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

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锦武,姜丽妍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国学
  • 茗儒
  • 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 品茗
  • 哲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19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70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是专门为青少年编写的,它旨在让青少年在动手泡茶的过程中体会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之精髓,中国茶道是一种近乎理想的文化形态,它宽泛自然,好像天地一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人们日日受用而不知其作用。这种“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于一切众生平等的精神,正是中国茶文化能够跨越宗教、种族、民族的隔阂,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的根本原因。它直指身心体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而深远的精神贡献。少年强则中国强,树立青少年的爱国之心可从一杯茶开始。

作者简介

  朱锦武,男,生于浙江丽水。师从北大国学苑楼宇烈教授。
  高级茶艺师,高级审评师。
  自1998年起从事茶艺培训,作为茗儒茶学派传承人,擅长将儒学理念融入茶道修行、茶品辨识及茶馆经营中,被业内称为“茶馆行业中的CEO”。
  2006年,创立“煎茶水记”品牌连锁茶馆,将国学文化融入茶艺培训,并与茶馆经营有机结合,开创文化茶馆之先河。被国内多家大中小院校聘为茶文化讲座教授,并为多家杂志撰写茶文化专栏。
  
  姜丽妍,女,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后到英国曼特斯特大学进修,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高级茶艺师,高级审评师,日本里千家茶艺师,日本池坊花道师,女性心理学高级咨询师。
  自2006年起从事儿童茶艺培训,成为北京国际发展儿童茶道比赛评委。擅长英文茶道教学,被国内多家大中小院校聘为茶文化讲座教授,并为多家杂志撰写茶文化专栏。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仁
第一节 泛爱众而亲仁
第二节 茶人即“茶仁”
第三节 孔予其人其事
第四节 拜师茶与仁爱

第二篇 义
第一节 义立天池间
第二节 义在茶事中的体现
第三节 荼育十德
第四节 友悌茶与义

第三篇 礼
第一节 礼从心开始
第二节 衣冠茶礼
第三节 茶礼十则
第四节 成人礼茶道

第四篇 智
第一节 儒家的智慧
第二节 识茶的智慧
第三节 茶食搭配的智慧
第四节 “茶之和”茶道

第五篇 信
第一节 人言为信
第二节 敬事而信
第三节 欲敬其事,先利其器
第四节 敬贤茶与信

第六篇 遗珠之憾
一、孝道茶
二、劝学茶
三、双清茶
四、君子茶
五、仁爱茶茶道
六、喜气洋洋祝福茶
七、大地回春茶茶道
八、端午正阳茶荼道
九、花好月圆茶茶道
十、重阳菊普茶茶道

