么我国的南方适合茶树生长,北方就不行
007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008中国著名产茶区有哪些
009西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0华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1江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2江北茶区出产的名茶有哪些
013茶叶品质好坏是如何评定的
014茶叶外形审评从哪几方面入手
015茶叶内质审评的方法是什么
016茶叶叶底审评方法是什么
017茶汤滋味审评的方法是什么
018茶叶审评通用的茶叶外形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019茶叶审评通用的茶汤色评定术语,常用的有哪些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茶叶品质的优劣怎样评鉴?茶叶审评的术语有哪些?这些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怎样运用眼、鼻和口捕捉茶叶的信息?绿茶、红茶、黑茶,同类茶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龙井、大红袍、普洱茶,名优茶品质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田立平主编的《鉴茶评茶210问》教你掌握要点,运用专业知识提升茶生活品质,迅速识茶,准确鉴茶,品赏好茶得心应手。

《古今典籍中的茶韵流变:一部跨越时代的饮品文化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国茶文化全景图,聚焦于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尚,以及它如何渗透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日常生活。我们摒弃对某一具体品类或技术的狭隘解读,转而深入探讨“茶”这一媒介所承载的千年文化密码。 第一部分:茶的起源与早期流变——从药用到饮品的华丽转身 本书从考古学和文献学的双重角度出发,追溯茶最早的踪迹。我们细致梳理了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汉代“茗粥”的出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将饮茶提升至精神修养的层面。 1. 考古新说与文献辨析: 详细考证了湖南茶陵、四川邛都等地出土的早期茶具遗存,结合《尔雅》《神农本草经》等早期典籍中对“荼”与“槚”的记载,辨析不同地域在茶叶认知上的差异。重点分析了唐代以前,饮茶方式如何从简陋的煮食逐渐向精细化过渡的临界点。 2. 陆羽的时代背景: 深入剖析唐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如何催生了对“茶道”的需求。我们不将陆羽视为一个孤立的“茶圣”,而是将其置于盛唐诗歌、禅宗思想和市井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考察《茶经》的诞生。重点探讨《茶经》中对水、火、器皿的哲学性阐述,如何奠定了后世饮茶的规范基础。 3. 南北饮风的差异与融合: 比较唐代北方流行的“煎茶法”(将茶饼碾碎后加入多种香料一同煎煮)与南方逐渐形成的“煮茶法”之间的工艺差异、口感侧重以及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心理,揭示中国茶饮文化早期即存在的多元性。 第二部分:宋代茶学的鼎盛与审美的高度凝练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本书将宋代的“斗茶”风尚视为一种集艺术性、技艺性与社会性于一体的文化现象。 1. 点茶法的兴盛与精微控制: 详细描述了宋代流行的“点茶法”——通过高速击拂,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细腻持久的白色泡沫(“沫饽”)。我们借鉴宋代蔡襄、宋徽宗等人的论述,剖析了对水温、击拂力度和茶筅材质的极致追求,这已超越了单纯的饮用需求,上升为一种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技艺实践。 2. 瓷器的选择与“茶汤之色”: 探讨了建盏(天目釉)在宋代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曜变、兔毫等不同釉色如何与茶汤的白沫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种对“色”的追求反映了宋人内敛而追求意境的审美取向。 3. 文人阶层的精神寄托: 宋代词人如苏轼、陆游等人留下的咏茶诗词,被视为研究宋代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史料。本书节选并解读了这些诗词背后的闲适心境、对友人的款待情谊,以及茶在他们超脱世俗、寄情山水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第三部分:明清转型:散茶的革命与功夫茶的精细化 明朝是茶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和消费模式的转型期。煮饼茶的衰亡标志着中国饮茶方式进入了“散茶”时代。 1. 团饼茶的消亡与叶茶的兴起: 分析了洪武年间朝廷对团饼茶榷制的废除对民间饮茶习惯产生的深远影响。散茶的普及使得对茶叶原料本身品质的关注空前提高,直接推动了炒青、烘青等工艺的发展。 2. 紫砂器的崛起与“泡饮”的普及: 详尽阐述了明代中后期,宜兴紫砂壶在饮茶器具中的重要性提升。紫砂壶“不吸味”的特性,使得饮茶者能够品尝到不同茶类最纯粹的本味。本书深入探讨了顾景舟、陈鸣远等代表性匠人的风格,以及他们对壶体形态与茶汤口感之间关系的探索。 3. 闽南与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文化: 聚焦于清代以来,尤其在闽南、潮汕地区形成的“功夫茶”饮茶模式。本书细致描绘了从温壶、投茶、冲泡到分茶的每一个步骤,分析了“小壶小杯”背后所蕴含的待客之道、时间观念和对茶汤浓度、温度的精准把控,这是一种高度仪式化和社交化的饮茶实践。 第四部分:茶与东方哲学:身体、地域与精神的交融 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超越饮茶技艺本身,探讨茶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区域文化中的深层含义。 1. 茶与儒释道的交汇点: 探讨了茶如何在禅宗的“一碗茶,一碗禅”中体现“当下”与“空”的境界;在儒家思想中,如何成为君子之交的媒介和修身养性的载体;以及道家思想中对自然、本真状态的推崇如何与茶的自然风味相契合。 2. 地域风物与茶的关联性研究: 通过对比江南的精致、巴蜀的粗犷、岭南的清热等不同地域的茶俗,展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何塑造了特定区域的人文性格,而茶,正是这种性格的最佳体现物。例如,对湖广地区“茶马互市”背景下茶马古道上茶的实用价值的探讨。 3. 近现代的文化复兴与全球视野: 简要回顾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茶在面临西方红茶冲击时所做的调整与坚守,以及当代中国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面向世界进行新的阐释与传播。 结语: 本书试图通过对中国数千年茶文化脉络的系统梳理,揭示“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记录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社会变迁和精神追求的活态文化史诗。读者将从中领略到,每一次注水与品茗之间,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哲思的清远。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接触了《鉴茶评茶210问》,我才发现,我之前对于“喝茶”这件事,实在是太过于简单化了。我一直认为,只要茶叶好,水质佳,就可以泡出一杯好茶。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我带入了茶的世界的更深处,让我看到了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细节。书中关于茶叶的内含物质,例如茶多酚、氨基酸、芳香物质等,是如何影响茶的色、香、味,以及它们在不同制作工艺下的变化,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过去总是难以区分一些乌龙茶的细微差别,比如浓香型和清香型,究竟差异在哪里?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这些差异的成因,从茶树品种到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各个环节的微妙调整,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风味。读完之后,我对待每一杯茶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我不再只是匆匆饮下,而是开始仔细地观察它的茶汤颜色,深吸它的香气,细细地品味它的滋味,甚至尝试去感受它在口中留下的回甘。这本书,让我真正地学会了如何去“品”茶,而不是仅仅“喝”茶。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于中国茶的了解,我停留在了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就像一个在艺术殿堂门口徘徊的人,只能欣赏到一些粗浅的表象。而《鉴茶评茶210问》这本书,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美学与哲学。书中的一些观点,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过去总觉得,品茶是一件很“玄”的事情,难以把握,但这本书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拆解了品茶的每一个关键点。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样喝”,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喝”,以及“这样喝有什么讲究”。我曾经为如何正确地冲泡一杯铁观音而感到困惑,不知道水温、茶叶的比例,甚至是冲泡的时间,会对茶的口感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本书的指导,让我不再盲目,而是有章可循,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出最适合自己的冲泡方式,从而更好地体会到茶叶的魅力。

