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学、课程、课堂的重新定义
一、认知的假设决定教学的主张
1.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
2.世界是感知和建构的世界
3.将建构主义当成一种信仰
二、好课堂犹如拉风箱
1.传统课堂:一个巴掌拍不响
2.理想课堂:学员建构的道场
3.五星教学:师生要拍花巴掌
三、课程开发像造拉链
1.好课堂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2.好课程要气血顺畅
3.当烈火遇到湿柴
4.五星与"五行"的珠联璧合
第二章知识、技能和态度要区别对待
一、人类对自身认知的突破
1.大脑运作机理决定了教学分类
2.撬动绩效的杠杆
二、知识学习贵在有效提取
1.有效提取是掌握知识的标志
2.掌握知识的五大策略
3.知识学习的三道坎
4.知识积累的加速效应
三、技能掌握要看自动反应
1.潜意识反应是掌握技能的标志
2.掌握技能的五大策略
3.养成习惯的三要点
四、态度改变需要价值重定位
1.态度背后有台阶
2.态度改变故事会
3.影响态度的五要素
4.改变态度的五大策略
5.多管齐下
第三章形式、逻辑、过程可无限创新
一、给学员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1.持续抓住学员注意力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2.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才能促进转变
3.逻辑给左脑,过程给右脑
二、形式:精彩演绎无极限
1.形式创新故事会
2.好形式的五大标准
3.让人从概念中获得直接体验
4.向宣教主义说"不"
三、逻辑:错落有致的贯穿
1.好课程必须有好逻辑
2.五大基本逻辑
3.从混沌到有序
4.帮助学员建构自己的逻辑
四、过程:张弛有度的编排
1.过程设计的三足平衡
2.过程设计五大策略
3.开发是科学,授课是艺术
第四章精雕细琢的全过程彩排
一、需求要深入挖掘和理解
1.课程效果不佳有原因
2.培训需求的三个层面
3.满足需求的两大策略
4.培训需求访谈法
5.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6.确定课程总体目标
二、目标是课程开发的起点
1.四两拨千斤的课程目标
2.目标表述看表现
3.表现性目标的表达
三、内容要围绕目标充分延展
1.主题阅读:间接经验的汲取
2.SCORE法则:实践案例的采撷
3.回眸反顾:紧盯目标不放松
四、工艺设计的创新实践
1.逻辑梳理有诀窍
2.形式创新无极限
3.过程编排靠试讲
五、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教学评估设计
2.课程的持续改进
3.学员体验路径图
第五章跳出课程开发看课程开发
一、面向业务问题的敏捷开发
1.有方向即可组织研讨
2.有问题即可开研讨班
3.研讨成果加工成课程
4.课堂也可以建构课程
5.课程不厌百回改
6.持续强化的评估和培训
二、短平快的微课程
1.微学习将是常态
2.微课程也要五脏俱全
3.碎片和体系
三、从课程开发到培养项目
1.学习的境界
2.培养项目的不同
3.虚拟社区交流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产品经理,但正是因为工作的性质,我需要频繁地与各种技术和业务团队沟通,并且需要将复杂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不同的受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对“如何讲明白一件事情”这件事非常感兴趣。《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课程设计”书籍的预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深度思考和结构化表达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学习者中心”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贯穿于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作者深入剖析了如何去理解学习者的背景、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构建课程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将信息有效传达,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书中关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互动,作者详细分析了各种呈现方式的优劣势以及适用场景,这对于我在制作演示文稿、撰写产品文档时,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适用于教育领域,更是一种通用型的沟通与信息传递的指南,帮助我更好地完成跨部门沟通和知识分享的工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恰好解答了我长期以来心中存在的困惑。作为一名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我常常被邀请去进行行业内的分享和培训,但我总觉得自己的分享虽然内容扎实,但往往缺乏逻辑性,听众的反馈也褒贬不一,有些听众表示受益匪浅,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听起来有些吃力,甚至抓不住重点。读完《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我才意识到,原来在“讲”这件事上,也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作者在书中对“课程的灵魂”——教学设计的系统性阐述,让我茅塞顿开。从最初的“用户画像”到最终的“效果评估”,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故事化教学”和“案例分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转化为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的内容。书中提出的“学习闭环”概念,更是让我明白了,一堂好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学习者主动参与、思考、实践、反馈的完整过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的巅峰!我一直对如何系统性地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充满好奇,但市面上能让我眼前一亮、并且真正提供 actionable insights 的书籍却少之又少。然而,《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实战手册”。书中对于课程设计各个环节的拆解,细致到令人发指,却又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需求分析”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从不同维度、通过多种方法挖掘用户痛点和学习动机,这为我后续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还分享了大量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展示了结果,更重要的是对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解决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更令人称赞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而是提炼出了普适性的方法论,这使得无论你是教育工作者、培训师,还是希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启发和借鉴。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打造一门“精品”课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精心的打磨来实现的。
评分阅读《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精彩绝伦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个“课程设计实验室”,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评估与反馈”的部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评估仅仅视为一个“考试”的环节,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贯穿课程始终的、动态的、促进学习的过程。它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估工具,如何收集有效的学习反馈,以及如何根据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有效的评估不仅仅是衡量学习成果,更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此外,书中关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拘泥于单一的学习形式,而是鼓励结合多种媒介和平台,创造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这种开放、多元的学习理念,正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趣,它没有使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你“学以致用”的书,它不仅提供了方法,更激发了你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程”。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在职的培训讲师,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课程虽然内容充实,但总感觉缺了点“灵魂”,学生们听完之后反馈参差不齐,很难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偶然间翻到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越读越觉得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戳中了我的痛点。它没有讲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享了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一门真正有价值、有吸引力的课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学目标设定”和“内容组织”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提出的 SMART 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我对如何清晰、具体地定义学习成果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它在“教学方法”和“互动设计”上的建议,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苦恼于如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引入游戏化元素、设计小组讨论等,这些方法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次培训中尝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迭代”课程,而不是一次性完成。它强调了收集反馈、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一门“精品”课程的诞生,是一个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过程。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提升课程质量。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京东物流就是给力,没话说
评分不错的书,朋友推荐
评分太一般了,不推荐,华而不实,书行距也大,内容浮夸,对不起这书名啊
评分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沉默,以眼泪。
评分很好,比实体店便宜很多呢,买过多次了!
评分都很多天了还没收到呢
评分很好的商品满足我的需求使用良好
评分发货送货速度很快,包装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