前言/序言

  茗儒茶学是一门古老的茶道流派,他的创始人是朱权,朱权何许人也?此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于公元1378年,薨于公元1448年,享年七十岁。朱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小体格魁梧,聪颖过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十四岁被封宁王,十六岁就藩于大宁(今江西南昌一带),“带甲六万,军车六千”,兵精马壮,且很有军事谋略,史称“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然而,他政治经验不足。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争取帝位,兵马不够,想要吞并朱权手下的军队,就假装逃难来到大宁,演出了一场兄弟情深的戏份。私底下,则策动朱权的军队改投自己。此后,朱棣在大宁城外告别时亮出底牌,索性挟裹了朱权一家人加入到家族战争之中。据说朱棣曾许诺朱权“中分天下”,但人为刀俎,朱权早已大彻大悟,遂转而韬光养晦,在朱棣即将攻下南京的时候请辞离去。朱棣登基后,朱权封地南昌,仍称宁王,以隐忍的智慧安度一生。
  劫后余生的朱权,把精力都投向了文化,在音乐、戏剧、诗歌,以及古代科技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太和正音谱》《神奇秘谱》,在中国艺术史上,是绕不过去的大作。没有他的发掘整理,中国古代大量的戏曲、音乐将湮没在滚滚长河之中,再难寻找。朱权又是斫琴的名家,他制作的古琴,号“流云飞瀑”,是闻名遐迩的旷世宝物。
  朱权自幼好道,且学富五车。中年后对生命独有一番感悟,自称“腥仙”,即瘦仙人,其在审美的指向上则完全归于道家的返璞归真、自然清逸。他继承宋代的君子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并将其融入古琴艺术,自创茗儒茶学。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髓融入日常饮茶,将虚玄缥缈的大道真理与本真朴素的茶相结合,一改唐宋以来品茶之风,将中国茶道提升到艺术层面。他以《中庸》开篇解释茶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生命自产生的刹那就有一颗良善的种子埋于心间,在生长的过程中,各种激发人性良善的方法被称为“道”。茶道就是通过品茶激发人们心中的浩然正气,因此朱权的“茗儒茶道”认为,茗茶一杯,静心养神,儒经万卷,修身养性。同时,他还对唐宋以来的茶道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倡用茗注泡茶,将繁复的茶道形式简单化,为明清两代,甚至现代茶艺奠定了茶道形式上的基础。但茗儒茶道随着明王朝的覆灭,湮没在了历史洪流之中,所庆幸的是本书作者朱锦武先生耗费了近十年的精力,将这一古老流派挖掘整理出来,并与现代茶品相结合。在朱权的茶道理念之上将国学经典内容编成茶道,并将识茶、辨茶的方法与儒、释、道三门哲学精髓相融合,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与茶友们分享。
拂晓之诗:探寻古典美学与生活哲学 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沉思录 作者:林远清 出版社:青松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ISBN:978-7-5329-1102-X --- 卷首语:在喧嚣中寻找宁静的锚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速度似乎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然而,当我们匆匆前行时,是否也遗漏了脚下那些缓慢生长、沉淀下来的美好?《拂晓之诗》并非要我们停下脚步,而是邀请读者在旅程中,寻得一处可以暂时卸下行囊、与自我对话的所在。 本书作者林远清,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东方美学近乎苛刻的探寻精神,带领我们穿越纷繁的现代生活,回归到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哲理的日常场景中——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庭院中苔藓的呼吸、手中温润的陶器,乃至一次不疾不徐的独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生活指南,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存在”的沉思录,一部以东方视角重塑现代审美的美学宣言。 --- 第一部:光影的叙事——空间、建筑与“在场感”的重建 本书的开篇,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居所、城市肌理乃至自然景观。林远清认为,现代建筑的冰冷与功利,正逐渐消磨着我们对“在场感”的感知。 一、 尺度的哲学:从宋人的斗拱到现代极简主义的陷阱 作者细致对比了古典建筑中“尺度”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寻常民居,其尺度并非纯粹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调节人与环境的心理距离。斗拱的层叠,墙体的虚实,无不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把握。