评分

《鉴茶评茶210问》这本书,让我对“茶”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敬畏。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技艺充满了好奇,而中国茶,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茶农们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看到了制茶师们代代相传的匠心独运。我开始理解,一杯好茶的背后,凝聚了多少风土人情,多少岁月积淀。书中所阐述的关于茶的化学成分、物理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茶的香气、滋味和口感,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普洱茶需要陈化,但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之间有何差异。这本书的系统性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时间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茶叶的详细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中国的各大名茶产区,感受那里的风土特色。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品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茶”的书。

评分

初见《鉴茶评茶210问》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即将踏上一场探寻中国茶韵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笔触,在我尚未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晨曦中,茶农在翠绿的茶园里辛勤采摘,嫩芽在指尖舞动;午后,袅袅茶烟升腾,茶盏中荡漾着金黄或碧绿的液体,香气弥漫;夜晚,围炉夜话,一杯温热的茶,化解了生活的烦忧。我常常会在品茗时陷入沉思,这片小小的叶子,究竟承载了多少故事,又蕴含了怎样的奥秘?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一直相信,品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我渴望了解不同茶类的历史渊源,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粗加工变成如今琳琅满目的品类;我也想知道,如何才能用更专业、更敏锐的视角去解读一杯茶的灵魂,去分辨出它细微的差别,去体会它独特的个性和韵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关于茶的那些零散的认识,终于有机会被系统地梳理和升华,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拨云见日,清晰地展现出茶的世界。

评分

最近读完《鉴茶评茶210问》,感觉自己像是被施了魔法,原本对茶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起来,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茶之人,每天早晨一杯红茶,下午换成绿茶,是我的固定仪式。但坦白讲,我对茶的了解仅限于“好喝”与“不好喝”的简单判断,至于为什么有些茶香气更浓郁,有些茶汤更甘甜,我总是不得其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我认识茶的本质。从茶叶的生长环境,到采摘的时机,再到复杂的加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特别是关于不同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区别。我过去常常混淆一些茶的品鉴方式,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鉴评方法,从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到赏其形,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运用这些知识,去重新审视我平日里喝的每一杯茶,去发现它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