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的年货

最想念的年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鸿谷 著
图书标签:
  • 年货
  • 童年
  • 回忆
  • 亲情
  • 故乡
  • 传统文化
  • 美食
  • 过年
  • 温暖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161
商品编码:1124988716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内容推荐       美食书《zui想念的年货》,是前四年《三联生活周刊》春节年货合刊的一个精选本。内容上精选了从北上广这样看起来熟悉的大城市,也有吉林、陕西、湖北等省份,共十个地区。       年货、年味就是乡愁,就是亲情,而亲情永远不过时。在新的一年、新的一个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一个充满乡情、亲情,充满年味的文化产品——《zui想念的年货》。     《zui想念的年货》由三联记者奔赴北京、吉林、上海、杭州、广东、香港、湖北、陕西、重庆、云南、安徽等省市实地踏访,通过他们的亲身感受和用心撰写,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呈现当地有代表性的年俗、食俗和民俗。 作者简介 李鸿谷 目 录 4 北京——皇城根之年 8 冯国明与冯梦涛:北京“金生隆”气质养成记 22 吃主儿:赵珩的食单 26 王世襄:现在的绝望 30 王敦煌:谁才算吃主儿 32 在北京,如何正确地吃牛羊肉 40 家厨 43 老北京过年的祭祀与果盒 44 新韭黄黍春盘绿——北京春节食俗杂谈 48 吉林——雪岭之年 52 寻找白肉血肠:吉林的年味与福气 62 东北榛蘑与大山的馈赠 71 小鸡怎么炖蘑菇 72 长白山山珍美味 84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关于年货的记忆 90 浙江——精致之年 94 杭州的角角落落:寻找年夜大餐的漫长旅程 112 金华火腿的传统工艺 118 经典杭帮菜的私人建议 124 杭州春日风物:名菜与物产 130 年夜大菜:大力水手的鱼圆 138 淳安:千岛湖边的年夜饭元素 146 寻找笋干:杭州出发,从天目湖到天目山 156 上海——融合之年 160 本帮厨房:上海美食的江湖与绝招 176 逝去如风如烟 184 一汤一肉:新餐厅的老上海菜 188 年货:那些复杂、认真、艰辛的事 192 陕西——古老之年 196 腊月陕味 202 城市美食机密:古老生活的片段 212 从腊月到正月:陕北年食总动员 224 寻吃问路,西安的地理词条 228 重庆——火热之年 232 春节正当时:火锅,渝派团年饭与江湖 248 上山下江寻味路 252 冒险的创新与军阀胃口 254 云南——民族之年 260 滇中年味八大金刚 266 寻找老炊锅,炖煮除夕味道 276 以云之名,“美腿”养成记 284 植物王国之年:新春花草盛宴 294 白族之年:草烧猪与梅子醋 306 安徽——寻鲜之年 310 在老徽州做一桌年夜饭的重要步骤 324 山中记:笋与野菜 336 湖北——丰盛之年 340 年下湖北食藕宝典 348 武汉味道:新春饮食风向标 356 洪山菜薹 358 武汉小吃指南:过早与宵夜 364 广东——喜庆之年 368 味觉探秘:广府老饕的怀旧与乡愁 382 喻子健: 寻访美食就是工作和生活方式 384 春日古早味 392 花城过年 396 香港——本土之年 400 寻找一盆真正的香港年菜 416 香港老饕的过年经 418 香港年货食材选购指南 428 香港十五家 436 一顿四海家宴 445 元朗私房美食地理
媒体评论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其中每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年货》合刊,更是受到全国读者一致好评,成为过年期间“必备”读物。今年《三联生活周刊》推出春节特别专刊《zui想念的年货》精装版。书中不仅有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图片,更有关于年味儿、关于故乡的记忆与感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冯国明与冯梦涛——北京“金生隆”气质养成记》      现在“金生隆”餐厅的全名不好叫了。冯梦涛的爷爷名叫冯金生,民国时在东安市场里开了这间买卖,取名“爆肚冯金生隆”。老北京都知道,前面一种食物,后面加着姓,这样的叫法是老百姓对没有招牌的小摊贩的称呼,现在北京街头很多饭馆都是以类似“爆肚冯”这样的结构来命名,显得特别有老北京味儿。冯金生的父亲当年在东安市场街边开爆肚小吃摊时,人称“爆肚冯”,后来从游商变成了坐店经营,正正经经给自己的店取了个名号“金生隆”,连起来很巧妙,把“冯金生”三个字嵌在正中间。可惜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爆肚冯”三个字被别家注册了,“爆肚冯金生隆”这个招牌没法再用,冯家人想了个招,拿纸贴上了“冯”字的右半边,只露着两点水。“有时候在店外边听客人打电话,‘我到了,就是那个被贴上的爆肚冯’。这是我们家里人的急中生智,一定只贴一半,让你想叫叫不出来,倒成了一噱头。”
《腊月陕味》      过年前,总要去西安鼓楼后面那油腻、喧嚷又轻烟缭绕的回民街。地道说法是“坊上”,各条小巷自成一派。年货在本地,总是要赶在冬天季节性的食物才好吃,而西北人的饮食习惯又很传统古旧没新意,过年过节就非得依仗着一些清真食品,才能对付过去。过年**艰辛是亲戚们每年轮换着去排队买烧鸡,大概得一上午等。清真馆子的烧鸡一点没热气,鸡肉不见汁水,咸味很淡,只是香而绵软,淡黄色的外皮是我的*爱,因为回民的烧鸡是要把鸡油完全焙干,鸡皮是薄而筋道,像一层油黄的纸,让上面冷凝住的一点油脂在嘴里融化,凉的烧鸡才好吃。鸡皮和鸡肉之间还有厚厚脂肪这件事,是我后来吃广东菜才发现的。
《逝去如烟如风》      年,是经历过风尘仆仆后,一年至头期待回家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在我的记忆中,与旅行袋联系在一起。我*早关于旅行袋的美好记忆是小阿姐赋予的。当时家里经济困难,她没念完高中就到农村一个信用社当了营业员。每年过年的时候,她就会引大家注目地拎回一个好像是绿色的旅行袋,里面总是满满一袋的年货。带年货回家,是母亲对她的要求。那是一个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小阿姐是凭她的人缘,从乡镇商店走后门,一点点往外淘,或是借用了同事的副食本买出来的。包里有金针菜,那时金针菜也是配给的;有花生、西瓜子,甚至还有罕见的香榧子;也有母亲喜好的“寸金糖”或“橘红糕”。“寸金糖”是一种一寸长细小的芝麻糖,有糖心;橘红糕是一种以橘皮提味的指甲盖大小的年糕。