这种“恰到好处”,在现代被简化为效率最大化的极简主义,却也失去了与人的精神共鸣。林远清通过对徽州民居、苏州园林的剖析,探讨了如何在中西建筑哲学的碰撞中,重新找回空间对人心的安抚作用。 二、 虚与实的辩证:光线、空气与“留白”的艺术 “留白”不仅是中国画的精髓,更是生活哲学的核心。《拂晓之诗》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绘了光线在不同材质上产生的微妙变化——竹帘投下的斑驳、宣纸上墨色的洇开,以及一扇窗户所框定的四季。作者提出,真正的奢华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拥有可以被光线充分利用的空间。在这一部分,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调整居室的布局、选择恰当的材质,将自然的光影“请入”家中,使居所成为一个呼吸的有机体。 三、 城市的节奏:步行者的慢镜头 林远清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充满节奏感的生命体。他摒弃了高速交通工具带来的“跳跃式”体验,转而倡导“步行者的视角”。在对不同历史街区的考察中,作者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老店的门楣上的风化痕迹、街角老树根系对人行道的“侵占”,以及人们在转角处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汇。这些瞬间,构成了城市真正的“纹理”,是任何快速扫描都无法捕捉的“在场感”。 --- 第二部:时间的磨砺——器物、工艺与时间的重量 如果说空间定义了我们“如何立足”,那么器物则定义了我们“如何触摸世界”。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时间哲学”。 一、 慢的价值:从柴窑到拉坯的呼吸 作者没有落入对古董的盲目崇拜,而是关注制造过程中的“时间投入”。他以陶瓷烧制为例,详述了从选土、浸泡、拉坯到入窑的漫长等待。每一次拉坯时手的力度、窑火的温度波动,都是无法复刻的偶然性。这种“慢”,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而是对材料本身生命力的尊重。林远清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是否都因为过于快速地获得,而失去了其内在的“重量感”? 二、 材质的对话:木的温润与石的坚韧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探讨自然材质的“个性”。木材的纹理如何记录了树木生长的年轮与风雨,石材的冰冷背后如何藏着地质年代的秘密。作者深入探访了几位当代匠人,他们如何与这些材质“对话”,而非“征服”它们。例如,一位家具匠人如何顺应木材的自然弯曲而非强行矫正;一位竹编艺人如何理解竹子的韧性极限。这种人与材质之间的相互理解,构成了器物永恒的魅力。 三、 损耗之美:使用痕迹的叙事功能 一个真正被使用的器物,必然带有使用者的印记——茶壶上的包浆、书页侧边的折角、家具上被抚摸光滑的边缘。作者认为,这些“损耗”恰恰是器物生命故事的延伸。它们是时间的赠礼,提醒着我们生活并非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一部不断被修正和使用的手稿。对这些痕迹的珍视,体现了一种超越“全新”的审美境界。 --- 第三部:心流的轨迹——内省、专注与“无目的”的行走 旅程的终点,回归到个体的心灵层面。《拂晓之诗》探讨了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重新建构专注力,并寻找到一种“无目的”的精神漫游状态。 一、 专注力的重建:从一针一线到冥想的入口 在电子设备占据了大部分注意力的今天,作者指出,恢复专注力的关键在于进行需要长时间、高精度投入的活动。他并非推崇僵硬的冥想练习,而是将手工、园艺、乃至细致的阅读视为一种“动态冥想”。当心神完全沉浸于某一具体事物时,自我意识的噪音便会自然消退,此时的体验是纯粹而充盈的。 二、 “无用之用”的价值:闲暇的哲学意义 引用庄子的“无用之用”,作者论证了闲暇(Idleness)在创造力与精神健康中的不可替代性。他反对将每一分钟都工具化、效率化的倾向,提倡为“无用之事”保留空间:在雨中看云、在湖边发呆、在无人的小径上随意游荡。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行为,恰恰是滋养灵感的土壤,是心灵重置平衡的关键机制。 三、 季节的沉思:与自然的周期性同频 本书的最后,作者将目光引向了季节的更迭——这是最宏大、最不可抗拒的“慢节奏”。他描述了如何观察秋天落叶的质地变化、冬天万物潜藏的能量、春天生发的微小信号,以及夏天成熟的饱满。学会与自然的周期同频,便能理解生命中的起伏与代谢,从而减少对“永恒进步”的焦虑,接受生命的有限性与循环性。 --- 结语:诗意的栖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拂晓之诗》是一本关于“回归本真”的邀请函。它不提供快速的答案,只引导读者去问更深刻的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空间、我们所使用的器物、我们度过的时间建立起更真诚的关系? 林远清以其清澈、克制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为那些在现代性迷宫中感到疲惫的灵魂,提供了一张通往诗意栖居的地图。阅读它,就像在晨光微熹时,走进一个寂静而充满生命力的庭院,开始一次全新的、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学远足。