《味觉探秘:广府老饕的怀旧与乡愁》      华叔今天熬制的汤水是翅唇花胶煲老鸡。花胶是传统海味,在海味店里它的品种等级五花八门,价格也相差甚远,便宜的200~300元一斤,而贵的则可达几千元一斤。挑选海味,华叔可谓经验老到了。“花胶挑300~600元一斤的就可以了,这种价位的花胶大小适中,***高。挑选时颜色不要太白,将其放置灯光下呈半透明的**,如果花胶表面起灰有黄色粉末,可能是死鱼肚制成,另外还可拿起闻一闻,有臭味的不要。”花胶可以煲汤,亦可以扒、扣、煨多种烹法。“但*关键的,浸发时一定不能碰油,否则容易化。浸发后用姜葱飞水去腥,加入老鸡、翅唇和猪蹍一起煲,味道会甜一点,也没那么燥。”我们进屋时,汤水的熬煮已进入收尾阶段,华叔将火开到**,就不去管它了。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名为《寻味乡土:现代人与传统年货的变迁史》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寻味乡土:现代人与传统年货的变迁史》 图书简介 在快速流转的现代社会,年味似乎在无形的洪流中被冲刷得愈发稀薄。然而,那些承载着世代记忆的传统年货,如同散落在时光罅隙中的琥珀,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温热与芬芳。它们不仅仅是节日期间的食物或装饰,更是我们文化基因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与故土、与亲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无声媒介。 《寻味乡土:现代人与传统年货的变迁史》并非一本简单的年货指南,它是一次深入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一次对物质文化与集体记忆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腻梳理。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百年的光阴,探寻那些昔日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从北方的糖葫芦、手工制作的麻花,到南方的腊味、年桔,再到地域特有的节令糕点——它们是如何诞生、演变,并最终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或坚守原地,或悄然隐退。 第一部分:年货的“原乡”——物质的起源与仪式的功能 本书开篇,聚焦于传统年货的“原乡”。我们首先追溯年货的物质基础:它们大多与农耕文明的周期性紧密相关,是人们在漫长冬季来临前,对丰收的储存、对新年的祈愿,以及对祖先的敬畏之情的物质化表达。例如,腊肉的制作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肉类,它更是一种对“余”的珍视和对来年富足的期盼。书中将详细考证不同地域在春节前夕,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备年”体系。我们不再将年货视为商品,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家族仪式的“文化产品”。通过对清末民初地方志、民间契约以及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我们试图勾勒出年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扮演的稳定锚点角色。 第二部分:都市的张力——从“自制”到“购买”的消费革命 随着近现代社会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年货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这一“消费革命”。在传统的家庭作坊和集市贸易被大型商超和连锁企业取代的过程中,年货的“自制”传统逐渐被“购买”行为取代。这种转变带来了效率和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年味正宗性”的讨论。 我们探讨了如“春节工厂”的兴起,以及品牌化和标准化如何重塑了人们对年货的认知。例如,传统手工糖果如何被工业化生产的精美包装所取代?传统年画的寓意如何在批量印刷中被稀释?本书通过对特定时间段内(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广告、家庭账本和回忆录的分析,呈现了社会阶层、经济能力如何影响着个体对年货的选择,以及“面子工程”如何在节日消费中悄然抬头。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年货作为情感载体 年货的真正价值,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重量。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更具人文关怀的叙事。我们关注那些因迁移、求学或工作而远离故土的人们,对家乡年货的深切思念。 通过对海外华人、返乡创业者以及多代移民家庭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一份特定的年货——可能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馅料、父亲珍藏的陈年高粱酒,或是只有特定季节才有的特色干果——成为了他们与“家”之间最直接的、可触碰的联结。年货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纪念品”和“情感修复剂”。书中收录了大量鲜活的个人故事,描述了人们如何跨越地理的阻碍,甚至不惜高价购买,只为重温儿时在特定年货周围环绕的幸福瞬间。 第四部分:未来的回响——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 面对现代生活的节奏和对健康、环保的日益关注,传统年货正迎来新一轮的转型。本书的终章探讨了当代年货的“再造”与“复兴”。我们观察到,一方面,手艺人正在努力恢复失传的传统工艺,以“小而美”的市场定位对抗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新兴的食品科技和设计理念也开始介入传统年货的创新,比如低糖、有机概念的融入,以及文创包装的运用。 《寻味乡土》的最终目的,是提醒读者:年货的意义在于“年”,在于“味”,而“味”的传承,需要我们对物质背后的文化脉络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尊重的态度。它邀请我们慢下来,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物件,理解它们如何定义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是写给所有在城市中奔波,却依然心系故土的现代人的一封深情家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最想念的年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献给所有经历过春节的人的情书。作者没有直接去列举“今年最流行的年货是什么”,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深沉、更有力量的方式来呈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情味”的描写,它远比物质上的年货来得更加重要。书中有个关于“邻里互助”的故事,讲述了在年关将近时,一些热心的邻居会主动帮助那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食物,陪伴他们过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也让我看到了“年货”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情。这种“年货”,不是买来的,而是用心给予的,它能温暖人心,能化解孤寂。我读到这里,也想起了自己曾经受到的帮助,那些在寒冷冬日里,温暖我心房的善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年货”,是可以跨越物质,直抵人心的。