用户评价

评分

《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这个名字,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但常常感到这些经典过于阳春白雪,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切入点。而“吃茶”,多么亲切的动词,瞬间就把那些高深的理论拉到了地面上。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在“茶道”这个载体上,巧妙地融入了儒家的智慧。比如,泡茶过程中对水温、水质的讲究,是否能对应到儒家对“诚”的要求?品茶时的宁静与专注,是否就是“格物致知”的实践?而与人分享茶,又如何体现“仁”的胸怀?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讲述古代的贤达是如何在茶席间体悟人生哲理,如何通过茶道来修身养性,甚至是如何在品茗论道中展现他们的儒雅风范。我想象着,或许书中会引用一些古诗词,描绘茶的清雅,或者将茶的品性与君子的品德进行类比。如果能让我一边品味一杯好茶,一边深入理解“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概念,那将是一次绝佳的精神享受。这本书,听起来就是那种能够“以茶悟道,以道润茶”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看到《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吃茶”二字实在太接地气了,与我对“国学经典”那种严肃、古老的印象似乎有些距离。但是,也正是这份出乎意料的亲切感,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不会用一种更轻松、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那些深奥的国学内容?会不会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儒家思想,通过喝茶这样一个日常的仪式,变得鲜活起来?我一直觉得,很多国学知识因为过于书面化、理论化,所以让很多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如果能将茶道这种既雅致又普及的文化形式结合进去,或许就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讲解茶的冲泡技巧,更能够挖掘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静”、“和”、“礼”等等,看看这些概念如何与儒家的“仁”和“礼”相互呼应。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历史典故,讲述文人雅士是如何在品茗中悟道的,或者如何在茶桌上谈论治国安邦的大事。如果它能让我一边享受一杯清茶,一边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就太棒了。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我非常欣赏。

评分

《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当我读到它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文人雅士围炉煮茶、谈笑风生的画面,同时又联想到那些承载着千古智慧的国学经典。我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茗儒”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书中不仅仅是关于茶的技艺,更包含了儒家士人的精神追求,是茶道与人格修养的统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境界,通过品茶这个最日常的行为,去体悟那些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茶叶的品性,并将之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比如龙井的清雅、普洱的醇厚,又或是铁观音的韵味,这些背后是否都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我也想知道,“茗儒茶道”是如何解读“礼”的,在泡茶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待客之道和对自然的尊重,又如何与儒家的“礼”相呼应。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一场关于品格、关于智慧、关于生活方式的深度探索。

评分

哇,这本《茶韵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内涵。“吃茶”二字,带着一种日常的亲切感,仿佛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茗儒茶道”则暗示了书中对茶文化的深入探讨,结合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茶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书籍,既能品味茶的香醇,又能领略国学的智慧,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想到书中可能会细致讲解泡茶的每一个环节,从选茶、择水、器具到冲泡的火候和节奏,每一步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 Zen 的修行。而且,“茗儒”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温文尔雅、品茶论道的古代文人雅士,他们不仅懂茶,更懂生活,懂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充满书卷气的世界,感受茶的清寂与高远,也体会国学经典的深邃与博大。我尤其好奇“茗儒茶道”将如何解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否会通过茶的品饮过程,来阐释这些核心价值观,又或者如何将茶的“和、静、怡、真”与儒家思想巧妙地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邀请函,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开启这段探索之旅。

评分

说实话,看到《吃茶3/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这书会不会太‘网红’了?” 毕竟“吃茶”二字,听起来有点像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而“茗儒茶道与国学经典”又显得颇具深度。我有些担心,这样的结合会不会流于表面,或者把严肃的国学知识“娱乐化”了。然而,仔细想想,或许正是这种跨界的组合,才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看到国学经典在现代生活中的另一种可能性。我期待它能用一种非常规、但又极其有效的方式,将那些古老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连接起来。也许,书中会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解读一些晦涩的儒家思想,比如如何通过泡茶的“慢”来对抗现代生活的“快”,如何通过茶的“淡”来体悟“知足常乐”的真谛。我也好奇,书中的“茗儒”视角,会不会对茶与人际交往、茶与个人修养、甚至茶与社会责任等问题,提出一些新颖的见解。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意识到,原来国学经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藏在每一次品茶的细微之处,那将是一次深刻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