评分

这本书《最想念的年货》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传统的说明文那样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之中。我之所以说它“想念”年货,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年货本身,而是通过描写过年时人们的种种活动,来侧面烘托出年货的重要性。其中有一个关于“年味儿”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描述了腊月里,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香味:炸油条的香,蒸馒头的香,还有晒腊肉的香。这些香味,构成了我对过年的独特记忆,也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年货”,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每一个准备过年的细节里。我仿佛能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上贴着红彤彤的窗花,门口挂着吉祥的对联,孩子手里拿着新买的玩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画面,都是“年货”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评分

这本《最想念的年货》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年味儿,橘红色的背景,上面点缀着金黄色的爆竹和象征团圆的汤圆,瞬间勾起了我关于儿时春节的无数回忆。我一直觉得,年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储备,更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一年辛劳后的期盼,也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作者在书中,没有直接描写年货本身,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巧妙地将“年货”这个概念融入其中。比如,我读到其中一个关于“年夜饭”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美食的摆盘,更是关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从零开始准备年夜饭的忙碌与欢声笑语。食材的挑选,烹饪的火候,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母亲的爱意,父亲的操持。那些平时不易察觉的琐碎,在年味儿的烘托下,变得格外珍贵。我仿佛能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香气,听到碗筷碰撞的声音,感受到一家人眼中闪烁的喜悦。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是年货”,而是通过这些场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什么才是最值得我们“想念”的。我特别喜欢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够穿透纸张,直接抵达我的内心深处。

评分

《最想念的年货》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简单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的眷恋,对亲情的渴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年货”这个主题时的独到之处。他没有选择直抒胸臆地去赞美某样具体年货,而是通过叙述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年货”的价值。书中有一个关于“旧物件”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家庭在春节大扫除时,发现了一些被遗忘的旧物件,比如一张褪色的旧照片,一件孩子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这些物件,虽然在当时可能并不被视为“年货”,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却承载了比任何昂贵礼物都更深刻的意义。它们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成长,记录了一段段温馨的回忆。我读到这里,鼻子不禁有些发酸。我回想起家里堆积如山的旧物件,那些曾经伴随我度过无数个春节的物品,如今可能早已蒙尘,但我知道,它们在我心中,永远是无价的“年货”。

评分

读完《最想念的年货》,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那个充满惊喜和期待的童年。这本书没有具体介绍某一种具体的年货,比如糖果、饼干或者烟花,而是更加侧重于年货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某种情怀。书中有一个章节,描写的是在外地打拼的游子,在春节前夕,不辞辛苦地挑选着家乡的特产,想要带回去给父母,给亲人。这个场景让我非常触动。那些被精心挑选的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一种思念的表达,一种对家的眷恋。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在挑选礼物时的纠结,想要选到最能代表心意的,又怕辜负了家人的期待。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真实得让人心疼,也让人感同身受。我脑海中也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在外求学时,给家里寄包裹的情景,那种希望通过包裹传递一切美好的心情,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年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年的必需品,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是思念最好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